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氣勘探開發十字路口:面臨碳中和「大限」 又要力保增儲上產

2020-12-22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渤中19-6隻是中國油氣上遊勘探開發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2019年的國內勘探開發投資運行方案同比增長25%。這段時間也成為中國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時期。

一面是碳中和的「大限」,一面是力保增儲上產的國家意志。中國油氣公司的日子不好過。

東營、濰坊、煙臺三個沿海城市環抱的萊州灣水域淺、泥沙多,並不是建設海港的良好選址。黃河帶來的大量營養物質使萊州灣成為中國主要的漁場,尤以對蝦聞名於世。

除了蝦,石油就是最為豐富的自然資源了。就在萊州灣北部的墾利6-1油田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就歷經40餘年多輪勘探,但效果均不理想。所發現儲量規模小、分布不集中,無法建立有效開發體系。

這一切從今年3月開始就發生了變化。2020年3月,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宣布,該公司在渤海萊州灣北部地區獲得墾利6-1大型發現。5月,自然資源部完成了對墾利6-1油田探明儲量報告的評審備案工作。截至目前,油田探明地質儲量超過1億噸。

不只是渤海灣,塔裡木、大慶、長慶······這些中國油氣上遊勘探開發的主力區域都在馬不停蹄地加強著增儲上產的工作。

這與國際石油巨頭們紛紛拋棄油砂、深海油氣等高成本資產或是全力轉型的操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020年的黑天鵝事件,令國際石油巨頭們冷靜思考未來的道路,以英國石油公司(BP)、殼牌、道達爾為代表的歐洲石油公司,已經果斷轉向,開始了石油公司向國際綜合能源公司的角色轉變。

以埃克森美孚、雪佛龍為代表的美國石油公司無論是受川普能源獨立政策影響還是出於公司戰略的考慮,仍將石油作為其持續擴張的核心業務。

今年7月,雪佛龍宣布以5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油氣生產商諾貝爾能源公司,包括債務在內,交易總額130億美元。埃克森美孚則在連續虧損後,相對謹慎地思考油氣擴張路線。

中外油公司的這種天壤之別源自中國對待石油勘探開發的觀點變化。

2019年5月,國家能源局召開名為「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工作推進會」的會議。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會上表態:「石油企業要落實增儲上產主體責任,不折不扣完成2019-2025七年行動方案工作要求。」

從後續國家石油公司公布各自增儲上產「七年行動計劃」的表述來看,本次全國、全行業範圍的增儲上產行動,是來自最高層領導的指示。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石油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產量目標:「十三五」時期,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0億噸左右。2020年國內石油產量2億噸以上,構建開放條件下的多元石油供應安全體系,保障國內2020年5.9億噸的石油消費水平。

從近幾年石油產量變化來看,2019年是止跌回穩的一年,全國石油產量1.91億噸,同比增長1.1%,距離2億噸產量的目標仍有差距,需要在本就是低谷市場的情況下實現約4.7%的增長,企業壓力可想而知。

如果說國內油公司可以無視國際石油市場的風雲變幻,專注於本土上遊的勘探開發工作,但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對油公司無疑又帶來了新的挑戰。

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承諾中國將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毫無疑問,中國油氣上遊行業引來了前所未有的大時代。一面是最高領導人意志下的全力增儲上產,另一面是全球油氣公司大轉型趨勢、低碳能源未來和低迷油價的壓力。國內石油公司在轉型十字路口仍在猶豫不決還是有所考量,如何優化和拓展投資領域也成為了企業需要考慮的事情。

逆市而上

墾利6-1並不是近期中國在渤海灣唯一的大發現。2019年,渤中19-6大型凝析氣田石油發現,截至2019年底,渤中19-6氣田探明地質儲量1.8億方,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1712億方。

