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經濟總量反超臺北40%

2020-12-22 海峽財經

近期,網絡熱議福建經濟總量反超臺灣。

根據閩臺兩地統計年鑑等可靠資料,2019年福建省GDP同口徑折算為6145.5億美元,臺灣GDP折算為6112.6億美元——福建經濟總量已相當於臺灣的100.5%。

那麼,單看城市——

作為福建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2019年,泉州的經濟總量9946億元;而作為臺灣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臺北呢?統計顯示,2019年,臺北市的經濟總量折合成人民幣為5413億元。也就是說,去年,臺北的經濟總量,不到泉州市的60%。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臺灣的經濟發展史。

1979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了第五次《告臺灣同胞書》,提出「以和平的方式實現兩岸統一」。但可惜的是即使這樣,也未能改變蔣經國的態度。1979年國民黨常委詳細擬定了「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不過在與大陸斷絕往來期間,臺灣的經濟建設如火如荼,桃園機場、核電站、臺中港、蘇澳港、中山高速等都是當時臺灣的重點建設工程,總稱為「十大建設」,它們為加速臺灣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也為臺灣第一次經濟騰飛做出重要貢獻。

1987年7月臺灣「解禁」,大陸與寶島之間38年的鐵幕開始逐漸消散,據稱當時十萬份探親申請表,兩周內就被索取一空。

總體來看,如今,臺灣已經屬於國內較發達地區,近幾年經濟有喜有憂。

首先,臺灣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但在全球經濟放緩背景下環境下,臺灣對外貿易出現負增長,其中機械出口衰退幅度比較大。但在過去多年中,出口對於臺灣的經濟增長功不可沒。

其次,2019年以來,臺灣民間投資和政府、公營企業投資均有明顯增加。再者,臺灣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培養了了許多具有自身特色和競爭力的產業,三大產業比重分別為1.82%、30.16%、63.15%。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半導體行業。

以全球最大的、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的臺積電為例,臺積電在半導體行業有非常高的議價能力,淨利潤率約30%,遠超蘋果(約20%)和華為(約8%)。在大陸晶片企業只能量產14nm晶片的情況下,臺積電便早已實現了7nm晶片的量產。

但是,在當今全球經濟下滑和政治因素影響下,臺灣經濟或許會面臨更多迷茫。多年來臺灣經濟低增長,民眾工資增幅跟不上房價與房租的上漲,大大增加了民眾生活負擔。同時,中美摩擦等事件,也嚴重臺灣經濟的興衰。但經濟增長終究還需要自身的爆發力,外部因素終究不會讓臺灣經濟重現往日輝煌。

去過臺灣的人都知道,臺灣的城市建設很落後,最拿得出手的臺北也就和國內普通二線城市差不多。現在每年人均購車量都沒大陸高,滿大街摩託車。現在臺灣的GDP已經開始衰弱,即使這樣,他們的GDP還摻水不少,計算了海外產值。臺灣省內經濟不景氣,大量年輕人過著小確幸的生活,有志的年輕人都來大陸發展了。臺灣一共2000萬人,將近200萬人來了大陸。

當然,中國目前整體平均生活水平目前的確不如臺灣,但一二線城市和東部沿海都不比臺灣差,而且大陸未來,更有希望。

首先,從經濟方面來看。以臺北和高雄為例,平均工資3萬多臺幣,折合人民幣6500元遠低於北上廣深!相當於國內的二線城市,其餘的臺灣地區收入更低;但是,臺北的物價普遍高於北京,拉麵40-60人民幣每碗!日常的蔬菜、禽蛋類普遍也要高於大陸。更為糟糕的是,島內經濟普遍不振,缺乏新生的支柱產業,大陸興盛的手機支付和AI技術遠勝於島內,年輕人的就業環境比大陸更為嚴峻!對於未來的經濟發展,島內瀰漫著悲觀情緒!

