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捕殺、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從蝗災治理措施看古人的減災智慧

2020-12-22 三維策論

導語:

自古以來,在農業生產的同時,我國的勞動人民就和害蟲進行著不懈的鬥爭。我國常見的農業害蟲有蝗蟲、螟蟲、粘蟲、野蠶、棗步屈、蟋蟀、麥蛾……等等,其中以蝗蟲之害最為嚴重。根據《中國農業災害史料集》記載,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1911年這段時間裡,發生蝗災的年次為450次。由此,蝗災也成為我國古代僅次於水災、旱災和雹災的第四大災害。

種類繁多的蝗蟲

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說:「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率免之處,惟旱極而蝗,數千裡之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

幾千年來,蝗災無數次肆虐華夏大地,製造了一幕幕「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的人間慘劇。蝗災的頻繁發生給古代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正所謂痛於心,載於冊,於是蝗害及其治理方略也成為了古代救荒文獻的主體內容之一。比如陳芳生的《捕蝗考》、陳僅的《捕蝗彙編》、顧彥的《治蝗全法》等都是專門講述如何治理蝗災的書籍,體現了古人對蝗災治理的強烈關注。

各類治理蝗災的古書中記載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方略,比如人工捕殺法、農業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等等,在我國古代的農業減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出了古人在防災減災方面的智慧。

古代蝗災

一、蝗蟲的人工捕殺法

1、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篝火誘殺

蝗性向火,凡田中有蝗者,宜置乾柴十餘堆于田邊空處。地上有蝗者,宜置乾柴十餘堆於所開坑處,俱俟太陽落山,天色暗透以後,以火燒柴,蝗即俱來撲火翅被火燒,不能飛起,頃刻可捉無數。——《治蝗全法》

古人對昆蟲的趨光性已經有了很深的認識,使用篝火誘殺蝗蟲就是對蝗蟲趨光性的運用。當蝗災泛濫的時候,人們白天做好準備工作,在晚上點燃篝火引誘蝗蟲撲火,用這種方法來大規模殺傷蝗蟲非常高效。

在治蝗史上有著凸出貢獻的唐朝宰相姚崇就是採用這種方法治理蝗災的,頗有成效。當時雖然連年蝗災,但是在姚崇的治理下卻沒有造成大規模的饑荒。在姚崇大規模開展滅蝗活動之時,「災異天譴說」依舊盛行,人們認為蝗蟲是上天派降下來懲罰世人的,不但不能驅趕,還要對其進行祭祀。姚崇則認為蝗蟲是可以除盡的,以前之所以除不儘是因為人們沒有全力應對。於是姚崇力排眾議,親自主持滅蝗事宜,並且取得了成功。

然而,姚崇最大的功績不是殺滅了幾批蝗蟲,而是證實了蝗災可控可治,矯正了以往的錯誤觀念,破除了封建迷信,樹立了滅蝗的正確思想,為之後勞動人民開展滅蝗抗災運動作了一個表率。

唐朝宰相姚崇

2、開溝填埋

預掘長溝,廣深各二尺,溝中相距丈許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眾,不論老弱……每五十人用一人鳴鑼其後,蝻聞金聲,努為跳躍……蝻蟲驚入溝中……眾各盡力,掃者自掃,撲者自撲,埋者自埋,至溝坑俱滿而止。前村如此,後村復然……當淨盡矣。——《農政全書》

開溝填埋的方法相傳也是姚崇發明的,這種方法不像篝火誘殺法只能晚上用,因此大大的增加了捕滅蝗蟲的效率,被後世一直沿用和改進。後來人們在溝的兩側使用門板遮擋,門板和溝壑呈現「八」字形,這樣可以讓蝗蟲只能向前跳入溝中而不能越過。並且利用「蝗性迎人」的特點。讓幼童們在溝壑附近奔走,蝗蟲向有人的地方撲來,於是就會掉入坑中。但是這種掩埋的方法也有著自身的局限性,因為掩埋的蝗蟲大部分都沒有被打死,如果掩埋的不夠深的話很容易會從淺土層爬出來,繼續危害莊稼。