從發現至今不過1年的時間,中海油在2020年10月就宣布渤中19-6凝析氣田試驗區項目安全投產!預計2020年底將實現高峰日產天然氣100萬方,凝析油910方。

渤中19-6隻是中國油氣上遊勘探開發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自然資源部《全國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查開採通報(2019年度)》指出,油氣勘查開採投資大幅增長,勘查投資達到歷史最高。油氣探明儲量大幅增加,新增2個億噸級油田、3個千億方級天然氣田、3個千億方級頁巖氣田。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油氣勘查、開採投資分別為821.29億元和2527.1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0%和24.4%。2019年,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1.24億噸,同比增長17.2%,2018年以來繼續快速增長。

其中,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大於1億噸的盆地有3個,分別是鄂爾多斯(9.890, 0.00, 0.00%)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渤海灣盆地(含海域);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大於1億噸的油田有2個,為鄂爾多斯盆地的慶城油田和準噶爾盆地的瑪湖油田。

如同會戰一樣的勘探、開採力度,與當下全球一片低迷的上遊領域格格不入,在如BP這樣全面轉向非石油業務的對比之下,國內油氣上遊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氣象。

「國內增儲上產的2億產量之爭,實際上是為了保障能源安全,在能源安全中最不安全的就是油氣。」油氣行業資深人士向記者指出。

2019年,我國原油進口量50572萬噸,增長9.5%,石油對外依存度達70.8%,大幅超過50%的國際公認紅線。東興證券(12.790, 0.00, 0.00%)研究報告指出,在過去的五年裡,我國原油表觀消費量增速穩定在5%以上,未來增速有所放緩的情況下也將穩定在3.5%以上,而我國原油產量增速將遠遠不及。消費和國內產量背離,導致了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不斷上升。

在當前的能源結構下,能源安全特別是油氣安全形勢日益嚴峻,不僅體現在可能發生的因地緣政治、災害等重大事件導致的國際油氣供應中斷風險提升,還體現在國際油價的大幅波動對我國經濟穩定運行衝擊變大,所謂石油定價話語權更是難上加難。

國家能源局召開「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工作推進會」會議之後,為響應政策,「三桶油」也提出了保供增產的時間表。

中海油在重大科技專項會議中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成南海西部油田2000萬方、南海東部油田2000萬噸的上產目標;中石油組織編制完成了《2019—2025年國內勘探與生產加快發展規劃方案》,明顯提高了對未來油氣勘探開發的指標,2019年的國內勘探開發投資運行方案同比增長25%;中石化在加大新區風險勘探和預探力度的同時,也在加強老區精細化建設,持續擴大上遊產能。

在2020上半年的低迷時期,國內上遊產量仍在提升。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原油產量9650萬噸,同比增長1.5%。其中,中國石油(4.250, 0.00, 0.00%)實現原油產量4.75億桶,同比增長5.2%,其中海外原油產量同比增加了25.1%。

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中石化上半年資本支出449.90億元,其中勘探及開發板塊資本支出人民幣204.70億元,是其資本開支最大的業務板塊,主要用於勝利、西北等原油產能建設,涪陵、威榮等頁巖氣產能建設。

中國海油執行長徐可強在半年報發布會上表示,上半年中國海油及時調整了產量結構。針對低油價,調減了國外的低效產量和無效產量,增加了國內的有效產量。

據三桶油內部透露,基調是保住2億噸原油產量。這是中央的意志,涉及國家能源戰略,所以中國油氣上遊逆市而上。

在接下來的「十四五」規劃中,自然保護協會(NRDC)高級顧問楊富強提議道,在宏觀指標方面,石油對外依存度建議到2025年控制在72%以內,這是一個預警性指標,有望在2035年、2050年分別控制在67%和48%。

「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油氣體制改革方向,也使得上遊領域的參與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今年5月1日起,自然資源部《關於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正式實施,其中規定凡在我國境內註冊的淨資產不低於3億元人民幣的內外資公司,均有資格按規定取得油氣礦業權。這將引入更多渠道、資本乃至技術,推動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

擴張的理性

就在幾年之前,中國油氣的上遊產量曾經出現過較大規模的下跌。2015年中國原油產量達到2.1億噸的峰值,自這之後開啟了連續三年的下跌之路。2016年和2017年中國原油產量分別為1.99億噸和1.91億噸,2018年跌至近年來的最低值1.89億噸。

