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家長發了他們小區業主群的一個截圖,家長在群裡發消息稱:「等下我要打娃,可能哭聲有點大影響到大家休息,我儘量快點打,提前給大家說聲抱歉,」結果群裡反應強烈。沒經歷過的可能當個幽默的段子,一笑而過,但是對於經歷過的人來說,可謂感觸頗深。
東北有句老話說過:「小樹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意思就是小孩子不聽話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就得「棍棒教育」了。雖然我們也鼓勵說教為主,但是有些時候家長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氣就變成了「該出手時就出手。」
然而在教育孩子孩子教育這個問題上,基本分為「該打」與「不能打」兩個陣營,觀點鮮明,理由充分,所以誰也不能說服誰。
「該打」的一方:說教不管用,只能打,叫他記住自己犯了錯誤是需要受到懲罰的,打一次就能「長記性」了,不打怎麼會有界限感。
對於「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個理論,追捧的家長還真挺多。一個小區群裡就有這麼一段堪稱經典的「棍棒教子」片段。
一位家長在業主群裡致歉大家,一會準備「修理」自己家的熊孩子,可能聲音有點大,如果打攪到大家了還請大家諒解。
結果群裡「熱烈響應」,有的要求開直播的,以儆效尤,嚇唬一下自己家的熊孩子,有的要求稍等一會一起打的。沒經歷過的家長感覺這就是個幽默的橋段,實際當你被氣憤衝昏頭的時候,可能不自覺地就動手了。
現實中多數孩子都存在調皮搗蛋的情況,而對於父母來說,在道理講不通的情況下,不動手打孩子的情況是幾乎不存在的,也許只有在育兒教材裡能看到。
「不能打」的一方:孩子大了,已經懂事了,你和他講道理,他還是能聽懂的,如果採用打的方式,孩子會有心理陰影的,我們來看一篇小學生敘述爸爸的作文,看完後可能有好多家長會感觸很深,只是說文中的孩子通過這個偶然的機會不經意間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老師留了一篇關於爸爸的作文,孩子在文章中敘述的大概意思是感謝爸爸的付出,但是對於爸爸打罵的教育方式,還是耿耿於懷,可見爸爸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產生了心理陰影。
當然,這個爸爸如果看到老師的評語後,可能會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從「該打」的陣營轉到「不能打」的陣營,以後不能再通過打的方式教育孩子了。
實際關於孩子能不能打,犯了錯誤需不需要打,這個是需要有一定條件的
第一類,懂事的孩子犯了錯誤
現在的孩子懂事還是比較早的,如果孩子能聽進去我們講的道理,還是以說教為主,因為這樣的孩子犯了錯誤,自己也是比較愧疚的,如果你在去打的話,可能造成孩子心理陰影,以後膽子會比較小,做什麼事都可能謹小慎微。
第二類,經常犯錯誤的孩子,並且屢教不改
在說教基本徒勞的情況下,家長可以適當地嚇唬一下,動手打也要把握尺度,否則就變成了發洩,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當然,如果親身體會過輔導孩子作業而弄得雞飛狗跳的場景時,你就能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當時的心情,也許你更能理解爸爸媽媽的打罵教育了。畢竟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真的讓人頭疼。
總之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如果一味的打罵,小編個人感覺還是不可取的,作為家長我們要有更多的耐心,去和孩子講道理,頻繁的有效溝通,我覺得孩子慢慢都會聽懂的,家長也要更多地換位思考一下,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一些問題,也許我們能在教育孩子上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