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林克萊特《愛在》三部曲:我們是我的既視感

2020-12-19 影視漫說

要知道,我在意的根本不是話語,而是我和你,在這裡。這裡是哪裡?

——我們真的沒有來過這裡嗎?那為什麼,浴室拉簾的花色、歐式房間裡難得的嵌入式浴缸、以及那個仿佛營火恐怖片的小屋都似曾相識?

我們真的沒有經歷過這一切嗎?還是,我只是不斷地出現既視感(deja vu),如同一直發作著癲癇?

「又或者,我的能力是關於預知——一種無法與病態區別的超能力——而我看到了你的終點帶著不安預感,卻也追尋著註定的結局。」

1. 一天的真愛

這幾天重看理察·林克萊特導演的《愛在》三部曲,不知道從前為何那麼討厭《愛在黎明破曉前》(Before Sunrise),看到影友的貼文才恍然——因為我不相信這部片所提供的「一天的愛」。

如果這部片是關於「如果你和這一輩子只會遇見一次的靈魂伴侶,只有一天的時間,會怎麼過」,那我會想要像沒有完結和初始、沒有身世的人那樣過,而不是「生活只是縫隙,那一天多麼唯一」那般寄託,那未免太不尊重生活、不尊重唯一、不尊重活。林克萊特後來的電影《伯納黛特你去了哪》(Where'd You Go, Bernadette?)中「三種天才」的論述,女主角也代表一種「奇蹟般」的天才;而《愛在》三部曲,則可看作關於愛的幾種論述。《伯納黛特你去了哪》的說服力建立在一個家庭三種天才的彼此競爭和滋養,但《愛在黎明破曉前》作為第一部「愛」的初論不可思議地天真。

雖然末尾的奇蹟時刻,男女主角在街上隔窗聞大鍵琴聲起舞,也有Céline(朱莉蝶兒)美得不可思議(熬夜染暈的眼窩、金色微卷頭髮波提切利的天使),讓全片男女互撩嘮叨「抓住這一刻」的執念終於升華;但如果不把這一整部電影當成第二部男主角開場講述自己寫的書(寫「一天的愛」)的「虛構」套層來看,仍舊無法說服我。對於一直以來朋友們喜愛而自己厭煩《愛在黎明破曉前》的心情,我想起《同步》(Synchronic)。主角看著朋友走入婚姻、生了可愛的孩子,而那個孩子捲入了「時空藥」的麻煩中,於是,像《TENET信條》一般,「主角」在救援的同時,慢慢發覺未來的自己對「過去」做了更多。而相對處於無窮計劃中的主角,朋友一家偶爾顯露低迷的日常爭執,甚至朋友的一句話,輕描淡寫了另一種「無盡」:遇到摯愛很幸運,但那已經發生了(What happened is behind you)「摯愛」,一樣發生過就發生過了;遇上,發生過,然後呢?又或者,「摯愛」、「真愛」、「靈魂伴侶」指的是什麼?

聽起來指向某種實在與表象區分;或粗暴地說,「真愛」的冠上,像一種一神教,要怎麼維持信仰的不動搖,當日復一日像是煉獄般重複著?如《同步》中朋友的「日復一日」,是相對主角時空裝置的另一種時間洪流。

而《愛在黎明破曉前》兩個主角所以為的「一天的愛」,憑什麼可以不被磨損?反過來看,瑣屑經營為何不該是愛的涓滴?還有其他雜蕪——比如為了你,我竟可以忍受「日復一日」的無聊,那無聊還算無聊嗎?還是說,因為愛你,真的很愛?

2. 座敷童子

曾經覺得自己活得像座敷童子,但後來發覺,不就正是如此?所有覺察,在覺察之後,也不過如此。

「為自己的精於強記倍感不勝寒。她自己棲身於網絡盤踞的一端點,屏幕閃著絲絲的火光,後邊是蛇,是古龍,是無法消化資訊的暴虐餵養的守著這樣素衣素顏的自己,一如穿著昔日白紗織築光陰巢城穩穩坐落於某個鐘點的老小姐,只是自己宛若幼孩,尚不及屬於任何一刻的凝格,素衣素顏,棲止於此素色的一點光熱。  城裡往來是面容模糊的形體們。有時習慣的溫度會圍著她,她於是感覺自己被聽聞是過隙的現在那些都是故事啊,他們卻說,故去的事,蔫而凋零的,他們原以為她也會尋常如水氣給蒸散了,她只是緊抿著嘴瞪著大眼睛仰首於浮冰下,他們在上邊端視著自己的倒影,溶雪時,也不用特別記得要遺忘了,她想,她靜默一如星辰的屍體,一如頃刻死去的流光。」