「最大的影響因素還是油價」一位三桶油內部人士對《能源》雜誌記者說,「2014~2015年的低油價讓國內三桶油和國際石油公司一樣採取了減少資本支出、關閉部分高成本油井的操作。由於上遊投資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後性,所以2016年開始,中國原油產量才出現下降的趨勢。」

以中石油為例,根據上市公司年報顯示,2015年用於勘探與生產的資本性支出從2014年的2214億元跌至1578億元,跌幅高達28%。2016年用於勘探與生產的資本性支出更是跌到了近年來的最低值1302億元。

將已經在生產、但是成本較高的油井關停並不難。但是在油價恢復的時候想再度開啟這些油井,就要付出更高的開啟成本。因此,自2016年中國原油產量開始下跌之後,想要在短時間內恢復2億噸的產量就變得十分困難。

油氣上遊行業的產量變化有著其獨特的自身規律。美國本土油氣上遊行業經過近百年的深度開發,已經進入了非常規油氣資源大規模開發的階段,21世紀初開始大規模爆發的頁巖氣革命就是最好的證明。

2010年,美國頁巖氣革命的「西風」吹到了中國。國土資源部分別在2011年和2012年組織了兩輪頁巖氣區塊招標。第二輪頁巖氣區塊招標更是引入了三桶油之外的非油氣企業。

然而8年過去了,頁巖氣的發展可謂是不盡如人意。根據《頁巖氣發展規劃(2016—2020年)》,我國力爭2020年頁巖氣產量實現300億立方米。但截至2019年,我國頁巖氣產量剛過150億立方米。

不僅僅是產量沒有達到預期。原本第二輪頁巖氣區塊招標引入非油公司,也是希望以此撬動油氣上遊的改革。但2020年,先是中石油宣布長寧威遠國家級頁巖氣示範區長寧區塊日產氣量達到2026萬立方米,躍居中國頁巖氣田日產量之首。緊接著是中石化宣布自然資源部組織專家組順利通過涪陵頁巖氣田東勝-平橋西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巖氣探明儲量新增報告的審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918.27億立方米。頁巖氣的重大發現和突破依然聚集在傳統油公司,二輪招標的非油企業投入大量資金之後卻難有收穫。這無疑嚴重打擊了非油公司參與油氣上遊資源勘探開發的積極性。

「油氣上遊行業本來就是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的,」中國石油諮詢中心專家查全衡對《能源》雜誌記者說,「但是對於目前的中國油氣上遊來說,頁巖氣只能說是遠期的潛在儲備資源,還不到大規模投入開發的階段。現在國內最主要的油氣上遊接替資源更多還是在長慶、渤海灣這些研究時間更長、作業量更大的區域。」

渤中19-6氣田位於渤中古潛山封閉圈區域。渤海灣從地質上來說是華北盆地的一部分,渤海油田從1967年勘探開發至今,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歷史。古潛山正是渤海灣的主要油氣儲層。

20世紀90年代末,渤海、大港等油區分別在古潛山找到了一些小型氣田。但是直到2019年,渤中19-6大氣田才宣告發現。

「近海油氣區包括渤海,黃海、東海西部,南海北部,」查全衡說,「目前中國的近海油氣具有『三低一淺』的特點:即工作程度低。渤海和珠江口盆地,探井密度只有渤海灣盆地陸域的1/10和1/70。資源探明率低。低於30%,尚處在勘探早期以構造油氣藏為主要工作對象階段。石油採出程度低。渤海小於10%,僅為相鄰陸域的一半。近海大部份資源分布在水深小於300米的海域內。『三低一淺』的特點,使近海可以成為『增儲上產』的重點戰場。應該通過礦權制度改革,引入更多的投資者和作業者,加快這裡的開發步伐。」