比如《晉書,劉聰載記》就曾記載:「河東大蝗,惟不食黍豆,靳準率部人收而埋之……後乃鑽土飛出,復食黍豆。」

可見單純地開溝填埋並不保險,因此後來人們將開溝填埋和篝火捕殺綜合起來一起使用。但凡開溝捕殺蝗蟲最後都要先以火焚燒再進行填埋,以絕後患。

開溝捕殺蝗蟲

3、人力捕殺

篝火誘殺和開溝填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有效的組織,相比之下人工捕殺要顯得簡單方便得多。一般人工捕捉的時間是在夜裡、黎明和中午。因為在夜裡可以利用昆蟲的趨光性進行捕殺,黎明的時候露水重,蝗蟲不易飛起,而中午正是蝗蟲雌雄配對的時候,這個時候蝗蟲成雙成對的在地上爬行,也是捕殺的好時機。

由於我國古代經常蝗災肆虐,對農作物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人們對捕殺蝗蟲的方法也多有研究,發明了許多人力捕殺的方法:

魚箔式:魚箔又叫魚帘子,是一種用竹片或木片編成用以攔圍魚群的漁具,靠近水的村莊一般都有,蝗災來臨的時候被用於捕殺蝗蟲。先用鐵鍬挖掘五寸的小溝,然後依照蝗蟲群飛來的方向插下魚箔,使其撞到魚箔上然後掉入溝中。這種布圍方法和漁民布圍捕魚大同小異,因此成為沿水村莊常用的滅蝗方法。抄袋式:清晨的時候,蝗蟲的翅膀佔滿了露水不容易起飛。此時村民們可以使用小魚簍或者小口袋直接抄過去進行捕捉,非常簡單和方便。圍撲飛蝗式:日出以後,蝗蟲能夠飛得很高,這個時候需要從四面支起網子輕輕的驅趕,將蝗蟲驅趕到中間後就可以收網,雖然驅趕的過程中許多蝗蟲會飛走逃脫,但是最終還是可以捕捉到大量的蝗蟲。事實上捕捉到的蝗蟲並不是只有焚燒坑埋這一種處理辦法,徐光啟的《除蝗疏》、顧彥的《治蝗全法》中都建議提供食用。並且介紹了其烹飪方法:

蝗可和菜煮食,可曬作幹蝦食,食味同蝦米,久儲不壞。

當然,除了給人食用,蝗蟲還可以餵雞鴨、餵豬,而坑埋在田地裡的蝗蟲本身也可以作為肥料肥田,並不浪費。

人力捕殺蝗蟲

二、蝗災的農業防治

1、掘除卵蟲和消滅蝗蟲的滋生地

蝗災來臨的時侯捕殺成蟲雖然頗有成效,但終究是屬於被動防禦。古人們為了消滅蝗災也找到了主動出擊的辦法。

第一種預防方法就是掘除卵蟲,蝗蟲繁殖能力極強,但是在卵期卻沒有什麼危害,為了防止結群千裡的大蝗災出現,掘除卵蟲是十分必要的。

顧彥的《治蝗全法》記載:北方宜於春暖土脈鬆脆之時,攜帶鋤把,四出巡視,凡見地主有無數小孔,形如蜂巢,及土微高起處,並上年蝗集之所,其主中皆有遺子,應即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燒之。

可見古代通過掘除卵蟲來預防蝗災已經融入到了農耕生活當中,成為了莊稼人春耕之前的一項準備工序。

第二種預防方法則是消滅蝗蟲的滋生地,明朝的徐光啟首先提出了「事先消弭之法」,也就是說要在蝗災發生之前,毀壞蝗蟲的生長環境。他認為湖水漲落幅度很大的「涸澤」是蝗蟲的滋生地,要想消滅蝗災,就要治理好這些湖泊。而顧彥在《治蝗全法》中更是將「絕蝗根」提高到了治理蝗災的首要地位。並且指出了北方宜在冬季,南方宜在春季,將容易滋生蝗蟲的雜草縱火燒去或者收割回家作為柴薪,這樣就可以毀滅蝗蟲滋生的場所。

掘除蝗蟲的幼蟲可以預防蝗災

2、培訓種植抗災品種

古代雖然對蝗災有一定的預防措施,但是蝗蟲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古人的措施並不能完全避免災害的發生。因此從種植的農作物本身出發進行防治也非常重要,其方法主要有三種:

