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面面觀丨納卡衝突背後地緣政治格局的改變

2020-12-14 瀟湘晨報

2020年11月9日,俄羅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三國領導人籤署聯合聲明,宣布自10日起,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實現完全停火。該聲明的籤署暫時結束了阿亞雙方為期44天的衝突。雖然戰事告一段落,但納卡衝突背後的地區大國博弈卻從未停止,而博弈也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高加索乃至整個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

地區大國背後的政治考量

自納卡衝突以來,俄羅斯、伊朗、土耳其等國紛紛進行表態,但這些國家介入紛爭的深淺各不相同。

俄羅斯

在此次納卡衝突中,俄羅斯扮演了積極的調停者角色,一方面作為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歐安組織前身)成立的明斯克小組的共同主席國,俄羅斯本就肩負著調解納卡衝突義務;另一方面俄羅斯作為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不會坐視其「後院」的衝突失控,特別是納卡問題關係到俄羅斯南部安全問題,影響其戰略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調解過程中,俄羅斯目前並未向亞美尼亞明顯傾斜。從過往來看,亞美尼亞是俄羅斯的傳統盟友,更被納入了獨立國協集團安全條約,多次受到俄羅斯的幫助,甚至可以說,亞美尼亞對納卡地區的長期控制也離不開俄方的「默許」,然而這一次,俄羅斯卻並沒有「偏向」。分析原因來看,主要是亞美尼亞現總理帕希尼揚上臺後,更傾向於同西方國家發展關係,以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在諸如加入北約等敏感問題上,帕希尼揚都不顧俄羅斯反對同美國展開對話。

△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 圖片來源:網絡

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俄羅斯的不滿,所以此次俄羅斯也沒有「給面子」。另一方面,俄羅斯和土耳其兩國雖存在地緣政治利益的矛盾,但在能源和軍售等方面也存在利益契合點,兩國合作逐漸增多。此次俄羅斯中立調停,似乎有向土耳其示好之意,給俄土在敘利亞等問題的深度合作提供可能。

但隨著停戰協議的籤署,土耳其和亞塞拜然已經佔了絕對上風,俄羅斯的地緣利益也相對受到了影響。

伊朗

縱觀近年來伊朗武裝力量的數十次軍演,十有八九啟於荷姆茲海峽地區,可見伊朗對南部國家安全的重視程度。而反觀伊朗西北部邊疆地區,除打擊小規模恐怖分子外,並無其他戰事發生,伊朗並不希望北部出現亂局。

△伊朗武裝力量波斯灣軍演 圖片來源:伊朗當地媒體

此外,從民間交流看,伊朗國內有為數眾多的亞塞拜然族,佔伊朗總人口的17%,而亞美尼亞人在伊朗的大城市也擁有自己獨立的社區乃至教會。統計數據表明,在美國嚴厲制裁下,亞塞拜然是伊朗進出口最為重要的前五個國家之一,雙方歷來交好。記者在當地也了解到,由於受到銀行業被制裁、貿易受阻、伊朗本幣裡亞爾大幅貶值等一系列消極因素影響,許多伊朗經濟和商業活動都轉向於其北部相對安全和平靜、物價較低的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國。

綜上所述,伊朗在納卡衝突期間,更多的是充當「調停人」的身份,希望雙方儘快達成和解。而在本次停火之前,由於受到多方因素影響,伊朗宣布支持亞塞拜然收復其國土,但其始終扮演著政治斡旋角色。

土耳其

相比於伊朗的「沉著冷靜」,同樣作為地區大國的土耳其則顯得異常高調和與眾不同。早在今年10月,就在北約、美國、俄羅斯以及伊朗均呼籲各方停火之際,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則唱反調,稱讚亞塞拜然進行的是一場「偉大的行動」,這場行動「既捍衛本國領土,也解放了被佔領的納卡地區」。同時他表示,土耳其將盡一切可能,支持土國的友好兄弟國家。儘管有分析表示,一方面土耳其和亞美尼亞歷來不合,而另一方面,引用埃爾多安的說法,土、阿兩國則是「同一個民族,兩個國家」,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文化方面都有廣泛聯繫和基礎。不可否認的是,在為期一個多月的納卡衝突中,土耳其對亞塞拜然的大力支持,對戰事的影響舉足輕重。

