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俄羅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三國領導人籤署聯合聲明,宣布自10日起,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實現完全停火。該聲明的籤署暫時結束了阿亞雙方為期44天的衝突。雖然戰事告一段落,但納卡衝突背後的地區大國博弈卻從未停止,而博弈也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高加索乃至整個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
地區大國背後的政治考量
自納卡衝突以來,俄羅斯、伊朗、土耳其等國紛紛進行表態,但這些國家介入紛爭的深淺各不相同。
俄羅斯
在此次納卡衝突中,俄羅斯扮演了積極的調停者角色,一方面作為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歐安組織前身)成立的明斯克小組的共同主席國,俄羅斯本就肩負著調解納卡衝突義務;另一方面俄羅斯作為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不會坐視其「後院」的衝突失控,特別是納卡問題關係到俄羅斯南部安全問題,影響其戰略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調解過程中,俄羅斯目前並未向亞美尼亞明顯傾斜。從過往來看,亞美尼亞是俄羅斯的傳統盟友,更被納入了獨立國協集團安全條約,多次受到俄羅斯的幫助,甚至可以說,亞美尼亞對納卡地區的長期控制也離不開俄方的「默許」,然而這一次,俄羅斯卻並沒有「偏向」。分析原因來看,主要是亞美尼亞現總理帕希尼揚上臺後,更傾向於同西方國家發展關係,以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在諸如加入北約等敏感問題上,帕希尼揚都不顧俄羅斯反對同美國展開對話。
△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 圖片來源:網絡
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俄羅斯的不滿,所以此次俄羅斯也沒有「給面子」。另一方面,俄羅斯和土耳其兩國雖存在地緣政治利益的矛盾,但在能源和軍售等方面也存在利益契合點,兩國合作逐漸增多。此次俄羅斯中立調停,似乎有向土耳其示好之意,給俄土在敘利亞等問題的深度合作提供可能。
但隨著停戰協議的籤署,土耳其和亞塞拜然已經佔了絕對上風,俄羅斯的地緣利益也相對受到了影響。
伊朗
縱觀近年來伊朗武裝力量的數十次軍演,十有八九啟於荷姆茲海峽地區,可見伊朗對南部國家安全的重視程度。而反觀伊朗西北部邊疆地區,除打擊小規模恐怖分子外,並無其他戰事發生,伊朗並不希望北部出現亂局。
△伊朗武裝力量波斯灣軍演 圖片來源:伊朗當地媒體
此外,從民間交流看,伊朗國內有為數眾多的亞塞拜然族,佔伊朗總人口的17%,而亞美尼亞人在伊朗的大城市也擁有自己獨立的社區乃至教會。統計數據表明,在美國嚴厲制裁下,亞塞拜然是伊朗進出口最為重要的前五個國家之一,雙方歷來交好。記者在當地也了解到,由於受到銀行業被制裁、貿易受阻、伊朗本幣裡亞爾大幅貶值等一系列消極因素影響,許多伊朗經濟和商業活動都轉向於其北部相對安全和平靜、物價較低的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國。
綜上所述,伊朗在納卡衝突期間,更多的是充當「調停人」的身份,希望雙方儘快達成和解。而在本次停火之前,由於受到多方因素影響,伊朗宣布支持亞塞拜然收復其國土,但其始終扮演著政治斡旋角色。
土耳其
相比於伊朗的「沉著冷靜」,同樣作為地區大國的土耳其則顯得異常高調和與眾不同。早在今年10月,就在北約、美國、俄羅斯以及伊朗均呼籲各方停火之際,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則唱反調,稱讚亞塞拜然進行的是一場「偉大的行動」,這場行動「既捍衛本國領土,也解放了被佔領的納卡地區」。同時他表示,土耳其將盡一切可能,支持土國的友好兄弟國家。儘管有分析表示,一方面土耳其和亞美尼亞歷來不合,而另一方面,引用埃爾多安的說法,土、阿兩國則是「同一個民族,兩個國家」,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文化方面都有廣泛聯繫和基礎。不可否認的是,在為期一個多月的納卡衝突中,土耳其對亞塞拜然的大力支持,對戰事的影響舉足輕重。
△土耳其國防部長阿卡爾 圖片來源:土耳其媒體
如果說衝突期間選擇哪邊進行支持,是基於歷史的「愛恨情仇」,那在共同籤署停火協議之後的事跡,則越來越暴露了土耳其的「戰略野心」。就在停火協議籤訂後的第二天,土耳其和俄羅斯籤訂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土俄將在「亞塞拜然被解放的領土上」建立聯合中心,監督納卡衝突停火進程。當地時間11月17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批准了總統府提交的向亞塞拜然派遣維和部隊的議案,隨後不久土耳其國防部長阿卡爾透露,相關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土耳其士兵將很快部署在亞塞拜然」。
