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眾測
作者:Tiger5G
錢包撕裂者AMD又來了,就在Zen 3剛剛上市之後,首批RDNA2也如期而至,他們分別是RX 6800XT跟RX 6800,因為之前種種傳聞導致今年大家對RDNA2這一代的性能格外關注,這次兩張卡都拿到了,剛好搭配Zen 3實戰搭建一套Zen 3+RDNA2的ITX小鋼炮,供大家參考。
次世代遊戲平臺架構:RDNA2
這一次遊戲主機跟PC平臺都統一了!經過全新設計,RDNA2相比上一代性能功耗比帶來了巨大的提升,更重要的還加入了諸如硬體加速的光線追蹤、DirectX12Ultimate、AMD Smart Access Memory等新功能特性,再次回歸高端性能卡的行列。目前首批上市的是AMD Radeon RX 6800和Radeon RX 6800XT,官方售價分別為4599元和5099元,而旗艦卡AMD Radeon RX 6900XT預計將於2020年12月8日上市,售價7999元。雖然跟RDNA都是採用7nm製程,不過這一代顯卡規格提升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功耗也有所提升,對應的公版卡的設計變化也非常之大,取消了之前單渦扇設計,變為非公卡上面更常見的3風扇設定。很多人關心的顯存也提升到了16GB,可以說非常厚度,也為4K以上高解析度提供了基礎。
Radeon RX 6800和Radeon RX 6800XT的外觀設計其實基本一樣,區別就是前者2插槽厚度,後者2.5插槽厚度,供電接口都是雙8PIN。雖然體積相比非公卡來說緊湊,但因為散熱器本身設計加上金屬背板及外殼設計,所以也是分量實足。另外要注意的就是散熱器的出風口,變為顯卡上下兩側,以前的PCI出風口已經擋起來。
對比非公3風扇卡,XFX的RX 5700XT海外版
雖然這次RX 6800XT厚度還提升到了2.5插槽,顯卡高度也有所提升,不過實際安裝兼容性還是要好於不少第三方非公卡的設計,而且這還是保持了3風扇的設定。外觀細節也控制挺好,如果能買到的話,公版卡其實已經是非常實用的選擇了,畢竟現在噪音也更低了。
數據口,支持USB Type-C!!!沒想到老黃砍掉的東西,被AMD舉起來了,C口畢竟戰未來哈,而且可以外接VR等設備。另外自帶的HDMI口也是2.1標準的。
這套公版外觀設計你們感覺怎樣?之前有網友偏好VEGA的外觀,我個人最喜歡上一代RX5700系列的外觀,這一代的外觀配色總感覺眼熟但說不上來,直到我看到了朋友的微博。
「Rage mode 狂暴模式」這個是AMD針對RX 6800XT設定的一個功能(估計未來RX 6900XT也會有),簡單點說類似筆記本上面常看到的「FN+Q」的性能模式切換功能。包含「低噪音」「均衡」跟「狂暴模式」三檔,分別可以實現不同的頻率跟功耗限制,最終實現略微不同的性能表現。
散熱效果怎樣?雖然我更喜歡渦扇(從最早AC的散熱器開始),但終究考慮到高轉速的噪音,那麼直吹始終是大趨勢,那麼RX 6800系列這套散熱器效果怎樣?除了可見的金屬殼體跟背板以外,散熱器風扇都支持低溫停轉,顯卡散熱器是大片均熱板+散熱片的組合,而且散熱片也緊跟潮流做了石墨烯塗層處理。實際溫度測試兩張卡在裸機下,滿載溫度分別是74跟73,而且實際遊戲過程風扇噪音也很弱,這個表現確實沒必要換其它散熱器。
「SAM」 Smart Access Memory(AMD 顯存智取技術)Smart Access Memroy主要是通過擴展了CPU和GPU之間的數據通道,完整利用GPU內存緩衝區,從而提昇平臺性能。目前啟用「SAM」功能需要銳龍5000系列處理器和Radeon RX6000顯卡的配合,500系列主板,並且主板BIOS需要AGESA 1.1.0.0固件更新。