第二部《愛在日落黃昏時》(Before Sunset)一開始,是男主角Jesse(伊森霍克)就第一部故事寫作成的書的作者座談,他講著之後想寫一種,發生在一首流行歌之內的故事,空擁文青夢卻覺得日子空虛的中產階級,但更關於有著可愛女兒卻「置身於」與高中初戀相處的時光、那種「時空並非非此即彼」的浪漫,電影同時銳利地插入關於Céline在第一部的閃回

然後,多年後的她突然出現在講座會場。

我無法不把之前一部當作是Jesse視角的暈染或虛構;或反過來,我無法不把這一個乍看重逢但可能實際是初見的男女看作是另一份愛情,在另一個似曾相識、便於投射心境的人身上實踐。一個作家,以春風一度的女子寫了一本書,封存。然後,他在講座又再度一見鍾情,像他在火車上一開始就認真端詳的另一個她那樣。

這個Céline與虛構的那位不同,Céline(2)與Céline(1)不同。神聖的一夜,一神教的一次朝拜已經過去,另外一種戀愛已開始,與另一位年齡閱歷相當女子的另一份契約成形。與其說她假裝忘記兩人的性事,不如說她之後假裝「假裝忘記」,過往只是另一種虛構:像是在她童年記憶裡,母親對孩子關於性騷擾的警告,讓她把街道影像和性愛強行鎖成一種連接。也像Jesse的把妹方式,述說某種戀愛的原型總是一個好的誘捕——他比起當初火車搭訕之後又更演進了。當他們們在「談」戀愛時,也終於能虛構好彼此的戀愛,好到落地成真。

「一起說話」的「談」戀愛,「談」著戀愛的自以為後設,其實火車上的注目、身姿、手勢都是已瞭然的「合意」。他們還是堅持要用「談」的,仿佛可以透過言語拆解戀愛,但很快用身體、聲音再次拼裝回來。但是,可以這樣無盡地「談」下去嗎?

話語是不是一種徒耗?注重話語的人,會不會更容易在之中磨損?

這麼多話語,作為觀眾,我也不想在意他們每一句話,甚至不想真的在意任何一句話而寧願我成為他們「記得那一刻」執念的幽靈視角。這是擴延至觀眾私人時間、甚至關係與談話實踐的讓渡和佔有割據戰。用話語抓住時間,《愛在》系列的男女絮語,不過也是林克萊特《都市浪人》(Slacker)中狂人搭訕的言論,都是太過簡單清晰的《尤利西斯》式呢喃那些煞有介事一來一往背後,自以為聰明世故,推敲試探舉動的笨拙尷尬,不過是一記擁抱、一次口頭邀約就紮實落就的陷阱,一瞬間就搭出仿佛無盡的樓梯,可以走下去。

說的話只能騙自己;兩人說著話,建構各自騙自己的默契、氛圍、秘密。以開頭他寫的書,結尾她唱作的歌,封存。但封存:我耽溺在這一刻,我又非得要記住這一刻;要這兩件事同時成立。

「我最天真的是,以為記憶像是時間之門,只要強記地熟門熟路就足夠通達,推開門還是你們垂頭俯在課桌默寫的早晨,在抹布拖把架前夕漫折射金黃色的塵埃,也會是日常音響中蹦達而過偶然的、不和諧的神奇音群。對自己說,要記得,就像牢記一次性旅遊的奇觀,如果遺忘,比絕於世的曲譜更無從知曉。」

我想起做過的這個實驗——在黃昏走廊盯著灰塵漫射的光柱,練習著,我要記得這一刻、這一幕,不為什麼——而始終像是一拉開抽屜就找到放在那裡般清晰。

片尾,Céline唱起她寫著Jesse的歌:寫的歌詞當然不是為了你,但也當然是因為你,為了要使勁撩你;而獨舞雖尷尬,但尷尬本身也是一種惹人愛憐的心機,要你眼中帶淚光的讚賞;要我撩你這一刻,只屬於我,卻非你屬於我。多年後,透過這個似是當年對手又如同新挑戰者的彼此,仿佛可以活成不被漫長關係固著、不被對方點滴投射成的樣子;仿佛誇誇其談的自以為理解、被理解、理解對方這件事被理解的囫圇吞棗安心迴圈,跟昨日構築而成一般新鮮;仿佛因此,我和另一個我,能夠拉鋸得如此遙遠。但回到起點,如果在整個《愛在》宇宙,我無法接受第一部——那個基礎音——旋律怎麼進行下去?

