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Lululemon這個牌子,大概是在4年前,那時,健身卡辦在北京國貿附近,晚上的瑜伽課很受歡迎,附近的白領或是貴婦們,擠在瑜伽室的門口,門兒一開,就衝進去,要搶一個好位置。
鋪好瑜伽墊,盤腿而坐,靜候開課。這時候,如果你坐在後面,就能看到大家的穿著五花八門,有五分褲、七分褲、有棉質的運動褲、有戶外跑步時的緊身褲、還有居家式的松垮褲……
這和20年前,Lululemon的創始人Chip Wilson在加拿大的一間瑜伽室,所看到的場景是一樣的,如此穿著不僅不美觀,而且訓練不舒服。於是,Chip Wilson有了製作一款女用透氣瑜伽鍛鍊褲的想法,產品出來後,他起了一個名字:Lululemon。
直到現在,Lululemon似乎在中國市場也沒有一個確切的中文翻譯,有人叫它「露露樂蒙」、有人叫他「露露檸檬」……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它在商業上開疆拓土,2020年10月中旬,Lululemon的市值迫近420億美元,甩開阿迪達斯近100億美元,在運動服裝領域排在它前面的,只有耐克一家了。
回到4年前北京國貿的那間瑜伽室。會員們穿著隨意且不專業,但當瑜伽老師走了進來,光彩奪目,一件淡青色的瑜伽長褲,很顯身材,自信優雅的氣質透了出來,大家關注的焦點瞬間變成了她的瑜伽褲,這才知道,原來叫「lululemon」。
1.定位理論的執行者與受益者
一個「小而美」的品牌,就這樣在瑜伽圈子裡就這樣生根、發芽。傳統的服裝行業,想要拓展市場很難,想要快速積累起良好的口碑就更難了。Lululemon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它的根在產品。就在前兩天,一位Lululemon的忠實粉絲還在向我推薦,「透氣、速幹、排汗、防臭等功效甩某某品牌幾條街,不同材質側重的效果不一樣,」但它同時補充,「不是小貴,是很貴。」
Lululemon誕生伊始,創始人Chip Wilson親自設計、研發產品。Wilson廣泛收集瑜伽學院們的意見,在設計上參考將各種體形特點進行改良。比如,將緊身背心拉長,搭配瑜伽褲外穿,遮擋部分臀部。再在服裝上加上「暗兜」、「雙面穿」和「夜晚閃」等獨特設計,讓產品快速以舒適和科技感,在色彩單一、魚龍混雜的棉質瑜伽服市場脫穎而出。
創始人Wilson是堅定的「定位理論」的執行者。「定位理論」是在上世紀70年代,由美國著名營銷專家艾·裡斯和傑克·特勞特提出,兩個人一致認為定位理論的核心原理是,要求企業必須在顧客心智中區隔於競爭,要努力成為某領域的第一,因為別人記不住第二、第三,以此來引領企業經營,才能贏得更好的發展。
Wilson認準了瑜伽服這個市場,創業初期產品的定位非常精準——服務於女性瑜伽服垂直細分市場。準確的策略,不斷地深挖,讓lululemon收穫頗豐,創辦的9年,銷售額飛升至2.75億美元,200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
2.改變遊戲規則
Lululemon改變了遊戲規則。
當人們走進健身房,跑入戶外,或者攀登山峰,運動服飾是人們的更像是人們的一身盔甲,大多數商家的宣傳以及自我認知都是要起到保護的作用,強調功能大於時尚,而lululemon是反其道而行之,它的主張是產品時尚的這一點絕不容小覷,好產品要在舒適度和美觀方面同步出色。
產品貫穿著這樣的用戶體驗,「你不僅是我的用戶,你還是我的模特。」
耐克、阿迪等在請明星代言方面,不惜重金花血本,他們會請來各自領域內最好的當打之星,像網球的李娜、足球的貝克漢姆、籃球的庫裡等,而lululemon在這一方面,卻玩出了移動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時代的新花樣,他們請的是各個區域的KOL,也就是瑜伽教練。
Lululemon的做法很輕巧,但也下足了功夫。他們會派出類似「星探」的人員,進入瑜伽館裡,反覆觀察瑜伽教練,看她的技能、氣質、學識等,是否適合推廣lululemon產品。
一位瑜伽教練,一堂課少則十幾個人,多則三四十人,由她來推廣,一種「親密、輕鬆且可信度較高」的社區氛圍就這樣形成了,再裂變發展下去,效果驚人,看似輕巧的做法,實則是把準了當今時代營銷的脈搏。
3.另一種聲音
不得不承認,Lululemon的崛起,乘了「她經濟」的東風,尤其在中國國內,女性的消費升級在整體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之下,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Lululemon的起家,靠的是瑜伽運動領域裡佔了絕大多數的女性用戶,而當某一人群開發力度下降時,產品的優勢就將減弱,品類單一的弱點就會暴露出來,這時,就必須要進行新的市場拓展了。
於是,在2015年,Lululemon開始生產男性服飾產品,含運動褲、連帽衫、休閒商務長褲等。Lululemon的男裝設計師為他們的男性購買者進行了定位——不只是愛運動,並且還要是成功人士。
拓展了產品線之外,Lululemon開始大舉擴張海外市場,人口眾多的中國市場,自然是他們絕對看中的一塊兒大蛋糕,在這一方面,Lululemon類似於精細考究的日企,做法相當的耐心。2014年,Lululemon先在北京、上海組建社區團隊,設置不賣產品的實體展示間,建立品牌認知度,直到開店,這麼一做就是三年之久。
店鋪越開越多,知道的人越來越多,聲音也就多了起來。今年年初,網上有一篇文章引發了人們的討論,《Lululemon運動褲的成癮者們》,裡面有這樣的一段話:穿著這個牌子的瑜伽服等於在昭告天下:「我有時間,且看看我的身材。」
有人於是將Lululemon稱為消費主義下的洗腦,有人將那些「成癮者們」定義裝備黨,有人對資本主義生活方式進行抨擊,有人從一條褲子上分析著階層與鄙視鏈……
一位網友這樣寫道,「評論它好與壞的人,很多人都沒有穿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