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識,才是博大恆久的包容
有沒有過這種情況,你特別喜歡的,別人特別不喜歡,或者你特別不喜歡的,而別人偏喜歡。我猜還是會有的,像金錢名譽這樣的事物,尚且有人棄之如敝履,更不用說其它。
不過,遇到審美不相合,便嘲諷批評對方審美有問題,似乎不妥。這時,不妨想想,為什麼會存在不同的審美呢,如果再可以把審美的分歧當作一種美來研究。對方大概再也不敢懶得質疑你的審美了。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段子。說不成熟的愛情,就是看到對方喜歡奢侈品包包,就指責對方奢侈浪費虛榮審美三觀不正;成熟的愛情,就是看到對方喜歡奢侈品包包,然後說,那我買給你——不好意思,這是成熟的經濟實力。段子裡說,成熟的價值觀大概是理解對方的需求、尊重對方的審美。當然,如果有能力的話,就大方購入,然後再分析下為什麼我們會喜愛如此設計的物品。
不過,我覺得理解和尊重異見,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怎麼才能理解一種不相合的觀點呢,怎樣才能尊重一種不相同的審美呢?這就不是段子能夠解決的問題了。
即使愛可以包容很多很多不同,甚至是對方的宗教,但長久地包容與自己不同的人,還需要我們用另外的能力——
知識。
知識,才是最博大恆久的包容。
知識,不單是書面教條,還包括人生閱歷。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從書中獲得的知識往往比有限的人生中獲得的閱歷更深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始終保持學習狀態的原因。
今天,我從一個有趣的文化視角來舉例,談談我們如何理解審美的分歧。
先問一個問題,你覺得貓頭鷹可愛不可愛。
有人可能會說,咦,那不是俗話裡面講的「夜貓子」。雖然在城市裡不常見,但我還記得老一輩人說,「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用來講夜貓子如人一般怪叫的聲音,往往會有不好的預兆。不過,想起來我第一次聽這句話,大概是因為小時候的我傻笑得正開心,媽媽用來嚇唬我的。
還有人可能會說,咦,貓頭鷹不就是哈利波特的守護者海德薇麼。看起來瀟灑威武,而且在關鍵時候還忠心護主,真是馬中赤兔、鳥中德薇也。
哈利波特和雪鴞
估計還會有人說,咦,貓頭鷹的形象我都是在萬聖節的海報上見到的,和圓月、墳墓、女巫組隊嚇唬人。
看來,貓頭鷹在中西、古今的文化中扮演著某種特定的審美形象,體現著某種文化意義。而且,這些審美和意義在不斷相互影響、調整改變。
本篇文章,我以貓頭鷹的幾個經典形象切入,不僅讀相關詩文,還能學會用全球文化的視角欣賞不同的美,進而獲得知識的包容。
-2-
萌,還不足以描述我
貓頭鷹,在我們的文化中,追溯至遠,是非常可愛的形象。
3000多年前,強大的商王朝統治者決定把自己最喜歡的圖騰做成國家級別的文創產品,大到石碑、小到酒杯,統統要加上這個愛與美的化身、莊嚴與智慧的結合——玄鳥。
幾百年後,《詩經·商頌》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中說「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大戴禮·五帝德》中說:「帝嚳(kù)……化為峻鳥,其狀如鴟(chī),赤足而直喙。」
歸納為一句話:商朝是玄鳥/峻鳥的後代。
接下來,人們慢慢發現,商人崇拜的玄鳥、峻鳥、鴟鳥,原來就是貓頭鷹。而且,大家甚至開始懷疑,「商」這個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大眼寬臉的貓頭鷹。
甲骨文上的「商」字拓片
這得有多愛貓頭鷹呀……簡直讓我想起歌詞裡面唱的:用甲骨文字刻下了永遠/那已風化千年的誓言/一切又重演……
說得沒錯,一切的確又重演:
1957年,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出土了一件高19.7cm的盛酒容器,卣(yǒu)。見到她的一瞬間,人們紛紛驚嘆,好萌!
