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城市圖。拍友 蔡俊 攝
世界珍珠養殖技術發源地德清,最近收穫了一顆「明珠」——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在不久前公布的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中,德清位列79個新晉縣級全國文明城市的榜首,引人矚目。
全國文明城市,是全國最高榮譽的「文明榜單」,充分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綜合實力。以縣級城市排名第一的身份摘得「全國文明城市」,秘訣何在?日前,記者前往實地探尋答案,感受這座浙北小城撲面而來的文明新風。
德清城市圖。拍友 蔡俊 攝
城鄉顏值提上來
一顆優質珍珠的誕生,最基礎的是要育優蚌體。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而言,同樣如此。
整齊的房屋外立面、潔淨的道路和寬敞的停車場……看著家門口的巨變,武康街道私營城房東黃呂陳深切體會到文明城市創建帶來的獲得感。
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私營城,顧名思義,主要為外來商戶投資小微企業之用,隨著外來務工人員增多,逐漸發展成生產、生活一體化集聚區。提起它的過去,德清人都直搖頭:0.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擠」著1.2萬餘人,且線網雜亂、消防隱患突出,一度是「髒亂差」的代名詞。
2018年,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評選周期啟動。創建工作從何抓起?德清人用行動作答:從群眾最關注的問題入手,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
私營城的整治大刀闊斧地開始了。「僅違法建築就拆了10萬多平方米。」振興社區黨總支書記石明回憶。從拆違建、鋪管網到拓路面,他見證了私營城的改頭換面。黃呂陳同樣享受到紅利,今年他的出租房數量減少了,租金卻翻了兩三番,「環境變好了,租客自然願意住。」
把城市「顏值」提升起來。德清全面提升「三縱三橫七連」13條道路,將其打造成城市景觀精品線;投資2.765億元對城區21個老舊小區進行分批改造;新增2萬餘個停車位破解「停車難」……近幾年,聚焦民生難點、堵點,一個個惠民工程在德清背街小巷、老舊社區「落地生根」。
德清城市圖。拍友 蔡俊 攝
如今,私營城的樓房單元門前安裝了智能充電樁,並配有互聯式火警報警裝置,實現「智慧消防」。城區沿街商戶也有了「神器」,輕點手機就能查詢垃圾分類收運車的實時位置,輕鬆實現垃圾精準投放。以「智慧大腦」賦能「繡花功夫」,這些年德清藉助「地理信息+」,通過打造「智慧城管」德清時空信息雲平臺等,讓城市變得更「聰明」。
有面子,更要有裡子。走進下渚湖街道上楊村文化禮堂,村幸福鄰裡舞蹈隊正為今年的「村晚」緊張排練。隊員計偉芬告訴記者,自2017年禮堂建成,每周文藝活動不斷。1500餘平方米的禮堂如今成了村民的文體中心,一樓大廳安裝升降舞臺,二樓農家書屋內書籍、手作陳列整齊,還添置了跑步機、動感單車等健身設施。「農村生活不比城市差啊!」計偉芬說。
從城市到鄉村,「顏值」的不斷提升,讓百姓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調查顯示,德清群眾對創建文明城市的滿意度達到97%以上。
由當地學生擔任的小小講解員在德清縣公民道德館為參觀者講解。德清縣委宣傳部 供圖
道德品牌樹起來
這兩天,關於「孝敬父母獎」的話題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持續發酵。這緣於12月5日,浙江省道德模範、德清縣太平村村民馬福建的到來。在當地政府部門見證下,他為當地10位孝敬父母者頒發每人500元的獎勵。
孝敬父母還能拿獎!這對剛剛摘下貧困帽的布拖縣群眾來說是件新鮮事。但在德清,這早已家喻戶曉。早在1997年,馬福建就自掏腰包設立「孝敬父母獎」,成為德清首個民間設獎人。
「草根獎」的出現,激發了人們內心的道德力量,大家紛紛效仿。外來人員風尚獎、愛國擁軍獎、殘疾學子勵志獎……很快,「百姓設獎、獎勵百姓」在德清成為風尚,形成精神文明建設的「德清現象」。
浙江省道德模範、德清縣太平村村民馬福建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為當地10位孝敬父母者頒獎。圖為馬福建(左)為其中一位獲獎者佩戴大紅花。通訊員 王力中 攝
23年過去,這股熱潮不僅沒有退卻,還走向全國。截至目前,德清民間獎項已達76個,涵蓋孝敬父母、助人為樂、保護環境等多個方面,累計發放獎金超過200萬元,獎勵百姓超1萬人。
德清縣因勢利導,專門成立民間設獎指導管理領導小組,制定管理辦法規範引導健康發展,並挖掘樹立典型,通過建立全國首個公民道德教育館和100多家村級文化禮堂,不斷放大凡人善舉、小行大義的光和熱。
樹立好身邊典型,在德清人看來,就如同在養殖珍珠時植入優質種核。「一個典型帶動一群先進,不僅引發『滾雪球』效應,更激發一座城市向善的力量。」德清縣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通過以獎促德、以館展德等舉措弘揚「德文化」培育文明市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在德清四季花開。
雷甸「德清嫂·百合義警」定期走訪新居民,仔細詢問、了解狀況,力所能及為他們解決困難。德清縣婦聯 供圖
志願風景亮出來
如同水質決定珍珠的成色,德清的文明成色,同樣取決於百姓的文明素養。
早晨7時30分,上柏村又出現沈雲的身影,挨家挨戶查看門口垃圾分類情況後,她才去上班。
沈雲是上柏自來水廠的會計,也是一位「德清嫂」志願者。上柏村去年開始實施「兩定四分」垃圾分類,給每家每戶發放分類垃圾桶,起初村民們不習慣,分類準確率不高。村裡的「德清嫂」們一合計,帶頭做好分類同時,志願當起了垃圾分類指導員。8年前加入「德清嫂」後,沈雲的身影就出現在各種志願活動中。如今,丈夫、姐妹、鄰居等都在她的影響下成為志願者。
清禾公益志願團隊急診陪護組在德清縣人民醫院協助開展志願服務。德清縣委宣傳部 供圖
不止「德清嫂」,德清處處有這樣的「好風景」。在街頭巷尾、村莊院落,機關黨員志願者身上的紅馬甲格外亮眼;在野外搜救、防汛救災等危險救援現場,總能看見德清山鷹救援隊成員們勇敢的身影;在德清縣人民醫院急診室門外,清禾公益志願團隊急診陪護組成員 365天不「打烊」……
截至目前,德清在冊志願者達14萬人,常態化開展志願服務項目120餘個,志願服務組織300餘個,年均組織志願服務3萬餘場,服務時長突破160萬小時。他們成為德清創建文明城市中的亮麗風景線。
榮譽來之不易,新篇已然開啟。全力建設群眾滿意的人文之城、聰明之城、精緻之城、共享之城——德清正向著更高目標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