實際效能對比,目前測試來看,部分遊戲會有小幅度提升,部分遊戲像極限競速4提升會明顯一些。後續就看遊戲、驅動及固件更新後會不會有更明顯的性能變化。
我這邊介紹下華碩ROG C8H的開啟方式:首先在首頁Advanced菜單,點擊進入PCIe Subsystemsettings功能菜單,隨後開啟「 Above 4G Decoding which」跟「Re-size BAR support」,保存重啟就可以了。其它華碩主板也可以參考,就是記得一定要先更新主板BIOS。
目前首批支持即時光效追蹤效果的遊戲
銀河破裂者實際遊戲畫面
Dirt5塵埃實際遊戲畫面
遊戲提升到底有多「狂暴」
前些天剛更新的Zen 3在遊戲性能部分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兩張卡GPUZ的識別參數,具體規格對比可以看文章上面。
測試平臺:這邊選了銳龍7 5800X+ROG C8H(X570)+芝奇DDR4 4000+西數SN850的組合,這套配置基本也是目前Zen3+RDNA2的最新配置,除了「3A」屬性加成,更可以完整支持PCIe 4.0這些新規格。CPU選了銳龍7 5800X,主要是單ccd,另外之前實測對比默認設置下遊戲性能甚至更高,所以就用它來測試了。
ROG CROSSHAIR VIII HERO,銳龍的好搭配,這幾天就接連更新了兩版固件,也支持SAM功能。不得不說阿蘇西在BIOS易用性上面做得出色,不會超頻的話用AI提示功能也可以自動設置跟釋放良好的性能表現。常規用戶懶得折騰的話,用Zen 3開啟PBO就可以了。
威騰電子總算更新旗下首款PCIe 4.0SSD SN850,速度提升也確實明顯,隨便就可以跑到官方標稱的最高連續讀取速度 7000MB/s,最高連續寫入速度 5300MB/s 。盤體主控為西數自研G2,快閃記憶體顆粒是閃迪3D TLC,依舊提供5年質保。測試成績參考下面圖片。
整個平臺性能參考,基本無短板,也代表了目前高端平臺的典型配置。
首先是理論成績測試,之前測試Zen 3的時候同一平臺有搭配RTX3080的測試成績,所以這邊放上來一起參考對比。比較有意思的是測試結果差異挺大,目前在Time Spy這個針對DX12環境設計的測試項目,RTX3080相較有一定優勢,但針對DirectX 11的FireStrike測試項目裡面,則RX 6800系列反超,甚至領先幅度會更明顯。目前RTX3080 比較有明顯優勢的就是Port Royal 針對遊戲實時光線追蹤基準測試,期待後面A卡驅動優化後是否會有變動。
因為RDNA2的發布,3DMARK也新增於微軟DXR標準的DirectX 光追項目測試,目前兩張卡的測試結果。
實際遊戲部分,是我更關心的,本來也想拉上RTX3080,甚至RTX3070跟RX 5700XT做一個對比,不過時間實在來不及,所以這次先測試RX 6800跟RX 6800XT的實測成績對比。作為RX 5700XT一年多的用戶感受來說,這次性能提升確實非常大,簡單的說就之前RX 5700XT在4K解析度下,想要流暢的話,那麼畫質基本就要降低到中等或者中低特效,幀數才能達到60+,滿足流暢要求,而現在,基本隨便遊戲4K+最高畫質,都可以流暢,甚至達到100+的超高幀,至於2K解析度,甚至可以滿足240Hz、360Hz刷新率的性能需求。