商 青銅鴞卣
藏於山西博物院藏
這件青銅酒器為貓頭鷹造型。貓頭鷹,古時稱為鴞(xiāo),此器得名「鴞卣」。
鴞卣一被推上網絡上便立刻爆紅,其可愛呆萌的造型神似一款紅極一時的手遊「憤怒的小鳥」,被網友稱為最萌文物。
鴞卣與憤怒的小鳥
不過,看上去呆萌的小鳥,其實卻是商代極其尊貴的象徵。
當後人打開中國古代第一代女武神婦好的墓葬時,發現隨葬有一件無比精美的銅器:婦好鴞尊。這是商王武丁,為他善於徵伐平定的妻子婦好鑄造的紀念。在已發現的150000件甲骨片中,至少有200件提到「婦好」,其中一片的卜辭中寫著:「王夢婦好」。
婦好鴞尊
一隻昂首挺胸的貓頭鷹
女武神和貓頭鷹的組合,是商王對妻子愛情的凝鑄,也是一個國家對維護和平的女將領巨大的敬意。
這個組合併非偶然,在西方文化體系中,同樣可以找到一位常有貓頭鷹陪伴出鏡的女神,她就是智慧與戰爭的女神,雅典娜。
武裝著頭盔和長矛的雅典娜
以及身邊的貓頭鷹
大約490-480 BC
藏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同樣集美貌與戰爭於一體的婦好和雅典娜,為什麼都會偏好貓頭鷹呢。
道理很簡單,面對農耕時期的人類所懼怕的兩個事物時,貓頭鷹卻顯得非常強大兇悍,一是黑暗,二是鼠患。
貓頭鷹的一雙巨大的夜視眼,在夜晚時視力是人類的百倍。且其飛行時無聲無息,強壯的身體直撲獵物,被盯上的小鼠幾無逃生之望。這對於農耕時期的人類來說,簡直就是戰神一般的存在。
-3-
轉折開始了
從考古得到的實物上看,新時期時代到青銅時代之前,鴞的形象在考古發現中並不常見。商代中晚期,鴞的形象在青銅器裡劇增,而且多出現在重要墓葬的精美重器上。想必,這一定是某位王的喜好,從國家層面影響和決定了匠人鑄器的主題選擇。
這就能夠解釋一個詭異的歷史現象,為何商代常見的鴞形鑄器,甫至周朝初期,便迷一樣忽然消失到無影無蹤。
答案只有一個:改朝換代,所有值得改、能夠改的,都要改。
既然「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那麼滅商建國的周王朝當然要推出新的圖騰。武王伐紂、封神演義,簡直把商與周兩個王朝的形象簡單概括為邪惡與正義,再加上周王朝一脈流傳下的儒文化,其圖騰也流傳至今,它就是,鳳凰。據說,周文王的德政引來了鳳凰,鳳鳴岐山,召示天下,鳳凰成了周王朝的第一崇拜對象。
真是一朝鳳凰一朝鴞,這之後各種抹黑貓頭鷹的文學不斷出現。
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
——《詩經·豳風·鴟鴞(chī xiāo)》
率先發難的就是《詩經》,這幾句的意思是:貓頭鷹呀貓頭鷹,你都把我的孩子抓走了,就不要再毀掉我的巢穴了。
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首寓言詩,用一隻鳥的視角和口吻,來控訴鴟鴞的暴行。從痛貶鴟鴞的立場看,這一定是商之後的作品。事實上,這首詩的確作於西周時期。
接下來又有一批藝術家拐彎抹角抹黑我鴞。
《莊子·秋水》一篇中,可憐的貓頭鷹被拿出來直接與鳳凰的同類鵷鶵(yuān chú)一較高下:
莊子…謂惠子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莊子·秋水》
故事說,惠子到梁國當宰相,莊子去看望他。周圍的人勸惠子,說莊子明顯是要來代替你的呀。惠子自然緊張得不行,在國都裡搜捕莊子好幾天。沒等找到,莊子居然自己神奇地出現在惠子面前,還非常不屑地給惠子講了一個自然界的小故事:
你知道不,南方有種鳥,叫小鳳凰,不是梧桐樹不落、不是有機食品不吃、不是高級礦泉水不喝。這時,一隻正在吃腐爛老鼠的貓頭鷹見到小鳳凰飛過,就緊張得趕快捂住食物說:「你給我飛遠點!」
生怕惠子沒聽懂,莊子又補了一刀,他對惠子說:你是不是也想捂著你的梁國相位,對我說「你給我飛遠點」?
