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心靈法醫》上線後頗受關注,它不僅是聶遠翻紅後首部現代劇,還是2019新劇中相對稀缺的懸疑題材。更重要的是,這部作品改編自專業法醫朱明川的小說,有專業人士的原著打底,已成國產推理劇的品質保障。
聶遠之外其他選角也多以演技為主,除了女主角宋軼長相與大眾心中固有的刑警隊長形象不符外,演員卡司基本沒其他槽點。這奠定了本劇的「養眼」基礎,不過《心靈法醫》最為值得推崇的,其實是他的節奏。
這部劇,是難得節奏回歸刑偵老劇的作品,取材非常接地氣。
在長劇集盛行的環境下,推理懸疑劇也深受影響,許多案件都因冗長的體量而失去原本的緊湊感。2019第二季度白宇的作品《紳探》上線時,四集一個案件的時長,在很多觀眾眼中已經是業界良心,但與經典老劇相比節奏還是慢不少。
這一點,《心靈法醫》相對來說比較有回歸老劇風格的兆頭,第一集便三個案件同時進行。開局點到貫穿全劇的乾屍案,男主角出場幾分鐘便破獲的盜墓案都給相關人物做了不錯開場,又在同集中解決了第一個正式案件,更加緊湊。
故事前半程的劇集中,大多做到了一集一案或一集兩案並行的節奏,案小卻不拖沓非常有誠意。這樣的節奏,上一部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同題材作品,還是至今沒有被超越的經典老劇《重案六組》。
而某種意義上來說,《心靈法醫》整個基調也有《重案六組》影子,最直觀的便是生活化的案件選材。
因生子問題而引發的夫妻爭執致死、因生活壓力而導致的過勞死、偏心的母親與對母愛極度渴求的兒子等等,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共鳴。本劇大多數案件的起因與發展,都可以算是接地氣的。
可能對於習慣性看燒腦、反轉風格的觀眾來說案件簡單,但兇手作案動機有共鳴,破案反轉不多,才是與現實最接近的狀態。《重案六組》面世時,給觀眾以觸動的地方,也不是案件多燒腦,而是對人性、現實的側寫夠真實。
《心靈法醫》能夠堅持緊湊節奏與生活化的案件取材,這一點非常值得點讚,也值得同題材參考。但該劇節奏與取材多值得點讚,作品的一些瑕疵便多讓人惋惜,它身上有《重案六組》的些許影子,卻因一個問題拖了後腿。
便是它接地氣卻又無法放棄「高上大」的製作基調。
推理題材作品,往往以溫和中暗現人性或全程燒腦反轉拔高體驗為主,前者更生活後者更藝術。內地推理作品曾經以前者為主,日系、歐美系推理則以後者為主,不能簡單的評判哪種方式更好,不同的藝術呈現方式有不同的魅力點。
但,不得不承認,相對來說後者受眾更多。
畢竟,燒腦、反轉帶來的刺激感,很符合現代觀眾喜好,整個畫面與故事也看起來更「高上大」,是時下流行的的製作風格。《心靈法醫》案件取材與故事節奏,讓它的基調原本應更接近《重案六組》的生活化,亦可以有自己的風採。
但《心靈法醫》故事基調中的接地氣卻沒有被完美呈現出來,因為整個作品製作風格明顯無法放棄當下懸疑題材推崇的「刺激、燒腦」。這一點,在人物塑造、後期製作體現更為直觀。
喜歡《重案六組》的觀眾對六組每個人物都會記憶深刻,因為他們身上便蘊含著「生活百態」,無論戲份強弱都留下鮮明的印記。溫和睿智的大曾,雷厲風行的季潔,在青年與中年之間過度的江漢,年輕有朝氣的白羚,都是我們的童年記憶。
編劇可以不給予大量筆墨去描繪每個角色的特性,卻需要給他們定下獨立的人物魅力,讓角色接上地氣。但案件偏生活化的《心靈法醫》,在人設方面選擇的是偏向偶像劇式的設定。
作為法醫卻拿著刑偵警員劇本的男主角明川,這個角色強大如「神」。
他可以通過屍體發現被掩蓋的真相,更具有微表情觀察能力,偶爾還能分擔談判、審訊專家的職能。這樣的設定,在時下流行的燒腦推理作品中其實並不少見,《白夜追兇》、《法醫秦明》等作品,都是以突顯主角能力為藍本。
然而,《心靈法醫》偶像化的主角背後,還有一堆偶像劇式的配角。蘆芳生飾演的副隊長丁春秋在男主角在場時猶如背景,一個刑警卻只承接了男主好友的擔當,配角專業能力是否在線,全靠男主角是否「掉線」。
宋軼飾演的女主羅筆芯,也成功將她在《偽裝者》中積累的濾鏡撕破,大男主劇中女主所有的缺點幾乎都在她身上匯聚。多疑、衝動、智商時有時無,堆積太多「臉譜」的結果,便是無法讓觀眾認可她刑警隊長(還是異常優秀那種)的身份。
這樣的設定,實在太浪費演員的演技了。
同時,《心靈法醫》在攝影、配樂方面,採用了不少看起來高上大「流行元素」,比如搖晃鏡頭與魔鬼配樂。
搖晃鏡頭即手持攝影,常用於文藝片、紀錄片拍攝,對人物心境的烘託以及畫面真實感呈現非常有利。一些犯罪題材為了呈現人物內心或打鬥場面真實性,經常會使用這種手法,但搖晃鏡頭過度使用或與劇情不搭配也會適得其反。
婁燁電影《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在影院上映時,便因大量使用這種拍攝手法,讓不少觀眾看吐(真實眩暈)。這種的攝影風格大量用於《心靈法醫》則引發了一些眩暈。
畢竟,《心靈法醫》手持拍攝鏡頭運用的過於頻繁,且與劇情難融合。犯罪心境變化或者懸疑強烈的戲份出現時,尚能感受到鏡頭語言魅力,但主角們日常工作中仍舊使用這種鏡頭風格,既顯得格格不入又讓觀眾眼暈,體驗相當不佳。
同樣被過度使用的,還有喧賓奪主的配樂,該劇首批觀眾相信都會對突然出現的配樂記憶猶新。配樂能成為一部作品的靈魂,無論懸疑、偶像或正劇,為劇本量身定做的音樂,都是必要的。
但這並不代表有配樂、配樂夠有記憶點、夠響亮便是藝術,一個不分場合或者說沒有把握住合適場合突然出場的配樂,只會產生突兀感。最終,觀眾記住了配樂,卻沒有感受到它與劇本的搭配藝術、也沒有感受到它存在的意義。
在《心靈法醫》中無論是手持攝影風格還是配樂,單獨拎出來都是「時尚單品」,原本應該是加分項,但過度與不恰當的使用反拖後腿。結合案件風格,頗有把中式松柏盆景打扮成聖誕樹的錯覺,再華麗的飾品任意堆砌都是累贅。
如果《心靈法醫》能夠放棄對「時尚單品」的追求,專注將《心靈法醫》打造成一部生活氣更濃的推理劇。或許,它會成為《重案六組》之後,又一部國產推理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