除了中海油,渤海灣地區也有中石油、中石化的作業區域。同屬華北盆地的一部分,三大公司在地質資料等方面的合作勢在必行。而這也並非是沒有先例。

2019年4月24日,中石油與中海油就北部灣23/29區塊和北部灣24/11區塊籤訂合作合同。北部灣23/29區塊和北部灣24/11區塊分別位於中國南海北部灣盆地福山凹陷和雷東凹陷。根據合作合同規定,上述兩個區塊勘探階段,均由中國石油擔任作業者,並承擔70%的直接勘探費用,中海石油承擔其餘30%直接勘探費用,其他勘探費用由各方獨立承擔,且不記入聯合帳戶;開發生產階段,雙方成立聯合作業機構,擔任聯合作業者,參與權益比例為中國石油佔50%,中海石油中國佔50%。

「三桶油的合作是必然趨勢。」上述業內人士對《能源》雜誌記者說,「除了現在大家都面臨著增儲上產的壓力之外,歷史經驗也證明,對大型盆地的整體性勘探作業是中國石油持續增長的支撐因素。」

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到90年代為止,中國石油工業普遍地採用「石油會戰」模式開發大型油田。大慶、塔裡木等大型油田先後發現,這段時間也成為中國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時期。

「石油會戰模式除了能夠集中全國最好的人力物力財力之外,更大的優勢在於我們會對大型盆地做整體性的勘探和判斷工作。這樣對油氣儲藏的認識也會更加的科學和全面。」查全衡說。

三桶油分家之後,這樣合作難以再現。甚至三桶油還會在某些方面陷入「爭奪」。

「2015年,中石化成立了頁巖油氣富集機理與有效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石油對此就有些不同意見,認為其相關研究屬於中石油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內容。」一位三桶油內部人士透露。

這一問題其實由來已久。目前國內很多時候將頁巖油與緻密油概念混淆,將國外部分頁巖油範疇劃為緻密油;勘探層系劃分過細,勘探邊界難以界定,不利於勘探部署和集中勘探。對此,中石油與地調部門看法差異很大。

但現在這樣的分歧在合作大趨勢面前已經不重要了。「概念上的分歧還是會有。但是對於三桶油來說,現在合作比競爭更重要。不論是中石油還是中石化,已經不再過多地提自己的不同意見了。」

保護傘下的國內油服

在需求遭遇歷史性蕭條的至暗時刻,油價出現歷史最低水平導致全球油公司資本開支普遍大幅削減,與上遊業務利益關係息息相關的油服行業步入蕭條階段。

7月24日,全球最大的油田服務公司斯倫貝謝宣布將裁員2.1萬人,並將支付超10億美元的遣散費。時隔一月後,斯倫貝謝宣布放棄北美的頁巖壓裂業務,與Liberty就該業務的剝離達成一致或將於年底完成。

斯倫貝謝的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該公司虧損額高達108億美元,整體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下降20%以上,其中北美頁巖業務虧損尤其嚴重,營業收入同比下降幅度達到32.5%。

另外兩家油服巨頭——哈裡伯頓、貝克休斯同樣艱難度日,哈裡伯頓二季度淨虧損17億美元,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46%,至32億美元;貝克休斯二季度收入下降了21%,至47.4億美元。

根據Spears機構預測,2020年全球油服市場將下滑超過20%,整體規模降至2100億美元,為過去20年歷史最低水平。截至7月24日當周,美國活躍石油和天然氣鑽機數減少2座,至251座,這一數字較去年同期減少695座,近73%。

在全球一片低迷的市場環境下,「增儲上產爭2億噸」的目標為國內油服企業撐起了保護傘,與國外油服企業慘澹的生存狀況簡直冰火兩重天。

部分油服公司業績用逆勢上揚來形容也並不為過。中海油服(11.850, 0.00, 0.00%)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7.14億元,同比增長76.2%,營業收入約為145億元,同比增長7%。博邁科(17.040, 0.00, 0.00%)上半年營業收入為9.67億元,同比增長94.0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210萬元,同比增長200.43%。傑瑞股份(31.320, 0.00, 0.00%)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6.89億元,同比增長37.78%,營業收入約為33.17億元,同比增長28.66%。