看著喜愛這部片的人心甘情願耗費、讓渡自己的「談」給這部電影,或看著Jesse和Céline對生活、自己不滿的精神寄託於「談」的浮木,終於在第二部合流成「另一個可能的自己」的想像。而我像是《同步》的主角,看著擁抱這份愛卻活在日常煉獄的友人,仿佛得以倖免於難,但因此也付出了自己的代價。

3. 地中海戀人

「你還記得我們在希臘嗎?」「你說Cena嗎?John Cena?登—登登、登—」「我是認真的在問。」「我記得很多事啊,你要聽哪一種?」

在第三部《愛在午夜降臨前》(Before Midnight),開場是Jesse和兒子的機場送別,從一二部大量「談」的互撩成了步履不停,話語依然「無意義」 ,不再那麼戮力於自我升華時刻——第二部假想的「另一時空的女兒和無袖連衣裙」也出現了,Jesse和Céline之間每道摩擦也受熱黏著般,愈鬥嘴愈親暱,生活中逐漸稀釋而微小的扮演與自嘲,依然有著當年小文青情趣。

或說,隨著手機、蔬果等物件,步伐、日常與參差大量入鏡,多年後、再多年後,此時說的話卻讓人感到:不都早已說過了嗎?如果確信一部電影說過的話、發生的事都早已經歷過了,那正是從第一部等待、預期或始終都在的,「日復一日的煉獄」。又或是覺得,身邊的Celine(3),好像Celine(2)和(1),但又分明不真正是,而正因為,當你覺得昨日般新鮮的記憶,分明已是多年前枕邊的人,怎麼可能是昨日的女孩?

——Jesse在這一部發想的關於「稍縱即逝」冗長書名的新作中,角色們獨特的記憶認知視角,其實都是同一回事。

無時間的希臘太陽底下,巖石、化石與死亡比情愛欲望來得重。

怎麼拍出這樣時間感知亂流的時間幻象?又,人們為何愛上一部不靠時間堆疊就無法成立的電影?人們跟電影一起綿延的電影。生活與電影比長的電影。乍看虛化的背景是生活,被話語填滿是風景,但話語像光柱下的塵埃懸浮、瀰漫也遮不住那些隨時抓住,隨時以為將失去,但又鋪天蓋地在填補,一種精衛填海方式的「我記得」。那種時刻,「什麼也沒有發生」,乍看大量的交換、評論、補註卻充滿對自身現狀矛盾、前後脈絡的矛盾——讓人抽離地疑惑著,怎麼回事?當我們在討論「」的時候,不是「」是什麼,而是談論本身是什麼?

總是感到充盈後隨時的虛耗感。

又一次乍看重逢的初遇之「抽離」:從孩子的雙親,陌生化成一對相遇中年男女,講著自以為認識彼此的內容,乍看有共同的記憶,其實是保存成彼此不同的時空抽屜悄悄藏著每個「現在你不會跟我搭訕」的假命題。但說「抽離」——本來不就是這樣嗎?

這不就是我們平常講話散步的姿態嗎而從不需要這麼用力記下的留駐,或升華什麼,因為隨時如此。我和你在一起的時候,因為是我和你,覺得《愛在黎明破曉去》那些自戀文青搭訕瞎妹的來往我全然不需要,我不需要贗品。

4. To Be Continued

「很簡單,我想我不再愛你了。」鬥嘴的黏著,可能一瞬演烈成吵架的乾燥——話語作為生理、心理、關係的渠道,慢慢地,總有一天乾澀了起來。

但沒關係,本來話語就完全不值得相信,從不神聖唯一。傷人的話脫口而出,旋即彼此瞭然,但並非覺察式的穿透生活那般了解,而只是慢慢被生活浸潤的習慣。

這樣來說,厭斥第一部的我,和試著透過話語淋漓展現彼此、也以為因而愛上彼此的他們其實共享著某種過度拒斥或過度耽溺,一體兩面的天真。

話語的魔法在於「扮演」,在於抽離日常後,又模擬這份抽離,為了回歸;於是吵架時我們得開玩笑,不是什麼高於生活的策略,不過是日常運作的諧擬(parody)。

「小姐,你一個人嗎?還是在等人?我無意冒犯你,但你是這裡最美的女人」從第一部試探,後設地「談」戀愛的策略,到了這裡是「生活的甜蜜」(偽)紀錄片(《訪談錄》[Intervista,1987])般的重逢。