其一、通過蝗蟲的食性選擇作物,將作物中的一部分改為蝗蟲不吃的品種。《農政全書》上提到:蝗蟲不吃綠豆、豌豆、豇豆、大麻、苘麻、芝麻、薯蕷等作物,農家應該從這些品種中選擇一些種植,以防蝗災。其二、使用化學方法處理蝗蟲喜歡吃的農作物。比如《治蝗全法》中提到的:將一桶水中倒入麻油五六兩,播灑於稻穀和小麥之上,蝗蟲就不會啃食這些作物了。其三、通過對種子進行特殊的防蟲處理來防止蝗蟲的啃食。這個方法最早見於《氾Fán勝之書》,書中認為使用馬的骨頭、蠶的糞便和附子混同種子一起攪拌可以預防蝗蟲,這樣的種子種植出來的作物蝗蟲就不愛吃,這個方法也被後世所沿用。通過對農作物本身採取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蝗災所造成的損失,使得災害肆虐的之後農民們不至於顆粒無收,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蝗作物

三、蝗蟲的生物防治法。

1、保護害蟲的天敵

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也逐漸發現了一些蝗蟲的天敵,為了更好的防治蝗災,古人們自覺地開始保護這些生物。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了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歷史上許多朝代都採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比如《禮記.月令》裡禁止在早春時節探巢取卵,捕殺幼鳥。後漢政權也曾經下詔,令民間禁止捕殺鳥類,要利用它們捕食蝗蟲。宋朝也曾經因為青蛙能捕食蝗蟲而禁止民間捕殺。由此可見,保護益鳥和益蟲也是古代治蝗的手段之一。

捕食蝗蟲的伯勞鳥

2、利用家鴨啄食蝗蟲

利用家鴨防治害蟲是我國古代人民的「一大創造」,鴨子不但能夠防治蝗蟲,還能夠捕食飛蝨、葉蟬、稻蝽、粘蟲、負泥蟲等其他害蟲。清朝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倡導用鴨子來治蝗蟲:

《治蝗全法》中記載:「又蝻未能飛時,鴨能食之,如置鴨數百于田中,頃刻可盡,亦江南捕蝻之一法也。」

人工捕殺蝗蟲總是難免有所疏漏,莊稼在生長的階段如果人們進入莊稼地肆意捕捉,那麼很可能會給農作物帶來損傷。放鴨子去捕食則不同,不但能夠查漏補缺,犄角旮旯裡面的蝗蟲也難以逃脫,還不會對莊稼造成損傷,一舉兩得。

3、痘毒治蝗法

很難想像古人們就已經開始用病毒來對付蝗蟲:

根據湖北《蒲圻縣鄉主志》記載:有人「捕得蝗,刺孔點痘漿,放令飛去,痘毒傳染,其種自滅」。

由此可見,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古人在治理蝗災這方面的水平已經非常高超。

生物防治法本質上是利用蝗蟲的天敵來克制蝗蟲,生物防治法的發展說明了古代人民對人與自然,以及生物鏈有了深刻的認識。

養鴨滅蝗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

結語:

古代中國人民對蝗蟲生活習性的認識和許多蝗蟲的防治技術即便以今天的科學眼光看來依舊是非常全面和優良的。古代治理蝗蟲的人工捕殺法、農業防治法和生物防治法都是利用了蝗災發生的規律、結合了自然環境的特點、能夠提高農業抗災能力的綜合性防治辦法。從古人們採取的這些措施可以看出他們對蝗蟲的滋生地、習性、出現的時間點都有著全面的認識。古人們對蝗蟲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和治理蝗災的各種手段充分展現出了古人在防災減災方面的智慧。

總得來說,我國古代治理蝗災的經驗豐富,方法多種多樣,特別是其中的生物減災技術成本低廉,安全性高,防災的同時還能夠有效地維持生態平衡。雖然其中有許多防治方法和現代的防災技術比起來有著費時費力、原始粗糙、效率不高的局限性。但是其中還有不少辦法,比如選用抗蟲品種、生物防治等技術仍然有著借鑑、沿用和發展的必要性。

古代抗蝗災活動

(全文完)