△土耳其國防部長阿卡爾 圖片來源:土耳其媒體

如果說衝突期間選擇哪邊進行支持,是基於歷史的「愛恨情仇」,那在共同籤署停火協議之後的事跡,則越來越暴露了土耳其的「戰略野心」。就在停火協議籤訂後的第二天,土耳其和俄羅斯籤訂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土俄將在「亞塞拜然被解放的領土上」建立聯合中心,監督納卡衝突停火進程。當地時間11月17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批准了總統府提交的向亞塞拜然派遣維和部隊的議案,隨後不久土耳其國防部長阿卡爾透露,相關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土耳其士兵將很快部署在亞塞拜然」。

停火協議後的力量部署引伊朗輿論廣泛擔憂

首先來看停火后土方提出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將在亞塞拜然與亞塞拜然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之間建立一條「走廊」。該新聞一出,引起伊朗輿論譁然。據伊朗媒體報導稱,目前納希切萬飛地的能源供應主要源自亞塞拜然,並依賴伊朗進行轉運。如果上述「走廊」得以建設,意味著亞塞拜然的能源可以直接從亞美尼亞的國土上輸送至入納希切萬,從而依託土耳其直達歐洲國家。有伊朗輿論表示,「伊朗正在失去其同亞美尼亞的邊境」。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以及納希切萬共和國地圖 記者自拍於世界地圖集

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走廊」一旦建設,不僅減少了土耳其及歐洲國家對伊朗的能源依賴,同樣也為歐洲國家擺脫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伊朗歐亞問題專家艾哈邁德直接指出,此次納卡衝突背後,有英國等歐洲國家及土耳其對於能源供應多樣性的戰略考慮。

其次土方的另一重要動作是:土議會批准總統埃爾多安向亞塞拜然派兵的政令,派遣的兵力將駐紮為期一年。土俄達成的協議為,建立聯合停火監督中心,該中心儘管位於亞塞拜然本土,但土耳其觀察員將儘量不進入納卡地區。伊朗分析則表示,這是俄羅斯在土耳其進入其勢力範圍後,儘可能的阻止其進一步向外高加索滲透的舉動。

毫無疑問的是,隨著近年來俄羅斯在該地區力量的逐漸削弱,土耳其對亞塞拜然的直接支持將會使土、阿兩國關係再上一層樓。伊朗輿論對此則表現出兩方面的擔憂:

1. 伊朗北部或將變得不再安全。納卡衝突以來,伊朗已經多次發出警告稱,如果滲透到該地區的恐怖分子膽敢騷擾伊朗,將會得到伊朗軍方的強硬反擊,而伊朗口中的「恐怖分子」,則很可能是指親土派的敘利亞僱傭兵。另外,如果以上協議成真,則代表除伊朗西部同土耳其接壤的部分外,伊朗北部也將面臨土耳其駐軍,土耳其的戰略壓制可見一斑。

△今年10月25日 伊朗軍隊陸軍在該國西亞塞拜然省舉行軍演 對衝突雙方有警示之意 圖片來源:伊朗當地媒體

2. 伊朗在外高地區的影響力進一步被排除。俄羅斯、伊朗和亞塞拜然是區域內三個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國,外高加索地區也是多條能源管道的必經之路。如果在衝突前,由於亞美尼亞的存在,土耳其在能源和經貿往來方面,不得不繞道伊朗或者更北部的喬治亞,而一定程度上緩衝了其向東進的戰略野心,那未來聯通亞塞拜然和納希切萬的「走廊」一旦建立,將極大的提升土耳其的地區影響力。

納卡衝突或暴露土耳其的「戰略野心」

在納卡衝突之前,土耳其其實就已經在逐漸加大對外高加索乃至中亞地區的影響。能源合作方面,2005年,巴庫-提比里西-傑伊漢管線正式啟用,起點為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途經喬治亞首都提比里西,最後到達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傑伊漢,該條管道已經是地區能源運輸的關鍵出口。