「我不是你故事中的角色」,女人回道。

你的美照亮了我的時刻、我的書,但你也被固著成一盞燈陪著我這麼多年。光會變幻,日子乍看會流動但更是到了魔法被戳破的慘澹時刻,發覺願意談的、無論是不是後設地「談」戀愛的,願意花時間的對象是都是種詭計,都被迫培養感情,都醞釀點滴,都悄悄允諾存續。

相關焦點

  • 電影「愛在」三部曲:一部訴說了「十八年」的愛情故事
    導演林克萊特的"愛在"三部曲,猶如人類隨著時間推移而變換的情感狀態。《愛在黎明破曉前》(1995年)是不顧一切的愛,《愛在日落黃昏時》(2004年)是成熟深沉的愛,《愛在夜幕降臨前》(2013年)是理性現實的愛。
  • 伊桑霍克:「愛在」第四部還在探討中
    時光網訊1995年的《愛在黎明破曉前》、2004年的《愛在日落黃昏時》與2013年的《愛在午夜降臨前》,組成了導演理察·林克萊特的「愛在三部曲」,粉絲們這些年來一直在熱烈討論,還會不會有系列第四部的面世。
  • 如何解釋似曾相識的既視感? 只是大腦「抽了風」
    原標題:如何解釋似曾相識的既視感? 可能只是大腦「抽了風」 有沒有一個瞬間,你感覺眼前的場景似乎曾發生過。你遇到了一個陌生人,卻恍然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又或是讀到這裡後,你拍案而起道:「我夢到過這段!」「此情此景,似乎在過去曾經歷過一遍」是一種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錯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既視感」。
  • 伊桑霍克設想《愛在》系列第四部 時間上可能不再是相隔9年
    《愛在》三部曲系列豆瓣均分高達8.8!影片從1995年開始上映,分別是《愛在黎明破曉前》(1995)、《愛在日落黃昏時》(2004)、《愛在午夜降臨前》(2013),電影每兩部之間各跨9年,導演都是理察·林克萊,男女主演則都是伊桑·霍克和朱莉·德爾佩。
  • 二次元既視感!日本用動漫融入奧運!
    不少網友感嘆簡直是高科技+二次元的既視感:@叫我水神:東京的宣傳真的中二到爆炸,感覺已經突破次元壁放棄三次元了。安倍變身馬裡奧真是太羞恥了,但是確實非常有創意。@小蟲愛卓爾愛曼聯:看宣傳片滿滿的二次元既視感,給大空翼和馬裡奧點個讚。
  • 張子萱曬抱女兒合照 和女兒同框完全姐妹既視感
    張子萱曬抱女兒合照 和女兒同框完全姐妹既視感時間:2020-07-16 17:0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張子萱曬抱女兒合照 和女兒同框完全姐妹既視感 7月15日深夜,辣媽張子萱在個人社交平臺曬出一組與大女兒安安的溫馨合照,並甜喊女兒小甜心,簡直太有愛了。
  • 「DARLING in the FRANXX」論國家隊中滿滿的既視感
    一路追到現在的我早已經放棄了思考。剛看的時候覺得有滿滿的EVA既視感,但看著看著就發現變成了人渣的本願+白色相簿。等到19集發現還是EVA,到了20集發現其實是天元突破……看的時候實在是分外出戲,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滿滿的既視感。
  • 《19天》賀天&莫關山cos,二次元既視感,我已經被帥到了
    《19天》是漫畫家old先的原創漫畫,活力校園畫風的青春漫畫,賀天與莫關山是漫畫《19天》中的角色,coser@日月妖@Boss買Cos給我們帶來了《19天》中的賀天和莫關山的cos,二次元既視感,顏值我太可以了,互動好評,我已經被帥到!
  • 冬季大片既視感 航拍土耳其牧羊人雪中放牧
    本文轉自【IC photo】;冬季大片既視感 航拍土耳其牧羊人雪中放牧本文轉自【IC photo】;冬季大片既視感 航拍土耳其牧羊人雪中放牧本文轉自【IC photo】;冬季大片既視感 航拍土耳其牧羊人雪中放牧本文轉自【IC photo】;冬季大片既視感 航拍土耳其牧羊人雪中放牧本文轉自【IC photo】;冬季大片既視感 航拍土耳其牧羊人雪中放牧
  • 博淨分體式集成灶:未來廚房的既視感
    廚房雖然佔據的空間不大,卻是美食與愛並存的地方。一個溫馨、舒適、高顏值的廚房,能為人們帶來輕鬆愉悅!幾何藝術我們的生活中充滿形形色色的物件,非常繁雜,卻逃不過線條和幾何圖形的排列組合。未來廚房的既視感,跨越智能化時代。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集顏值擔當和實力擔當與一身,博淨分體式集成灶,有擔當的分體式集成灶,讓人一見傾心!