(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相關焦點

  • 柑橘病蟲害物理防治主要有哪些措施?農業防治病蟲害有哪些措施?
    柑橘病蟲害物理防治主要有哪些措施?農業防治病蟲害有哪些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1)燈光誘殺。利用燈光引誘趨光類害蟲,如潛葉蛾、吸果夜蛾、金龜子、捲葉蛾等成蟲。利用趨化性防治害蟲,如利用糖醋液(敵百蟲紅糖誘殺劑)掛瓶誘殺柑橘大實蠅、桃蛀螟、捲葉蛾等害蟲。[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3)色板誘殺。如用黃板誘殺蚜蟲、粉蝨、蚧類等。(4)人工捕殺。一是直接人工捕捉害蟲,如人工捕捉天牛、蚱蟬、金龜子等;二是在果園中分散種植害蟲中間寄主,當害蟲達到…定量時集中消滅。
  • 金龜子的防治
    二、金龜子防治措施防治上主要是利用其趨光性、趨化性、假死性、群集性分別採取物理、生物、化學防治方法防治。1、物理防治:燈光誘殺成蟲。金龜子成蟲對藍光、黃光較敏感,可用殺蟲燈誘殺,架電方便的果園,可用頻振式殺蟲燈,無電源的果園,可用太陽能殺蟲燈。
  • 鴨鴨雖然暫時不能去滅蝗了,但這些生物的確是生物防治的功臣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指的就是利用一種生物對付另外一種生物(通常是害蟲)的防止辦法,一般分為三種:獵食者(predator)、病原體(pathogen)、和寄生蟲(parasite)。
  •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農本」思想下的災害防治手冊
    於是,他託人運回種子,在自己老宅的後院裡親自種植「甘薯」,實驗直隸松江府地區的土壤和環境是否適合「甘薯」生長。最後,他成功了,就這樣「甘薯」在他的推動下大面積地推向了全國。3總結成書,《農政全書》被後人稱讚為「五大農書」之一:在研究總結古人的「農學」寶典後,結合自己實踐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徐光啟開始編制一部代表當時最新農業技術的農學著作,這就是《農政全書》。
  • 害蟲,有害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或其代謝產物控制有害物種群的發生、繁殖或減輕其為害的方法。一般指利用有害生物的寄生性、捕食性和病原性天敵來消滅有害生物。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各種控制有害生物的生物學方法的發展,有的學者將選育抗蟲、抗病的寄主植物,改變耕作技術措施,以及利用不育雄蟲和遺傳防治、利用性信息激素等都稱為生物防治。
  • 防蝗戰國家「吹哨」:御蝗於境外 中巴合作防控蝗災
    位於中國西南和西北邊陲的雲南、西藏、新疆三省區正積極採取措施,加強沙漠蝗防控。近日,雲南林草局制定了《雲南省沙漠蝗林草災害監測方案(試行)》。雲南全省各地將採取地面人工監測、地面定點監測、無人機監測、衛星監測四種技術,嚴陣以待。雲南臨滄市在設立監測點的同時,還與緬甸建立邊境地區沙漠蝗蟲情聯防聯控交流機制。
  • 最新蟲害防治設備上線,可抑制90%以上農業害蟲!
    對於農業來說,春天也是害蟲來襲的時候,有經驗的種植者都知道,如果初春的第一波害蟲防治好了,就可以有效避免後期蟲害的發生。如果初春的第一波蟲害沒有控制好,那麼後期的害蟲會對種植物的產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在傳統的種植中對害蟲的監測是完全憑經驗的,對於害蟲的治理都是依靠農藥。
  • 古代最具毀滅的自然災害:為何蝗災的危害性超過水災和旱災
    在古代蝗災和水旱災一起被列為三大自然災害,在以農業為本的我國古代社會,蝗災對農民來說可謂是一種致命的災害。生性喜暴食農作物根莖的蝗蟲,經常會給當地的農牧業造成致命的災害。正如明末科學家徐光啟所說「「兇飢之 因有三……水旱為災 ,尚多倖免之處 ,唯旱而蝗 ,數千裡 問,草木 皆盡 ,或牛馬毛幡幟皆盡 ,其害尤慘於水旱。」
  • 1927山東蝗災:災民數超千萬,百姓卻視蝗蟲為神蟲不敢捕殺
    充分指出,治理蝗災中人事的重要性,並且在該篇下文還提到治理蝗災的多種辦法。在明清易代以及清前期,蝗蟲捕殺的各種方法已經有之,但後來由於人事的腐敗,這套措施逐漸的在民間衰落下去,使得老百姓不得不向巫術求助,甚至在民間形成了蝗災來臨人為不可幹預的思想。
  • 農業害蟲來襲!天敵昆蟲生物防治是公益性產業,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
    事實上,這一篇文章最觸動筆者的是專家的一句話:天敵昆蟲生物防治是公益性產業,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拓展閱讀:外來入侵物種「草地貪夜蛾」(秋黏蟲)敲警鐘:農業部門應重視生物多樣性和系統生物防治)舉個例子:2019年,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
  • 鄂中專員辦到荊州市農業農村局調研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工作