△巴庫-提比里西-傑伊漢管線 圖片來源:阿新社

而在2018年,塔納普天然氣管線竣工,起於亞塞拜然,橫跨土耳其,抵達希臘及義大利,該項目被視為土耳其與亞塞拜然兩國深厚友誼的體現。此外,經過多年經營,土耳其也已然成為中亞各國最大的經貿合作夥伴之一,土在中亞擁有著廣泛的投資。有分析認為,土耳其在高加索地區的勢力拓展是在俄羅斯默許下進行的,但另一方面,俄羅斯不會希望因為土耳其在納卡問題上的這種深度介入而削弱自身在該地區的傳統地位,後續土俄兩國還會繼續呈現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關係。

△土、俄兩國領導人會晤資料圖 圖片來源:網絡

在納卡停火協議達成後,伊朗輿論普遍認為,俄羅斯倡導的停火協議應該確保地區永久、可持續的和平與穩定。土耳其、歐洲等國家試圖利用納卡衝突改變地緣政治格局,從而連接黑海至中亞地區。這其中主要是關乎能源問題,通過安裝裏海至亞塞拜然、再通過亞美尼亞南部至歐洲的能源管道,他們想根據自己的利益定義該地區的能源發展。而伊朗亞歐問題專家艾哈邁德則直言,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如果該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基於土耳其正在尋求的進攻性戰略意圖而改變,它將成為未來十年控制伊朗,牽制俄羅斯以及限制地區國家發展的有效工具。(總臺記者 李健南 倪紫慧)

(編輯 李茗伊)