  • 經典旗袍搭配復古捲髮,民國富家千金既視感!
    哈嘍,大家好,我是愛時尚的凡凡。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錦袍炫麗儀態嬌,圓臀玉腿細柔腰。痴迷竟日旗服美,飽覽娥眉樂陶陶。近日,Angelababy在綜藝《王牌對王牌》節目中的旗袍造型火了!
  • 赤井,安室和小哀的合租生活,一家三口的既視感,溫馨而有愛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就是這樣關係複雜的三個人,一旦合租起來,場景是那麼的溫馨有愛,妥妥的一家三口的既視感(說到這裡,有著cp粉是不是按捺不住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三人的合租生活。一天最好的開始,就是你充滿鬥志的那一刻。看看圖片中的透子,鬥志昂揚的顯得尤為的精神。
  • 鬥羅113:唐三上演「我即是王」的既視感,「殺戮之王」掌控一切
    #鬥羅大陸#01「我即是王」的既視感在鬥羅大陸第113集當中,我們很榮幸地看到了唐三獲得第五魂技,或是說成功藍銀覺醒之後唐三的模樣。身材高大,體型雄厚,身穿麻衣披風,恰有唐昊老爹的一般模範,事實上,我們將他簡稱為「昊化」版唐三!除此之外,已然突破五十級的唐三,魂環的屬性是萬年級別的黑色魂環,強大的強者氣息撲面而來,著實有一種「我即是王」的既視感!
  • 那些年,遠坂凜與「傑哥」不得不說的往事,既視感滿滿
    「既視感」是個十分奇妙的東西,很多搞笑的梗或者笑話,便是從「即視感」中誕生而來。作為fate系列動漫中的熱門人物,遠坂凜就與一部安全教育篇中的「受害者阿偉」產生了即視感。那些年遠坂凜與「傑哥」不得不說的往事,既視感滿滿。
  • 迪士尼公主的證件照,艾莎有種女強人既視感
    在我們的印象中,迪士尼公主們的穿著大部分都是以裙裝居多,裙裝的設計會更突出公主的優雅高貴,這期,我們就來看一下,如果公主們都換上學院風的服裝,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吧。
  • 科幻片既視感!央視嫦娥五號動畫
    科幻片既視感!
  • 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到兔女郎學姐:這是一部既視感十足的動畫!
    本期由於作者追番時間比較晚,所以就當做是遲來的一期吐槽吧首先我們來看女主角:這黑長直的無口既視感......以及一種隱隱真面目的氣場雪之下?三日月?慶幸這番有裸足決定追看這番了(裸足派表示不服來戰!)OP有實妹有小莫???
  • 「最美」春風250SR摩託車,配三色版畫,給人一種杜卡迪的既視感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這,在這裡每天都會有不同的內容,最新鮮、最熱門的汽車事件都會在此呈現,而本期的熱門內容便是:「最美」春風250SR摩託車,配三色版畫,給人一種杜卡迪的既視感前言:很多人都知道春風旗下摩託車中,顏值最帥的便是春風250SR,
  • 林克萊特新片落戶網飛 動畫講述阿波羅登月故事
    實際上,這並不是林克萊特第一次拍攝動畫片。此前,他曾經拍攝了頗具實驗感的《半夢半醒的人生》以及《盲區行者》。影片的故事將會聚焦在美國1969年的登月計劃上,影片將有兩條主線,其一是激動人心的登月過程,其二則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展開,講述孩子眼中的登月計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目前,該片已經殺青,具體的上映時間暫未確定。
  • 穿「白雪靴」秀二次元既視感,看完羨慕了
    「好看的人穿什麼都好看」這句話我非常認同,首先擁有好的皮囊是自信的第一步,那麼自然離不開每天的護膚保養,像鞠婧禕這樣的雪白的肌膚與細膩光滑自然也少不了各種保養,生活中的女生也需要好好呵護皮膚哦。髮型還是烏黑亮麗的黑色捲髮戴上珍珠頭飾更顯精緻的模樣,非常動人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