我覺得惠子也真是被噁心到了。我不知道你注意沒有,這個寓言和真實的情況最大的區別在於,鵷鶵是偶然飛過,而莊子是主動來梁國的,居心叵測呀。如果我是惠子,就會反問莊子:
既然您非梧桐不棲,那為何來我這鴟鴞所居的梁國呢?既然來了,譏我為鴟鴞尚可忍,又笑我梁國非梧桐之地、辱我梁相乃腐鼠之位,是何居心,左右來人,給我拿下!
只可惜惠子沒有認真寫微信公號文章,而莊子把每件事都寫成小作文,所以千年之後,誰知道你惠子當時怎麼回復呢,但莊子的粉絲可是不可勝數。代表貓頭鷹的惠子完敗給代表鳳凰的莊子。
幾百年之後,大詩人李白學著偶像莊子的口吻再寫一篇讚美鳳凰的詩歌:
古風(其三十九)
李白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
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註: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
——2010北京高考古詩詞閱讀摘選
雖然李白筆下留情,這次和鴛鸞對比的不是貓頭鷹而是燕雀,但一脈相承的褒貶關係,已經讓曾經貴為商朝神鳥的貓頭鷹落入暗夜。
對可愛小鴟鴞下手的還有一位文壇大咖,就是少年得志後遭貶長沙的賈誼。
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019年全國I文言文閱讀
二十歲就被漢文武召為博士的賈誼,來到了他僅僅33個春秋中的人生巔峰。那時的他已經是飽讀詩文、博通諸子的少年天才,皇帝每有討論的議題,滿朝文武答不來時,賈誼卻能對答如流:
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019年全國I文言文閱讀
每每讀到這裡,我都不禁反思:真的是諸老先生都答不出,只有二十出頭的賈誼能答出麼。也許現實沒有那麼簡單吧,「不能言」也許是「不便於回答」,而賈生尚不知顧忌才會「盡為之對」。茨威格的那句名言又恰好可以用在這裡,「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作為一個博士官,議論些朝政也還罷了,文帝準備選賈誼為公卿時,終於遭到了群臣集體反對。命運的贈送全部耗盡。
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019年全國I文言文閱讀
皇帝想不到賈生是這樣的賈生,再不採用他的議論,將其貶往長沙,充一虛職。
山遙水遠、卑溼孤苦,來到長沙的賈誼常常覺得自己將不久於世。在長沙的第三年,他的屋子裡飛進來一隻貓頭鷹:
誼為長沙王傅三年,有鵩飛入誼舍。鵩似鴞,不祥鳥也。誼即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溼,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也。
——賈誼《鵩鳥賦》
賈誼便寫作此賦寬慰自己,文採耀章,滿是人生徹悟的名言警句:
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
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
——賈誼《鵩鳥賦》
有限的智慧看重私利,視其他為下賤、視自我為高貴。而智慧廣達的人看得更全面,並沒有一物是下賤或高貴的。
能夠如此徹悟的賈誼自然也不會硬把鵩鳥說成是下賤壞鳥,否則太打自己臉了。縱觀全篇,賈誼只是借鵩鳥之口談人生感受,而且還謙遜地表示,「吉乎告我,兇言其災」,如果鵩鳥能夠預測吉兇,不妨告訴自己,看起來是把鵩鳥當作算命的神鳥。
不過,後世讀者不見得都像賈誼一樣「達人大觀」,他們更喜歡斷章取義為己所用,於是借著鵩鳥入室來暗指遭受貶謫的命運,把兩個本身沒什麼關係的事情關聯在一起。
從此以後,貓頭鷹作為一種傳播噩耗的惡鳥,越來越受到大眾的誤解和歧視。
-4-
全世界的看法和愛我的男人
我是一隻貓頭鷹,飛到東來飛到西。
我善於捕鼠,出擊凌厲,宋代詩人程俱寫詩說我,「山間古梅林,有鴞集其端。不飛亦不鳴,彈射莫敢幹。下窺群雀雛,啄顙(sǎng)刳其肝。欣然兩爪,意得良自安。」把我說得如此殘忍,其實這不過是我的謀生手段,何錯之有?難道人類對待食物沒有殘忍的一面嗎?