其次,從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來看,臺灣雖然也有環島高鐵,但是速度僅相當於國內的動車水準,車內沒有自動飲水設備,臺灣高鐵運用的是日本技術,在科技人性化方面要落後於大陸。在城市建設上,除了臺北和高雄有一線城市的格局之外,諸如嘉義、新竹、臺南等地區在公共設施配套、科技易居方面相當於國內的三四線城市!

再讓我們橫向比較一下:

目前為止,2020年已經過去了5個月時間,祖國各地2019年的GDP也出爐了。從各省份的最新GDP數據來看,排名前三位的是廣東、江蘇和山東,GDP總量分別達到10.76萬億、9.96萬億、7.1萬億。其中,廣東省成為唯一一個GDP突破10萬億元大關的省份,經濟體量基本上相當於整個俄羅斯(2018年GDP為11.5萬億元)。

統計數據顯示,臺灣省2019年的GDP總量達到4.21萬億元,經濟增速更是高達2.73%。這一經濟增速可謂相當可觀,畢竟同為「亞洲四小龍」的中國香港和新加坡,2019年的經濟增速都不足1%;即便是增長較快的韓國,這一數字也僅為2%——以上三者的經濟增速,很明顯都不及中國臺灣。

如果將臺灣省的經濟總量,與大陸各省份作比較,那麼臺灣能排在什麼位置呢?根據我國各省份2019年的GDP數據,臺灣的4.21萬億元仍處在全國前十之列。具體來看,臺灣省經濟總量排在湖北的4.58萬億和福建的4.23萬億之後,位列第9。按照我國總共34個省份計算,臺灣的經濟總量超過了其中的25個;再加上臺灣只有2000多萬人口,可以說總體表現依舊強勢。

不過即便臺灣目前仍是全國GDP前十的省份,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2018年時,臺灣省的GDP總量為3.9萬億元,排名全國第八位;當時排在它後面的,正是2019年實現反超的福建省。當時福建省的GDP總量為3.58億元,與臺灣的差距屬實不小;即便在「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後,福建省2018年的GDP上調為3.86萬億,也仍舊排在臺灣省之後。短短一年時間,福建省的經濟總量就實現「彎道超車」,GDP增量更是高達6590億元,這一點確實是臺灣很難做到的。

不過臺灣的優勢也很明顯——人均GDP高。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臺灣省2019年的人均GDP達到17.88萬元,大約相當於2.59萬美元,完全是發達經濟體的水平。拿大陸最發達的幾個城市來比較:上海的人均GDP約為2.28萬美元,北京市略高,達到2.38萬美元,二者均落後於臺灣。如果單單比較各省情況,我國大陸省份人均GDP最高的是江蘇,達到1.79萬美元;排在第二位的是浙江,人均GDP為1.57萬美元;排在第三位的是福建,人均GDP為1.55萬美元。此外,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還有廣東省、湖北省和山東省,人均GDP大約為臺灣省的一半左右。

從以上內容不難看出,作為上世紀60年代之後崛起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臺灣省憑藉著當初吸引的大量技術和資金,如今依然保持著一定的經濟優勢。當然,更應該看出:臺灣省的這一優勢正在逐漸減小,這一方面是因為本省的半導體、高新技術等行業受到衝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陸省份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