停火協議後的力量部署引伊朗輿論廣泛擔憂
首先來看停火后土方提出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將在亞塞拜然與亞塞拜然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之間建立一條「走廊」。該新聞一出,引起伊朗輿論譁然。據伊朗媒體報導稱,目前納希切萬飛地的能源供應主要源自亞塞拜然,並依賴伊朗進行轉運。如果上述「走廊」得以建設,意味著亞塞拜然的能源可以直接從亞美尼亞的國土上輸送至入納希切萬,從而依託土耳其直達歐洲國家。有伊朗輿論表示,「伊朗正在失去其同亞美尼亞的邊境」。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以及納希切萬共和國地圖 記者自拍於世界地圖集
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走廊」一旦建設,不僅減少了土耳其及歐洲國家對伊朗的能源依賴,同樣也為歐洲國家擺脫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伊朗歐亞問題專家艾哈邁德直接指出,此次納卡衝突背後,有英國等歐洲國家及土耳其對於能源供應多樣性的戰略考慮。
其次土方的另一重要動作是:土議會批准總統埃爾多安向亞塞拜然派兵的政令,派遣的兵力將駐紮為期一年。土俄達成的協議為,建立聯合停火監督中心,該中心儘管位於亞塞拜然本土,但土耳其觀察員將儘量不進入納卡地區。伊朗分析則表示,這是俄羅斯在土耳其進入其勢力範圍後,儘可能的阻止其進一步向外高加索滲透的舉動。
毫無疑問的是,隨著近年來俄羅斯在該地區力量的逐漸削弱,土耳其對亞塞拜然的直接支持將會使土、阿兩國關係再上一層樓。伊朗輿論對此則表現出兩方面的擔憂:
1. 伊朗北部或將變得不再安全。納卡衝突以來,伊朗已經多次發出警告稱,如果滲透到該地區的恐怖分子膽敢騷擾伊朗,將會得到伊朗軍方的強硬反擊,而伊朗口中的「恐怖分子」,則很可能是指親土派的敘利亞僱傭兵。另外,如果以上協議成真,則代表除伊朗西部同土耳其接壤的部分外,伊朗北部也將面臨土耳其駐軍,土耳其的戰略壓制可見一斑。
△今年10月25日 伊朗軍隊陸軍在該國西亞塞拜然省舉行軍演 對衝突雙方有警示之意 圖片來源:伊朗當地媒體
2. 伊朗在外高地區的影響力進一步被排除。俄羅斯、伊朗和亞塞拜然是區域內三個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國,外高加索地區也是多條能源管道的必經之路。如果在衝突前,由於亞美尼亞的存在,土耳其在能源和經貿往來方面,不得不繞道伊朗或者更北部的喬治亞,而一定程度上緩衝了其向東進的戰略野心,那未來聯通亞塞拜然和納希切萬的「走廊」一旦建立,將極大的提升土耳其的地區影響力。
納卡衝突或暴露土耳其的「戰略野心」
在納卡衝突之前,土耳其其實就已經在逐漸加大對外高加索乃至中亞地區的影響。能源合作方面,2005年,巴庫-提比里西-傑伊漢管線正式啟用,起點為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途經喬治亞首都提比里西,最後到達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傑伊漢,該條管道已經是地區能源運輸的關鍵出口。
△巴庫-提比里西-傑伊漢管線 圖片來源:阿新社
而在2018年,塔納普天然氣管線竣工,起於亞塞拜然,橫跨土耳其,抵達希臘及義大利,該項目被視為土耳其與亞塞拜然兩國深厚友誼的體現。此外,經過多年經營,土耳其也已然成為中亞各國最大的經貿合作夥伴之一,土在中亞擁有著廣泛的投資。有分析認為,土耳其在高加索地區的勢力拓展是在俄羅斯默許下進行的,但另一方面,俄羅斯不會希望因為土耳其在納卡問題上的這種深度介入而削弱自身在該地區的傳統地位,後續土俄兩國還會繼續呈現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關係。
△土、俄兩國領導人會晤資料圖 圖片來源:網絡
在納卡停火協議達成後,伊朗輿論普遍認為,俄羅斯倡導的停火協議應該確保地區永久、可持續的和平與穩定。土耳其、歐洲等國家試圖利用納卡衝突改變地緣政治格局,從而連接黑海至中亞地區。這其中主要是關乎能源問題,通過安裝裏海至亞塞拜然、再通過亞美尼亞南部至歐洲的能源管道,他們想根據自己的利益定義該地區的能源發展。而伊朗亞歐問題專家艾哈邁德則直言,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如果該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基於土耳其正在尋求的進攻性戰略意圖而改變,它將成為未來十年控制伊朗,牽制俄羅斯以及限制地區國家發展的有效工具。(總臺記者 李健南 倪紫慧)
(編輯 李茗伊)
【來源:央視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