其他國內油服公司儘管並未實現利潤、收入雙增長,但也迅速擺脫低谷並在第二季度扭虧為盈。石化油服(1.870, 0.00, 0.00%)一季度受疫情影響,石化油服的淨利潤為-1.82億元,同比下降196.9%;二季度則實現淨利潤4.8億元,同比增長49.6%。

石化油服在半年報中表示,「受國際油價影響,油公司減少上遊勘探開發資本支出,對油田服務行業帶來較大衝擊;但國內三大油公司持續推進油氣勘探開發,給本公司工作量提供了支撐。」

油氣資深人士對此深表認同,認為上遊公司的探勘開採指標是油服企業能夠較快回暖的關鍵原因,在國內三大油公司仍在繼續堅持七年行動計劃的情況下,油服行業在珍惜這一機遇的情況下也要做好降本增效、提質提速的準備。

未來的資本支出方向

2020年「三桶油」均在資本支出上有所收縮,在支出結構上或許也需做出調整,在保證上遊業務達到預期指標的同時,以不同的方式入局新能源業務,不失為未來業務增長極的一部分加碼。

從動向來看,中石化在地熱領域的布局已經逐漸成熟,目前正在考慮光伏、氫能產業的布局。早在2013年中石化確定將地熱業務作為集團公司的一個單獨產業進行整體規劃,並明確將新星公司作為中國石化(4.100, 0.00, 0.00%)清潔能源專業公司的發展定位。

《中國石化2019年度社會責任報告》指出地熱業務輻射河北、陝西、河南、山東等省區市,地熱供暖能力達到5700萬平方米,年可替代標煤16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98萬噸。到2025年地熱供暖面積將超1.2億平方米。今年7月中石化中標雄安新區榮東區地熱供熱供冷委託建設及運營管理項目,為榮東區提供1200萬平方米的地熱供熱供冷服務。

光伏成為中石化可再生能源布局下一步棋的重要落點。8月21日中石化宣布投資入股鳳陽矽谷智能有限公司,布局超薄光伏及光電顯示特種玻璃產業鏈。

中石化很早便開始了光伏產業的嘗試。2017年中石化首個集中式光伏項目——新星公司陝西渭南白水20兆瓦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正式併網發電,總裝機容量20MW;2019年中石化廣東佛山石油首次在小塘水上加油船試點安裝光伏發電,發電量達44KW/天。隨後,大良加油站繼續引入光伏發電,發電量約80KW/天。

氫能作為新興產業同樣得到中石化的青睞,憑藉全國網絡和煉化優勢中石化已經在產業基礎方面具備先發優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董事長張玉卓介紹,目前中國石化每年氫氣的產量約300萬噸,佔全國氫氣產量的14%左右。擁有3萬多座加油站,目前已建成若干油氫合建示範站。

中石油同樣憑藉其業務優勢進行可再生能源布局,包括生物質能、氫能等,與此同時,憑藉全國最大的終端銷售站點,充電+加油站的模式也在迅速推廣中。8月5日中石油發布《2019環境保護公報》稱,2020年中石油將全力推動低碳產業集群的構建與發展,積極支持綠色、清潔、低碳技術的研究和產業整合,並在公司開展示範應用。

相比「充電+加油站」這樣可以說順水推舟的發展模式,氫能領域或將成為中石油接下來資本投入的重點領域。近日,中石油與申能集團、上海臨港(22.100, 0.00, 0.00%)新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一家氫能企業——上海中油申能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業務圍繞氫能技術、服務開展,此外還涉及加氫站、儲氫設施等。

相比上兩家深耕陸上業務,中海油發揮其海上業務優勢,在布局海上風電業務的同時,也在借其加碼氫能產業。2019年中海油成立全資子公司中海油融風能源有限公司,該公司經營範圍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4.650, 0.00, 0.00%)發電項目的開發、建設及經營管理等業務。中海油方面表示,正在商談的風電項目,主要有廣東沿海地區、江蘇沿海地區和山東沿海地區。

