澎湃訊
2020-10-05 17:57 來源:澎湃新聞
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評獎活動,9月28日在上海落幕。
經評審委員會評選和組委會核定,在8部入圍終評作品中,擬確定了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的《騎兵》、揚州市歌舞劇院的《朱自清》、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的《石榴花開》、吉林市歌舞團的《紅旗》、成都藝術劇院的《努力餐》等5部作品,獲得「荷花獎」舞劇獎(排名不分先後)。
根據《中國文聯全國性文藝評獎管理辦法》,本次評獎結果在中國舞協官方網站和微信平臺上進行公示,公示期為五天,期間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和反饋。公示期滿無異議後,經中國文聯審核、批覆後生效。
「荷花獎」舞劇評獎期間,主辦方建立了「雲」觀賞平臺,參評團隊主創代表一一亮相,分享了各自臺前幕後的故事和對劇目的深層次解讀。
據不完全統計,8場「舞聚雲端」專題直播節目累計觀看人次近85萬,為舞劇關注度注入了新流量、增添了新能量。
《紅旗》
《紅旗》以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汽車工業創業、發展、圖強的歷史進程為總體背景。什麼是「紅旗」?「紅旗精神」有什麼含義?總導演王舉說,「從汽車工業的角度來說,經過不斷地發展,它是現在的『紅旗廠』;從『紅旗精神』的角度來看,它是奮發圖強,是拼搏奮鬥,是自主創新。『紅旗』是一個概念,一個意象,一段歷史,一種永存。」
對於這樣一個工業題材的呈現,吉林市歌舞團總經理朱彥峰強調,「我們希望通過這部劇,重新振興東北工業基地,重新崛起東北的文化精神。」
《騎兵》
《騎兵》是中國首部以騎兵為題材的民族舞劇,講述了蒙古族青年朝魯成長為騎兵英雄的故事,謹以此劇致敬父輩俊傑為後人帶來的來之不易的幸福安寧。
總導演何燕敏說,「作為騎兵的後輩,《騎兵》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情感,更是整個草原人民的集體記憶和內心豐碑,我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要把它搬上舞臺,讓觀眾了解這段歷史,記住這群英雄。」
《努力餐》
《努力餐》的故事發生於1930年代日本侵華戰爭時期,以地下革命先驅車耀先烈士的故事為原型進行創作,講述了一代共產黨人如何在餐樓的掩護下開展革命工作、捍衛信仰的生死暗戰。
在舞臺呈現上,不少觀眾發現編導使用了很多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去增加光影和道具的變化,例如:隱秘印刷《大聲》周刊,宣傳抗日救亡的群舞片段。
總導演王思思、錢鑫說,「起初編排這段舞時,選取的是手電這個道具,但是手電需要拿在手上,很影響舞蹈演員們動作的完成度,於是我們想到了『頭燈』,既能營造出避影斂跡的神秘氛圍,又能代表著每個人都在用自身的微弱光芒形成燎原的抗戰之勢。」
《石榴花開》
《石榴花開》不僅僅在講述一個關於淮河岸邊「花鼓燈」的傳習故事,一方手帕、一柄花扇,舞出的更是兩代花鼓燈人薪火相傳的情懷篤深。
總導演楊威在談到非遺題材舞劇創作的挑戰時說,「下定決心做《石榴花開》其實挺難的,但是花鼓燈這種非遺舞蹈藝術,需要有人把它搬上舞臺,將其創新,真正把玩燈人的面貌、玩燈人對於燈的摯愛展示出來,對我、對演員來說都是一種突破。」
《朱自清》
「別了,我的妻;別了,我的孩子;別了,我的清華……」《朱自清》通過倒敘的敘事結構,多重身份的形象塑造,營造出朱自清先生在不同境遇中的不同情緒心理變化。
揚州市歌舞劇院黨支部書記秦如峰介紹,「選擇『朱自清』這個人物來作為題材表達,不僅僅因為他是民族英雄的傑出代表,更是因為他有大量例如《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頌聲遍野的經典佳作被國人所熟知頌學,特別希望能夠通過如此生動化、生活化的舞蹈藝術來展現先生的美文,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嘗試,更是一種最高形態的藝術表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荷花獎,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