【來源:央視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深度】納卡衝突,背後藏著多少較量?
    納卡地區位於亞塞拜然西南部,居民多為亞美尼亞族人。蘇聯解體後,阿亞為爭奪納卡爆發戰爭,亞佔領納卡及其周圍原屬阿的部分領土。1994年,阿亞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但兩國一直因納卡問題處於敵對狀態,兩國之間的武裝衝突時有發生。亞阿今年7月也發生過衝突,後在俄羅斯等國的調解下關係一度緩和。「此次納卡衝突出乎俄羅斯所料。」
  • 解楠楠 張曉通:「地緣政治歐洲」——歐盟力量的地緣政治轉向
    基於西方霸權衰落、地緣政治重組以及歐洲面臨被邊緣化危險的悲觀認知,新一屆歐委會不得不偏離民事力量、規範力量的原初軌道,向地緣現實主義轉向,提出打造「地緣政治委員會」的理念,推動歐盟成為一個真正的地緣戰略參與者,而不是一個「遊樂場」。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重視軍事力量,加強歐洲防務政策,改變歐盟在應對地緣政治衝突時措手不及的現狀。
  • 昱見|當納卡衝突遭遇新武器革命
    納卡衝突看似一場「茶壺裡的風暴」,在它背後,一場有可能深刻改變世界的武器革命正在發生。「高加索猛虎」不再猛11月10日,當獲悉亞美尼亞與俄羅斯、亞塞拜然籤署停火協議,俄羅斯維和人員將在納卡地區執行維和任務之後,一些憤怒的亞美尼亞民眾在一群反對派議員領導下,闖入政府大樓,洗劫了總理帕西尼揚的辦公室。
  • 納卡衝突會否引爆亞阿全面戰爭
    分析人士指出,圍繞納卡地區,亞阿兩國多年來摩擦不斷,這次衝突可以說是雙方矛盾的又一次集中爆發,但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衝突演變成全面戰爭的可能性不大。 ❶ 衝突再起 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28日繼續在兩國有主權爭議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交火。據報導,雙方在衝突中均動用了重型武器,各有損失。
  • 從納卡地區衝突,看小國、中等國家和大國的生存之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蘇聯深陷阿富汗,國內矛盾重重,邊境就沒有想像中的安穩,納卡問題又重新有了爭端。幾年後,隨著蘇聯解體,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獨立,納卡因為主體民族是亞美尼亞人,不願加入亞塞拜然,於是內部公投獨立,成立了所謂的納卡共和國(只有亞美尼亞人承認)。隨後就進入了動亂時期,爆發了地區大規模衝突,最後在俄美法三國的主持下,維持現狀,全面停火。
  • 納卡衝突會否引爆亞阿全面戰爭 專家分析可能性不大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國際觀察)納卡衝突會否引爆亞阿全面戰爭  新華社記者孫萍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27日在納卡地區爆發衝突,雙方均指責對方違反停火協議,率先發動軍事進攻。  分析人士指出,圍繞納卡地區,亞阿兩國多年來摩擦不斷,這次衝突可以說是雙方矛盾的又一次集中爆發。
  • 納卡衝突使俄土矛盾螺旋上升,為什麼?
    納卡衝突使俄土矛盾螺旋上升,為什麼?2020年月27日,納卡衝突再次激烈爆發。在此衝突中,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是直接的衝突方,兩國的矛盾也因此是該衝突中的根本矛盾。但是,土耳其、俄羅斯、伊朗等地區國家是納卡衝突的利益攸關方,它們在該衝突中存在著矛盾,它們之間的矛盾,特別是俄土矛盾,目前來看決定著納卡衝突的發展,是該衝突中的主要矛盾。在納卡衝突中,土耳其堅定地支持亞塞拜然,鼓動其下定決心「收復失地」,俄羅斯和伊朗從自身利益出發,不願意衝突加劇,希望在大體上維持現狀的前提下,通過政治談判解決問題。
  • 深度|亞美尼亞外長訪俄,埃爾多安擬訪亞塞拜然,納卡局勢下一步怎麼...
    「難以言說的痛苦」納卡地區位於亞塞拜然西南部,居民多為亞美尼亞族人。蘇聯解體後,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因納卡地區歸屬問題爆發戰爭。1994年,雙方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但兩國一直因納卡問題處於敵對狀態,武裝衝突時有發生。今年9月27日,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因納卡問題爆發新一輪衝突。
  • 納卡戰爭剛結束,土耳其又企圖挑起亞塞拜然與另一鄰國的衝突
    近些年來,土耳其利用中東地區處於混亂的情況下,四處出兵參與敘利亞、利比亞等國的內戰,2個月前,還公開介入了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的戰爭。土耳其不僅向亞塞拜然提供了大批武器彈藥,還向納卡地區派出數千名僱傭兵,以及數百名土軍正規軍參戰。
  • 縱觀中東 | 教派問題安全化形塑中東地區格局 ——以沙烏地阿拉伯...