    近日,省生態環境保護監察專員史芳斌帶領鄂中專員辦相關人員到荊州市農業農村局調研,了解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暨生態環保督察「四位一體」整改進展情況,督辦水產、畜禽養殖等水汙染整治工作。史芳斌一行首先考察湖北省水產產業研究院池塘循環水流道養殖示範基地,了解基地養殖規模、養殖效益、過程水質監測、尾水汙染防治以及示範推廣情況。隨後,在荊州市農業農村局召開座談會,聽取該局局長黃君關於農業面源汙染整治專項戰役開展及生態環保督察「四位一體」整改工作匯報,了解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的主要措施、成效以及農業部門生態環保責任落實等情況。
  • 大氣汙染的防治措施_2020年大氣汙染的防治措施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大氣汙染的防治措施專題為您提供大氣汙染的防治措施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大氣汙染的防治措施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護產品生產者的健康與安全、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免受損失; 控制影響工作場所內員工、其他工作人員(臨時工作人員、合同方人員)、訪問者和任何其他人員的健康安全的條件和因素。
  • 如何防治?
    一、金龜子的生活習性金龜子每年發生1代(若防治措施到位、防治時間準確,較好防治),每種金龜子發生時間不一致,但大體為3月下旬至5月下旬,越冬成蟲(幼蟲)出土,危害花器官、幼葉(發生嚴重時取食葉片後僅剩葉柄、葉脈),白天或夜晚危害;5、6、7月高發,危害果實;夏季交尾產卵,孵化後,幼蟲危害至8、9月;成蟲、幼蟲或蛹入土越冬
  • 柑橘蟲害圖譜及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冬季及時清除枯枝落葉和雜草,減少越冬蟲數;夏季修剪果樹,保證通風透氣,摘除新梢頂部5、6片葉,及時處理。 在3月中旬該蟲體較虛弱,重點防治1~2次。
  • 高峰到大崇鎮、鉛鋅鎮調研地質災害防治、防汛減災、移民安置相關...
    7月12日,縣委副書記、縣長高峰到大崇鎮、鉛鋅鎮調研地質災害防治、防汛減災、移民安置相關工作,副縣長鄭磊、鍾莉,縣政協副主席、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毛孝碧,縣級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檢查調研。
  • 中科院團隊揭秘蝗災罪魁禍首4VA,將改變人們對抗蝗災的理念和方法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蝗災的防治主要依賴大規模噴施化學殺蟲劑。」康樂表示:「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也將從多個方面改變人們對抗蝗災的理念和方法,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截至7月25日,雲南省共發生黃脊竹蝗的危害面積是140623畝,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已成立工作指導組,趕到蝗蟲主要發生區域—— 雲南普洱的江城縣,與當地共同採取防治措施。7月26日上午,在江城縣曲水鎮的玉米地裡,部分玉米葉遭到了黃脊竹蝗啃食,防治人員啟用了無人機開展飛防作業。
  • 在乾旱的毛烏素沙地上,榆林市蹚出了一條現代沙化土地防治與利用之路
    通過制定法律法令,控制生產,保護土地,為荒漠化治理提供政策法規保障。中國是第一個對防沙治沙建規立法的國家。2.科技主導型。將先進的科學技術與荒漠化防治措施相結合,加快荒漠化防治進度。例如,以色列利用節水灌溉、高效農業、生物等技術,實現了荒漠化土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科學管理。
  • 防治沙漠蝗 中國緊鑼密鼓
    鑑於沙漠蝗蟲給農業和綠色植被帶來的巨大破壞,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屈冬玉、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副秘書長兼緊急救濟協調員馬克·洛考克等近日發布了一則聯合聲明,呼籲國際社會採取更加果斷的措施控制沙漠蝗蟲災害的蔓延。巴印地區與中國接壤,沙漠蝗蟲侵入該地區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警示我們必須未雨綢繆,科學評估可能面臨的沙漠蝗蟲侵入風險,同時切實做好各項防治準備工作。
  • 如何有效防治桑樹青蟲?看完你就懂了!
    由於各地的氣候條件,生物相、栽培技術以及防治水平的不同,桑樹害蟲的發生種類和發生量存在一定的差異。目前我國對於桑樹害蟲的防治,主要採取化學防治和農業防治相結合的方式。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對桑樹危害較大的青蟲應該如何有效防治?另外,農民還應該掌握一些青蟲的生活習性和發生期,這樣才能及時掌握蟲情,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科學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