我的大眼睛適合夜晚,耳朵可以聽到更低的頻率,夜晚對於我的捕食來說是最高效的保證。但阿茲特克人認為我像魔鬼就用我去祀神,泰國一位詩人說我「那就是死亡的真諦」,美國一位詩人說「你是一個丑角」……中國詩人更是反覆指責我夜晚活動,「驚定有餘怖,月黑鵂鶹鳴」。對了,鵂鶹(xiū liú)也是我的名字。
我的聲音不像黃鸝夜鶯那樣悅耳好聽,但其它異性貓頭鷹喜歡呀。可是英國詩人司各特在《青春的驕傲》中寫道:「螢火蟲幽幽閃閃,把你的墳墓照亮,送葬,貓頭鷹將在塔尖高唱歡迎你」,好像我是死神一樣;法國詩人洛特雷阿蒙在《馬爾多羅之歌》中唱道:「鴟鵂唱著低沉的悲歌,聽到它的人毛骨悚然……醫院裡一個垂死的瘟疫病人」,好像是我把人唱病似的。中國的古人不僅在詩文裡批評我叫聲不祥,連醫學書籍《本草綱目》中都來證言:「鳴則雌雄相喚,其聲如老人,初如呼,後若笑,所至多不祥。」我就想問,李時珍到底有沒有點科學精神了。
終於,我還是等來了一個真正懂我的人,他跨越古今中西,有見識有膽魄,他就是,魯迅。
1924年,魯迅先生寫了一首詩《我的失戀》,其中有一段:
愛人贈我百蝶巾;
回她什麼:貓頭鷹。
魯迅《我的失戀
——擬古的新打油詩》
其實魯迅並沒有開玩笑,他真的很喜歡我們貓頭鷹。而且,也真的用貓頭鷹回贈了愛人許廣平的「百蝶巾」。兩年後,剛剛編好新文集《墳》的魯迅,決定在封面設計上放上自己心愛的貓頭鷹。為了讓編輯理解他的意思,魯迅還親自畫了一個草樣。
左圖為魯迅所畫的草樣
右圖為《墳》的內封
魯迅不愧是我們貓頭鷹的粉絲,晚上寫稿、白天睡覺,他在黑暗中靜靜觀察、發出刺人的鴞鳴、冷靜地撲向敵手,他也借貓頭鷹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反判、對世俗偏見的挑戰。
他代表貓頭鷹發出了有力的呼喊:
我們能夠大叫,是黃鶯便黃鶯般叫;是鴟鴞便鴟鴞般叫。
——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
是呀,這個世界有的人是黃鶯,有的人是鴟鴞,有人喜愛黃鶯的婉轉,有人欣賞鴟鴞的冷酷。何必用一種審美觀、價值觀來一致要求,更何況,觀念未必自主,你也不必以自己的驕傲或自卑為意,時事文藝的潮流會裹挾你的判斷而隨波逐流。
-5-
貓頭鷹的禮物
我自己也喜歡貓頭鷹,我喜歡的「得到」app的標記也是貓頭鷹,引用了雅典娜女神和貓頭鷹的典故,代表豐富的知識。但在中國的文化體系中,仍然不太容易看到得到貓頭鷹裝飾的東西。
對於哈利波特迷來說,雖不能送你海德薇,但如果找到的話,送一個貓頭鷹的裝飾,其中寄託著更加豐富的意義。
貓頭鷹,也送了我們一個禮物。它深深地、暗暗地,嵌入在我們的文化之中。當你狹隘地觀看、或是審慎地觀察時,「觀」的動作正是古人對貓頭鷹的形象再現。
這段不便插入甲骨文字型
我就把文稿截圖直接加入文本了
《說文》中又解釋「萑」為鴟屬。
謎底揭曉:我們一直所用的「觀」字,原來就是發明甲骨文字的商朝人用心嵌入的圖騰,貓頭鷹。簡直是商朝人設的一個大局。
在即將寫成的《古史·文言·今論》(下)中,講到2016天津卷《李台州傳》。中有「瞿然」一詞,表示「驚訝的樣子」。「瞿」,便是睜大眼睛的鳥。你現在真的可以看出來它貓頭鷹的樣子,並且留下深刻印象了吧。
有限的知識,往往讓我們傲慢,但更多的知識,會讓我們懂得謙遜。貓頭鷹在古今中西文化中的形象變化,讓我感到我們都有偏執和善變的兩面。偏執,是因為我們喜歡用自己的審美來評價其他事物,而善變,是因為我們並沒想像中那麼執著,我們的審美常會隨有族群和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願我們像貓頭鷹一般,觀自我、觀眾生、觀世界,在暗夜中也能有犀利的目光和凌厲的動作,看透世俗、勇敢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