    儘管遜尼派與什葉派的矛盾和鬥爭長期存在,但教派矛盾始終是權力鬥爭的伴生物和附屬品,其衝突的程度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表現。近代以來尤其是在 20世紀上半葉,教派矛盾曾出現日趨淡化的態勢,甚至一度出現教派對話的局面。但是,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伊斯蘭復興運動的興起與發展,以及中東地區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導致中東政治中的教派矛盾不斷被激化並放大,並成為影響中東地區格局和國際關係的重要因素。
  • 納卡衝突結束,馬克龍才想到介入?除了亞美尼亞,俄土阿全不同意
    現在納卡衝突結束,馬克龍才想到介入!法國的態度讓人無法接受,在提出停火實現「國際監督」主張之後,又放出了所謂承認納卡為獨立國家之法,雖說為法國議會通過的不具有約束力的法案,依然是引人注目。    土耳其不答應   除了亞美尼亞,俄土阿全不同意,可以說,反應相當強烈,土耳其直言,法國參議院對納卡的決議再次表明,法國不是和平進程的一部分,而是該地區問題的一部分。
  • 亞美尼亞籲歐安組織斡旋納卡衝突
    亞美尼亞駐俄羅斯大使28日告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記者,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明斯克小組應該立即應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的緊張局勢。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爆發的衝突28日進入第二天。
  • 亞塞拜然擊落俄戰機,普京出兵2000進駐納卡,或武力介入亞阿衝突
    當前納卡地區衝突仍然在持續,儘管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已經舉行了三次人道主義停火協議談判,但是始終都沒有實現全面停火,兩國互相指責對方率先破壞協議。顯然俄羅斯已經鐵了心要介入納卡地區衝突,作為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前兄弟國,普京自然不願意看到兩國陷入爭端之中,更不願意他國趁亂潛入該地區擴張,當前納卡衝突已經發展成了一場大國博弈,土耳其、伊朗等國先後介入,其中土耳其明確站隊支持亞塞拜然,在衝突爆發後就第一時間向該國派遣了軍隊,以鼓動亞塞拜然擴大戰事。
  • 亞美尼亞和以色列都是西亞異類,哪國地緣環境更惡劣?
    縱觀二戰後爆發的戰爭,大多發生在西亞地區,從1948年開始,第一次中東戰爭打響,到第二三四次中東戰爭,蘇聯版阿富汗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美國版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再到現在的納卡衝突,西亞地區從未平靜。從這一點也能看出,西亞地區的各種矛盾之多。
  • 納卡地區再起衝突,阿方軍隊撕毀協議發起進攻
    雖然我們現在正處於和平的年代,但是局部地區仍然存在衝突,除了最為熟知的中東「火藥桶」外,納卡地區也成為了戰火不斷的地方。納卡地區在國際上被普遍認為是亞塞拜然的一部分,但是亞美尼亞對此不予承認,也就導致這個地方經常發生戰亂。
  • 納卡停火背後:亞美尼亞從「我們贏了」到「再也打不下去了」
    但30多年來,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圍繞納卡的爭奪仍未停止。今年9月,雙方再次爆發大規模軍事衝突,在6周多時間裡,亞塞拜然軍隊逐步佔據了優勢。 土耳其軍援支持下的亞塞拜然軍隊在今年10月下旬奪取了菲祖利。亞美尼亞軍隊敗走時,甚至沒來得及移走軍火物資,滿滿的機槍子彈盒被隨意丟在馬路拐角,還有不少蘇制D-30牽引式火炮的122毫米口徑炮彈散落地面。
  • 頭條 | 美刊假想中美戰爭:或徹底改變東亞地緣政治形勢
    在本文中,我較少側重研究美中戰爭的作戰及戰術細節問題,而更多地側重主要對手在衝突前、衝突期間及衝突後的戰略目標。美中兩國若兵戎相見將在一些方面徹底改變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局勢,但也有很多至關重要的因素不會發生改變。十分悲慘的是,中美兩國發生衝突給世人留下的記憶可能只是「第一次中美戰爭」。
  • 納卡衝突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從莫斯科時間2020年11月10日零時起全面停火,並在納卡衝突地區停止所有軍事行動。亞塞拜然共和國和亞美尼亞共和國(以下簡稱為雙方)停留在目前各自佔據的位置上。2.2020年11月20日前亞美尼亞將阿格達姆地區交給亞塞拜然。3. 俄羅斯將沿納卡接觸線和拉欽走廊一線部署由1960名武裝人員、90輛裝甲運輸車、380臺汽車和特種裝備組成的維和部隊。
  • 中東面面觀丨卡達斷交危機三年後 《歐拉宣言》意味著什麼?
    △沙特原計劃在沙卡邊境開完的運河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斷交危機發生後的三年多裡,卡達國家元首缺席了所有的海合會峰會。沙特國王薩勒曼在2018和2019年曾兩次向塔米姆發出邀請,但最終卡達方面均只派出首相或外交大臣參加峰會。
  • 土耳其亞塞拜然竟聯合發起進攻,納卡戰火重燃
    圖為土耳其軍隊今年9月份,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爆發了多次大規模衝突,俄羅斯與美國多次出面進行調解,停火協議兩國一再被破壞。後來,因亞塞拜然軍隊誤傷了俄羅斯軍機,給予其加入戰爭的正當理由,亞塞拜然才被迫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