首先是競技網遊的對比測試,遊戲部分我測試其實都是以4K解析度為主,畢竟這級別的卡再測試2K、1080P意義不大,都是隨便跑,不過競技網遊部分除了CS:GO跟DOTA2因為性能要求沒那麼嚴苛,吃雞跟OW都有2K及4K分別測試,畢竟不少發燒用戶會開始考慮2K 240Hz甚至2K 360Hz顯示器。測試的遊戲畫質基本都是直接拉到最高。守望先鋒:2K最高畫質情況下就要設置最高400幀了,因為不少情況下都可以跑到300+,而平均幀兩張卡都跑超過了240,一個246一個287;4K最高畫質情況下,兩張卡也基本可以穩在140幀左右的範圍,一個130,一個153。絕地求生:2K最高畫質情況下兩張卡都超過140幀,一個156一個175;而4K最高畫質雖然降低了不少,但也分別達到了81跟91,所以如果要4K吃雞且要求高幀數的話,可以考慮三極致之類的設置。DOTA2跟CSGO:4K最高畫質情況下,前者基本在200+幀數,後者基本在290左右幀數。測試結果來說,2021年4K 144Hz高刷遊戲顯示器基本可以買起來了,會替代2K 144Hz成為下一個熱門標準。
其餘3A遊戲分別測試結果:除了大表哥2實在bt,只能設置均衡模式,其餘遊戲基本都是最高畫質。基本都可以達到60+,甚至不少都是100+的幀數。另外要注意的就是古墓麗影暗影,開啟光追最高跟關閉的幀數差異,不過這邊也是因為自帶測試程序沒開啟FidelityFX,後續如果開啟之後幀數變化應該就會緩解。RX 6800XT跟RX 6800之間性能差距基本也符合兩者的定位。
目前不少人搭配顯卡並不一定是為了玩遊戲,部分還是用於其它軟體的加速,所以我這邊也測試了下SPECviewperf 13,這個主要針對顯卡的專業效能測試分析。然後我這邊剛好有上次測試銳龍7 5800X搭配RTX 3080的測試數據,配置平臺基本一樣,所以放上來參考對比下。測試成績個人建議目前參考為主,因為可能部分軟體對RDNA2的支持還不夠完善,比如我測試V-Ray目前就沒辦法良好的識別並測試。後續一段時間可以再關注下表現變化。就目前的SPECviewperf 13 成績來說其實已經夠意外,因為相關測試之前一直都是N卡強項。總體不同測試項目互有勝負,但在不少項目裡面RX 6800系列不僅有優勢,甚至優勢不少,這也讓我更加期待後續驅動跟軟體支持更新之後,這一代的卡之間競爭變化。
Zen 3+RDNA2 ITX小鋼炮實戰
這次剛好就有一個網友從雙11之前就開始準備要裝一臺A4小鋼炮迎接RDNA2的到來,所以這次就用他的機子來做案例參考。機主對這臺機子的需求主要考慮丟家裡用,除了性能以外對整機質感也有較高的要求,然後看了我之前的案例也比較偏好黑灰風格的A4 ITX小鋼炮箱體,整機視覺也最好低調一點,最終配置如下。因為ZEN3發布,所以也有不少人將其作為搭建新機的選擇,如果是ITX方案,主板最佳的性價比選擇自然的B550了。箱子選了琢磨GG-1也就是之前的雅浚E3,所以散熱方案只能選擇風冷方案,不過還好這箱子剛好完美兼容利民的AXP-100FULL 58MM,散熱條件算OK,搭配的配置跟CPU設置,建議就不要折騰超頻了,AMD開個PBO 之類就可以了。安裝難度中等,畢竟省去了一體水冷、RGB風扇,所以要注意的就是電源及前置面板的走線而已。不過這箱子有設計預留一個走線的空間(電源頂部),加上邊緣不少藏線位置,所以哪怕沒用定製線依舊可以走不錯的效果。散熱器部分展示拍攝的時候沒裝風扇,不是不裝,是因為散熱器太好看了,所以拍照的時候就捨不得裝上風扇,日常時間建議一定要裝風扇。
