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浴火重生英雄城 感恩奮進新徵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武漢」系列新聞發布會舉行。第五場新聞發布會以「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主題,市發改委、市招商局、市委外事工作委員辦公室介紹武漢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開放型經濟發展,增進「朋友圈」對外交往發展等情況。
圖為發布會現場。記者任勇 攝
高新技術企業有望突破6000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全市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位列全國前列
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武漢市搭建科技成果從「學校研發—工研院熟化—市場轉化」的快速通道,全市產業技術研究院達到22家,國家級眾創孵化機構110家,科技創新投資引導基金及其子基金規模超過15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今年有望突破6000家,規模位列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前列。
創新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建立專利保險機制,在全國率先打造智慧財產權生態小鎮(岱家山科創城》)。完善智慧財產權「三合一」審判機制(民事、行政、刑事案件),智慧財產權案件結案率83%。全市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1件,處於全國十大創新城市前列。
跨境電商作為一種外貿新業態,武漢自跨境電商綜試區獲批以來,實現了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與增幅的突破。今年1至10月,完成總票數達到695萬票,總額16.1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4%。同時,跨境電商B2B不再只依賴一般貿易的突破。
市商務局介紹,「十三五」期間,武漢市穩外貿工作成效顯著,全市貨物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8.6%,全市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額突破30億美元,年均增長近20%。2020年1至11月,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同比逆勢增長達13.8%,增幅位居全國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前列。
除了法、美、韓、英,俄羅斯也確定在漢設總領事館
近年來,武漢正逐步成為國家重要的外交主場城市,目前已與59個國家的112座城市結成為國際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法、美、韓、英四國先後在漢設立總領事館,俄羅斯已確定在漢增設總領事館,24個境外機構在漢設立代表處。
市委外事工作委員辦公室介紹,下一步,武漢市深入實施「友城常青」工程,積極謀劃有影響力的國際性會議和活動,打造地區國際性機構聚集地,實施外籍人士「家在武漢」工程,積極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大局。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武漢市國際友城和人民第一時間伸出援助之手,發來慰問信函、慰問視頻,捐款捐物;隨著武漢市疫情防控態勢逐漸好轉,本著投桃報李、力所能及的原則,我們向韓國、日本、泰國、寮國、德國、英國、匈牙利、羅馬尼亞、巴西等國的友城捐贈醫用物資、交流介紹武漢抗疫和復工復產經驗,充分體現了友城間患難與共、守望相助的互信與友情,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生動實踐。
「十四五」武漢聚力打造內陸對外開放新標杆城市
武漢市在2019年成功榮獲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下一步,武漢市將做好八個「全」,即治信全依法、信貸全倍增、公示全清零、評價全支撐、承諾全閉環、治理全到位、機構全自律和平臺全提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高品質生活、社會高效能治理提供支撐。
市商務局負責人稱,「十四五」時期,武漢將緊緊圍繞聚力打造內陸對外開放新標杆城市、加快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奮鬥目標,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更加開放的格局、更加積極的姿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不斷提高「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在更高起點、更大平臺上推進武漢開放型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力爭儘快走出一條具有武漢特色的開放發展之路,為實現建成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夢想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長江日報出品 採寫:記者陳潔 海報主創:譚芳 趙健 編輯:王戎飛 校對:熊琳琳
來源 | 長江日報-長江網
編輯 | 夏俊俊
文章經授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