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在日本戰國時期可算是威名赫赫,但其實織田信長一直被認為才是戰國三傑之首,另兩個才是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可以說,沒有織田信長就沒有秀吉和家康的成就,他打破傳統,藐視權威,以「天下布武」的號令完成了日本近世統一的第一步,很多人認為織田才是日本近世走向統一的先驅。
如果織田信長沒有死在「本能寺之變」的話,日本一定是他信長的。有人說他像中國歷史上的曹操,但不盡然,由於時代的差別,信長的眼界當時已邁向世界,他建造的安土城是被傳教士譽為即使是歐洲也沒有的最豪華壯觀的城堡。
其性格雖然開放不羈,但他在不斷籠絡人心。他還以時代的變革者自居,自稱「第六天魔王」,無論是公家、寺院還是幕府,他都不放在眼裡,他只要建立他理想中的平安樂土。
織田信長出身是尾張國(今日本名古屋一帶)織田信秀的嫡長子,出生於西元1534年尾張國的那古野城,小名吉法師。西元1546年,十二歲的織田信長按照武家傳統,在城進行元服禮(日本武士的成人禮),並據傳統取大名為「三郎信長」。
而根據武家元服禮的要求,一般武士之子在舉行完儀式後,就代表著到了可以上馬徵戰的年紀。因此僅在元服之後的第二年,織田信長便被委任為尾張國總大將,率領軍隊徵伐三河國吉良大濱的割據勢力,織田信長在戰場上開始顯露出自己的軍事才能。
公元1552年,信長只有18歲時,他的父親織田信秀因中風突然過世,信長因為是嫡子所以繼承了父親的家業,成為了尾張國的年輕領主。但由於信長太年輕,平時舉止也表現得有些怪異,因此被一些家臣和母親、兄弟看不起。
現在他繼承了父親的領主職位,那些反對他的人就更加不滿了。於是在信長的嶽父齋藤道三死後,信長因為失去這個支持他的外援,織田家那些不服信長的家臣們開始慫恿信長之弟織田信行起兵4000作亂。
沒想到信長卻只是外表糊塗而心中精明的人,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信長帶著1000多人便出城迎敵,並在一個叫做稻生的地方和叛亂的信行交戰,史稱「稻生合戰」。因為當時信長把城治理得不錯,城中的農民站在支持信長的陣營。
在這些農民的支持下,信長身先士卒地衝向了叛亂分子,並以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來打擊叛軍。稻生合戰最後以信長完勝告終,後來織田信行不得已投降,信長原諒了這個作亂的弟弟,同時也放過了那些家臣。此戰信長以1000人打敗了4倍於己的敵人,稻生合戰上演了以少勝多的好戲。
而在對外部氏族作戰中,後來信長又經過桶狹間一戰,讓原本實力薄弱,名望並不大的尾張國在織田信長異軍突起的勢力帶領下,不斷在徵戰獲勝,信長又擅於陸續整合政治資源,信長的大軍大有席捲並統一日本之勢。
天正10年(公元1582年),在織田與德川聯軍的追討下,'甲斐之虎'武田信玄之子勝賴3月11日於天目山自盡,織田信長一直最忌憚的武田家走向滅亡,關東的甲斐信濃地區終於也落入信長手中。
挺過三次'信長包圍網'的織田信長軍勢大盛,自應仁之亂以來,超過百年的戰國時代此時也終於露出統一曙光。織田信長成為當時的勝利者也是實至名歸,他實行槍火戰術,提倡兵農分離,並且整頓交通,率先開拓了日本通往新時代的道路。
從1568年到1582年間,織田信長通過努力,終於推翻了名義上管理和整治日本的室町幕府,持續百年的日本戰亂局面有所動搖。但織田信長雖然戰功赫赫,成為日本戰國年代最為人所知的英雄,而他最後的死亡卻非常遺憾和可悲。
1582年本能寺之變,明智光秀在接到支援中國的羽柴秀吉命令後突然叛變,並率部包圍了下榻於京都本能寺的織田信長,並放火,信長及織田家嫡系大部分人在這場叛變中死亡,享年49歲。此事件改變了日本戰國的歷史走向,但關於明智光秀叛變的根本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關於明智光秀的異心,有一說是光秀認為自己未被賦予進攻四國的任務,而擔心自己會不會像林秀貞、佐久間信盛一樣被放逐,所以造反。另一說是,光秀以前受信長命令負責和長宗我部氏元親的友好工作,光秀為此奔走以改善彼此關係,他還將屬下齋藤利三之妹嫁予元親,但結果信長卻武力討伐長宗我部。
另外據《明智軍記》所記載,因光秀準備的一次接待餐宴質量不佳,信長令其隨從森蘭丸敲光秀的頭,光秀因此感到名譽受損、倍感屈辱。
因此本能寺之變前,本來被信長派往援助秀吉的明智光秀軍,卻突然出現在京都,並於6月2日襲擊信長下榻的本能寺。當時,光秀因屬下兵力對信長的信賴較深,而誓言效忠自己的人很少緣故,光秀進攻本能寺時,其實並沒有告訴部下攻擊的目標是信長。
當時本能寺為大火燒毀,通說是認為信長已死於寺中,但明智光秀的女婿明智秀滿四處尋找,卻未能找到信長的屍體,有一說是信長遺體已被仰慕信長的僧侶與部下秘密地埋葬了。人們始終無法找到織田信長的屍體,這使他的死亡更加富有傳奇色彩。
而日本民間對於織田信長的死亡還有另外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豐臣秀吉背叛織田信長之後,織田信長被困在寺廟中,幾近走投無路,而此時織田信長不願自己遭到奸人玷汙,於是放了一場大火,將自己埋葬在火海中,至於織田信長到底有沒有在大火中死去並沒有確切的說法。
第二種認為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中遭到了圍攻,而織田信長則被三人重傷,此時織田信長已經得知自己大限將至,於是退到房中,卻遭到對手燃放大火,織田信長無路可走只能在大火中切腹自殺。
關於織田信長的死因之所以有諸多爭議,主要是因為織田信長與本能寺之變中的大火緊密相關,而且也無從考證織田信長有沒有死於火災。在織田信長的死因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他是自殺而亡的,從英雄氣節角度而言確實很有道理,但是沒有找到屍體仍然難以讓世人信服。
很多歷史學者認為戰國時期的織田信長之所以被推崇,除了傳奇且悲慘的結局外,主要表現在他排除萬難並首先計劃統一日本,雖然這個計劃最終他沒能實現,而是換成了豐臣秀吉。但是卻不能否認他的功勞,他還鼓勵商業的發展和技術的創新,推動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而且織田信長作為日本戰國時代的真正終結者,他雖然因為家臣的叛亂而慘遭不幸,卻留下了一段遺言。關於織田信長遺言,一直都有著不同的翻譯結果,不過大多翻譯都是說織田信長遺言中表露出了自己一生有限,太多事情都已經無能無力了,有一種英雄末路的滄桑之感,但是同時也表現出了坦然以及大徹大悟。
通過織田信長遺言可以看出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非常中肯,他在晚年曾言「榮光顯耀亦黯然」,可以看出人在面對生死的時候,無論是生前功名都將會變得十分平淡。而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織田信長當時再也不覺得年輕時的春秋大夢是美好,只覺得世間一切都會變成滄海桑田。
碼字不易,走過路過給個關注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