CPU:銳龍7 5800XT主板:ROG STRIX B550-I GAMING內存:芝奇皇家戟DDR4 4000 8GX2SSD:威騰電子SN850 1T顯卡:RX 6800機箱:琢磨GG-1電源:酷冷至尊SFX V750 GOLD散熱:利民thermalright AXP-100FULL 58MM風扇:利民thermalright TL-C12015B整機費用15K左右。裝好效果如下,很襯RDNA2公版的氣質。
琢磨GG-1一款定位質感向的ITX A4箱體。機箱大小差不多10.6L,採用6系鋁合金材質,CNC工藝處理。箱體定位是偏風冷箱體,散熱器限高標56MM,但實際是剛好完美兼容利民的AXP100 58MM。箱子實際還附帶一條ADT顯卡延長線,包含兩套採融的快裝螺絲(兼容12025規格的),我這邊是用利民的12015風扇及其自帶的快裝螺絲,所以底部會有突出,實際日常選擇12025規格風扇也是沒問題,我這邊主要考慮留出更多的縫隙空間方便安裝。箱體結構跟常規的A4箱體基本一樣,比較特別的是頂部及兩個側板的固定是鑲嵌式設定,然後前面板用磁吸式固定,所以完整裝好之後外觀是基本可以做到看不到螺絲。另外不少人注意到的地方就是電源固定方向,跟常見的垂直固定及出風設定不同,琢磨GG-1是往前面板固定及出風的,所以不少人會擔心電源散熱問題,其實針對這個在前面板及前面板跟兩側板之間,都留有出風縫隙設計,所以是不用擔心。
ROG STRIX B550-I GAMING上一代B450跟X470版本就分別各裝過一套,這一代設計基本還是延續一樣的設計風格,也算是ITX小板裡面的顏值型號。主板本身支持前置Type-C,然後雙M.2插槽(上一代也是),無線網卡是AX200,這些對ITX作業都挺重要的。
芝奇皇家戟DDR4 4000 8GX2經典的顏值條,其實開不開燈都一樣漂亮,在意性價比的也可以看下頻率3600的,性價比會更高。
酷冷至尊SFX V750 GOLD總算拿到酷媽的SFX電源。針對RDNA2 AMD官方也有一個簡單的電源功率推薦,針對RX 6800XT推薦750W電源,而針對RX 6800也推薦650W,功率要求其實算還高,沒很誇張,不過大家裝機的時候還是要選擇好,特別是如果打算未來要留升級空間的話。所以這邊電源功率也直接選了750W的,未來不管是CPU、主板換代供電要求更高,還是換更高階顯卡也算是可以應付。
利民thermalright AXP-100FULL 58MM利民thermalright TL-C12015B散熱器部分也算是小神器了。AXP-100本身是超經典的直吹式散熱器,而AXP-100FULL 58MM則是神器了,首先是純銅散熱片,實物到手感覺簡直是工藝品級別,所以這次拍照展示我才會捨不得裝風扇上去(日常使用建議一定要裝),另外更重要的就是這款高度是58MM,剛好可以兼容部分A4箱體,如果你箱體限高差不多這個範圍的話,那麼這款散熱器幾乎就是最佳選擇了。要注意AXP100還有普通65高度版本,注意區分。另外如果你不需要這麼強大的散熱器的話,還可以看下新版的AXP90-X53,價格會便宜不少。機箱還有兩個風扇位置,我這邊選了12015規格的主要是考慮到增加內部空間,未來安裝拆卸會更加便利,所以安裝ITX作業的時候,不少箱子其實可以考慮這類12015規格風扇(甚至部分散熱器剛好可以搞定限高)。利民這款TL-C12015B相較灰框版本最大不同的地方是最高轉速可以達到1800RPM(灰框是1500RPM),當然如果你用於機箱散熱的話基本1500RPM就夠了(日常建議維持1200以內,比較安靜),如果散熱有特別要求甚至是給冷排散熱的話,那麼就可以考慮黑框的TL-C12015B。
這次裝機作業分享就到這邊,後續還會補測實際溫度表現還有安裝細節注意,感興趣的歡迎關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