9月15日,中海油首個海上風力發電項目併網發電。該項目位於江蘇省附近海域,中海油擁有江蘇海上風電項目47%的權益。風電場中心離岸距離39公裡,水深約12米。規劃裝機容量300兆瓦,計劃在海上建設67颱風機,首批風機已實現併網發電,預計2020年底前全部投產,年上網電量達約8.6億千瓦時。有消息稱中海油有意將發展海上風電綠色制氫加入其戰略規劃,意圖通過發展海上風電綠色制氫加快能源轉型升級。

相對於各家傳統的石油業務而言,新的投資收益回報在現階段並不可觀。伍德麥肯茲的公開數據顯示,現階段太陽能或風電等清潔能源項目的回報率通常在10%以下,部分項目甚至只能達到5%。

但是日益嚴峻的能源轉型和未來更大的不確定性,促使石油企業不得不面對現實,積極尋求新的業務增長極。特別是對於逐漸剝離管道資產的「三桶油」而言,保守退縮不如積極求變,巨頭的加入也將對可再生能源未來的市場格局、技術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深水油氣勘探為什麼這麼難?
    2019年,中國在瓊東南盆地深水區成功測試永樂8-3-1探井,標誌著該盆地深水勘探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南海南部,中國也進行了系統的地震調查和綜合評價,但還沒有進行油氣開發 總的來說,中國深水油氣資源豐富、起點低、發展快、潛力巨大。
  • 西南石油局傳達學習油氣勘探開發會議精神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集團公司2020年度油氣勘探開發總結會議召開後,西南石油局12月21日迅速傳達學習落實會議精神,要求緊緊圍繞集團公司構建「一基兩翼三新」發展格局、打造世界領先企業的戰略部署,扛起油氣增儲上產重任,大力推進高質量勘探和效益開發,以「站排頭、爭第一」的精氣神,推動攻堅克難、增效創效,大力提升四川盆地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全力當好天然氣大發展主力軍。
  • 菲律賓重啟南海油氣勘探,偷採中國資源?別擔心,已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在2020年底之前重啟油氣勘探項目,已經是菲律賓方面的最後「死線」。 毫無疑問,菲方的這種行為就是在侵犯中國的南海主權,但有意思的是,菲方在相關公告中卻強調,解除該禁令的決定是「基於誠意,並充分考慮到菲律賓和中國、以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相關方之間正在進行的協商」而做出的。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 新聞熱點:「碳中和」目標下石油石化如何「綠動」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明確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碳中和目標,對能源系統是一個巨大的改變,甚至是一次徹底的革命。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 中海石油氣電集團與殼牌達成中國大陸首船碳中和LNG交易
    6月21日,記者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獲悉,其全資子公司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氣電集團)與殼牌東方貿易公司籤署採購兩船碳中和液化天然氣(LNG)資源購銷協議,首次為中國大陸引進碳中和LNG資源,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 兩會聲音丨全國人大代表陶光輝:加大對國內石油勘探開發支持力度
    來源:中國能源報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石油企業經濟可採儲量替代率大幅提升,油氣儲採比有了一定改善。但是,今年3月以來全球油價呈斷崖式暴跌,給國內石油勘探開發業務帶來巨大衝擊。我國石油資源整體稟賦較差,而且老油田已進入開發中後期,勘探開發生產難度加大。特別是低油價下,原油勘探開發投資和產能建設規模大幅下滑,油氣資源接替矛盾比較突出。在目前的形勢下,油田企業必須肩負起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政治責任,但是,仍需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
  • 塔裡木油田年油氣產量突破3000萬噸
    澎湃新聞12月21日從中國石油集團獲悉,截至當日零時,位於新疆南部的中國石油塔裡木油田年生產石油液體600.01萬噸、天然氣301.59億立方米,油氣當量達到3003.12萬噸,全面建成3000萬噸大油氣田和300億立方米大氣區,進一步夯實新疆作為我國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儲備基地和陸上油氣戰略通道的地位
  • 新品來襲|MaipSCAN-新一代油氣藏勘探開發評價技術