相關焦點

  • 臺北市經濟總量全國排名第42與石家莊、哈爾濱省會城市並列
    中國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經濟已經雄舉世界第二。從2019年福建經濟全面超越臺灣之後,預計今年廣東經濟總量將超越韓國。,經濟總量也僅有5000多億。中國臺灣省行政區域而中國超萬億城市就有18個即將邁入萬億城市有7個,按照經濟總量來看臺北市在中國城市排名42位屬於二線末或者三線城市
  • 煙臺濰坊淄博,GDP總量排山東第3、4和第7位,誰會成為山東的泉州
    2019年GDP總量為9946億元,如今不出特別特別大的意外,泉州今年將突破萬億,成為福建省第一個進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他們幾乎完全是依靠自生力量發展起來的。正是因為沒有自然優勢,泉州人全國做生意,如今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到泉州商人的身影,泉州商會都是實力最強的市級異地商會之一。
  • 臺北市的經濟水平,相當於內地哪一座城市?
    臺北市,是我國寶島臺灣省的省會 ,地處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被新北市環繞,作為寶島臺灣的省會,臺北是整個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旅遊、工業、商業中心。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裡,面積並不大。
  • 泉州實體經濟的堅守與創新
    2019年,泉州市GDP達9946.66億元,總量連續21年居全省首位,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00萬,居全省首位。 泉州用發達的實體經濟,在「晉江經驗」的引領下譜寫了堅守與創新實體經濟的新篇章。
  • 臺灣的省會城市臺北,GDP總量5412億,卻是世界一線城市?
    今天我又來跟大家說說國內的城市,現在國內的城市發展很快,資源好一點的城市經濟實力很強,發展不起來的城市是極少數,平時我們總是在談論內陸的一些城市,今天我們來說一說臺灣的省會臺北,臺灣有很多人都有過去臺灣旅行的夢想,大陸也曾經掀起過去臺灣旅行的熱潮。
  • 臺灣宜蘭縣海域發生5.8級地震,臺北福州廈門泉州震感強烈
    臺灣宜蘭縣海域發生5.8級地震,臺北福州廈門泉州震感強烈 @中國地震臺網速報 2020-12-10 21:41
  • 大猜想:福州直達臺北海上高速公路,泉州到臺中,廈門到臺南
    福州一直在努力成為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作為福建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也是城市的樞紐。福建的最大戰略地位是連接臺灣省,因此我想大膽猜測一下,福建福建最重要的大城市福建最重要,臺中和臺南構成了一座完整的經濟和旅遊橋梁。
  • 福州廈門泉州|GDP與房價倒掛,榕廈遭遇尷尬,誰經濟動能最足?
    福建轄下的城市,經濟三甲強市自然是福州、廈門和泉州。其中,福州是福建首府,廈門為計劃單列,相比之下泉州則是最沒有加成的城市了。雖無耀眼的背景,泉州卻一直默默自強不息。無論是城市經濟發展,還是像涉及民生大計的樓市管控,泉州可以說是三強城市中協調發展最優秀的城市;廈門,囿於地小人多造成的過高人口密度形成了極大地住宅市場供需矛盾,房價居高難下,成為全國買房難度指數最高的城市,沒有之一;福州實實在在保持大將風度,奉行著中庸處事之道,經濟總量不急不躁地穩坐第二,房價不溫不火地居於首位之下。
  • 何時會反超?
    王爺說財經導讀:疫情之下,全球經濟格局發生改變,對此,市場普遍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唯一增長的主要經濟體,GDP總量會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相反,2020年,美國GDP則大概率會下滑,那麼今年會是多少呢?此外,未來兩國GDP情況又會如何?何時會實現反超呢?
  • 年度經濟新聞再回眸 2020泉州經濟迎難而上
    這一年註定將在歷史上留下不尋常的一筆:面對突如其來的全球性疫情,在民營經濟活躍的泉州,企業家們繼續發揚「愛拼敢贏」的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社會萬眾一心謀發展,泉州經濟一步步走出困境,由負轉正,承載希望,駛向「十四五」的開局之年。
  • 福建反超臺灣 意味深長!
    公開數據顯示,臺灣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初步數據為4.2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經濟增速為2.73%。福建省2019年GDP達到了4.23萬億元,一舉反超臺灣;經濟增速高達7.6%。福建省廈門市作為經濟特區,近年來島內外協同發展成效明顯。
  • 臺灣省No.1城市臺北,比不了新一線,二線城市能排第幾?