    當前,隨著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縱向深入,研究對象愈發複雜、勘探難度也越來越大,常規、特別是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面臨非常嚴峻的技術挑戰。    2、參數全:MaipSCAN可以提供豐富的數據結果,包括巖石的礦物和元素定量數據、高清電子圖像、伽馬元素、孔隙度、孔隙結構、微裂縫(弱面指數)、彈性參數及脆性指數等多個勘探開發關鍵參數。
  • 碳中和與經濟發展如何雙贏?|碳中和行動
    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當中國對碳中和這一目標作出更細緻的承諾時,還有不少小夥伴對於碳中和這個概念感到陌生。
  • 新華財經|碳中和願景加速我國能源轉型步伐
    與會專家認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強化碳排放約束以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識,在此背景下中國能源低碳化、清潔化轉型將加速發展。圖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焦方正在論壇開幕式致辭今年9月份,我國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排放與能源的供給和消費緊密相關,碳中和願景的提出將為我國能源轉型注入強大動力。
  • 埃克森美孚擴大埃及油氣勘探面積
    據標普全球普氏報導,美國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在收購了埃及兩個海上石油區塊後,擴大了其在天然氣儲量豐富的地中海東部盆地的勘探面積,同時增加了該公司在埃及的上遊資產。埃克森美孚日前表示,此次收購包括在NorthMarakia海上區塊的120萬英畝開發區域,以及在NorthEastElAmriya海上區塊的54.3萬英畝開發區域。埃克森美孚持有這兩個海上石油區塊100%的股份,並將全權負責區塊的運營。
  • 中國提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9月22日,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 邁向碳中和世界:化石能源的資產擱置風險-虎嗅網
    從此次峰會後披露的成果看,77個國家、10個地區和100多個城市宣布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人類的二氧化碳淨排放量為零,70個國家宣布將在2020年前提升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彰顯了全球應對氣候行動的勢頭和動能在增強。
  • 開採海洋油氣,進口鑽井鑽機勘探船等設備,將取消免稅額度管理
    2017年初發布的《開採海洋石油(天然氣)免稅進口物資清單》提及,開採海洋石油(天然氣)免稅進口物資包括鑽井平臺、海洋工程作業船、勘探船等。2016年末發布的《開採陸上特定地區石油(天然氣)免稅進口物資清單》則提及,開採陸上特定地區石油(天然氣)免稅進口物資包括連續油管鑽機設備、垂直鑽井系統等。
  • 速度與激情:十字路口/玩命關頭:十字路口
    《玩命關頭:十字路口》IGN 4分:全方位讓人失望的作品 由 Slightly Mad Studios 開發、萬代發行,改編自知名賽車電影《速度與激情》系列的競速動作遊戲《玩命關頭:十字路口》,發售已經有5
  • 丹麥叫停油氣開發
    日前,丹麥政府宣布,將不再舉行第八輪油氣勘探許可招標,並將在2050年前,停止在北海區域的所有油氣生產活動。據了解,2016年,丹麥曾舉行第七輪油氣招標,共發放了16個油氣開採許可證,丹麥國有油氣企業Nordsofonden以及多個中小型能源企業獲得了北海區域丹麥水域的油氣開採權。
  • 騰訊啟動碳中和規劃,馬化騰:"很難,但總要努力"
    2020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 2021 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力爭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裡的「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進行抵消,從而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 精益求精迎「大考」 勇當勘探開發主力軍
    西南油氣田公司堅決落實「戰嚴冬、轉觀念、勇擔當、上臺階」主題教育活動要求,在壓減投資守住自由現金流和淨利潤兩條底線的基礎上,主動作為、承壓奮進,咬定「十四五」產量目標不動搖,堅持推進勘探開發節奏不放緩,建立油價倒逼機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深化油公司變革,著力實現「兩升兩降」「兩個不變」,即:勘探效率提高10%、單井產量提高10%、投資成本降低10%、單位運行成本降低5%,勘探開發節奏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