    我國臺灣自上世紀60年代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逐漸轉變經濟模式,形成出口導向型經濟,到上世紀90年代成為亞洲經濟「四小龍」之一,在IT、半導體、電子工業領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我國臺灣省也被世界經濟組織認定為經濟發達地區。
  • 2019年福建GDP總量首超臺灣,張志軍:歷史性突破
    (觀察者網訊)全國人大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5月23日表示,2019年福建省GDP達到4.23萬億元人民幣,首次反超臺灣地區,這是歷史性突破,對對臺工作具有深遠意義。公開數據顯示,臺灣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初步數據為4.2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經濟增速為2.73%。福建省2019年GDP達到了4.23萬億元,一舉反超臺灣;經濟增速高達7.6%。福建經濟總量首次反超臺灣,張志軍認為「這特別值得一提」。
  • 深圳經濟總量40年增一萬多倍,臺灣記者感嘆「既熟悉又陌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便在這裡舉行,一樓設有「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範,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展覽」,展覽面積1300平方米,展出558個展項,全景展示深圳經濟特區由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性跨越。
  • 前三季度泉州經濟增幅由負轉正
    記者從市發改委、市統計局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泉州經濟增幅由負轉正,全市地區生產總值7472.25億元,同比增長1.5%,三次產業均實現正增長。  經濟運行呈復甦態勢,總體成效顯現。特別是第三季度以來,泉州強力推動《2020年泉州暢通「內循環」秋季攻堅行動方案》,實施6個專項行動,41項具體活動,圍繞推動工業穩產促銷、投資提速、消費擴張、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民生穩定、要素保障等方面,為企業生產經營業績回升、市場銷售擴大注入動力和活動。
  • 福建泉州順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澤洽榮獲「2013年度泉州經濟...
    2014年2月27日,2013年度泉州經濟人物名單揭曉,福建泉州順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澤洽獲此殊榮。順美集團做為千年瓷都——德化的一家企業,致力於將傳統的陶瓷藝術與陶瓷文化的傳承創新。「2013年度泉州經濟人物」獲獎感言鄭澤洽 順美集團董事長非常感謝順美的團隊,有你們的密切配合才有今天的順美!順美陶瓷作為千年陶瓷之都德化的企業,最重視的是陶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首先要把德化傳統陶瓷文化傳承好;其次要用現代高科技創新改造傳統產業,搶佔技術制高點,成為行業龍頭;第三做好清潔生產,確保產品出廠綠色、環保、無毒無重金屬,實現現代陶瓷產業文化提升。
  • 我國的世界一線城市:人均GDP突破十萬,總量卻不足上海三分之一
    說到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北上廣深這四個經濟排在我國內陸前四的城市,可以說是代表我國經濟發展門面的一線城市了,但從全國來看,中國能夠躋身一線城市行列的不僅是北山廣深這四個城市,更有香港、臺北經濟發達的城市。臺北是世界一線城市。
  • 煙臺無錫溫州泉州佛山,沿海5省排名第3的城市,你會選哪個定居
    文|龍溪來源|商業傳奇煙臺、無錫、溫州、泉州、佛山這5個城市,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沿海5省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的第三城市。他們或是除了省會和計劃單列市外,經濟體量最大的城市,如山東有省會濟南和計劃單列市青島;浙江分別是杭州和寧波;福建是福州和廈門;廣東是廣州和深圳,除了這兩個城市外就數他們了。江蘇有些例外,沒有計劃單列市,但蘇州的GDP遠超省會南京;福建也有特殊性,省會福州和計劃單列市廈門,GDP總量都不如泉州。
  • 兩岸城市經濟競爭力榜 臺北第7臺中潛力被看好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日報社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8次報告》,以綜合經濟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2大指標,評估海峽兩岸四地291城,深圳、香港、上海是綜合競技利前3,臺北該項排第7;可持續競爭力,即長期可以相對其他城市維持發展優勢,臺北僅次香港、深圳,名列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