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書記朋友圈裡刷出賣杏「捷徑」 城陽蜜杏觸「電」全國「圈粉」

2020-12-22 半島網官網

文/圖 半島記者 王好 張偉

「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收入也有指望了。」今年天公不作美導致減產,加之疫情影響了採摘客流,城陽區夏莊街道下山色峪社區果農孫妮娜原本對蜜杏銷售已經不抱希望。而如今,她家近100棵杏樹上的果子不僅被「包圓」,而且價格比去年還要好一些。幫助她和當地果農實現減產不減收的,正是社區書記孫青請進來的農產品電商,讓蜜杏走出大山,從「枝頭」直達消費者的「舌頭」,不僅保證了水果的品質,更因為砍掉了諸多中間環節,果農們的收入反而比往年還要高。

山村果農>>>

沒想到受傷最重的是杏

時間回撥到5月17日深夜,強對流天氣突襲島城,部分地區遭遇冰雹。「當時大的雹子足有鴿子蛋大小,第二天又開始颳大風。」孫妮娜對當時的情景還記憶猶新,「天剛亮我就跟家裡人趕緊上果園查看。」孫妮娜家裡種了100多棵櫻桃樹和將近100棵杏樹,「當時正值櫻桃成熟期,原本以為櫻桃損失會很大,沒想到受傷最重的反而是杏。」

「當時小杏剛出核,受損特別嚴重,不少直接被打掉了,剩下來的很多被打出了坑窩和麻點。」孫妮娜說,雖然並不影響口感,但因為品相不佳,只能賤價出售。「正常年景我家可以收穫大約四萬斤蜜杏,去年收入能有三四萬元。今年產量估計還不到兩萬斤,批發商的收購價也低。」孫妮娜表示,雖然大幅減產,但蜜杏卻並沒有因此變得「金貴」。

除了極端天氣影響,今年由於疫情原因,前來摘杏的遊客量也並不理想。「往年這個時候,我們在遊客比較集中的停車場那邊擺攤零售,還能經常碰到有人問可不可以入園摘杏,今年是賣杏的比買杏的人還多。」孫妮娜說。

疫情影響疊加極端天氣導致產量減低、次果率升高,眼看著蜜杏進入收穫期,銷售成了果農們的「心病」。

社區書記>>>

朋友圈裡刷出賣杏「捷徑」

「櫻桃、蜜杏銷售收入是社區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49歲的城陽區夏莊街道下山色峪社區書記、主任孫青介紹,當地因盛產櫻桃被外界熟知,素有「齊魯第一櫻桃谷」的美譽,社區263戶人家,家家種果樹,整個社區果園面積180畝,其中有杏樹近3000棵,佔比約30%。相對櫻桃,這裡產的蜜杏雖然「低調」不少,但依然是社區居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5月、6月可以說是社區一年中最重要的時間。」孫青說,果農們一年的辛苦勞作,最終都要抓緊在這兩個月「黃金時段」來變現。「5月份的櫻桃銷售雖然還可以,但因為減產,果農整體收入比往年降了兩三成。」如何破解更加嚴峻的蜜杏銷售難題?孫青從朋友圈找到了「解題思路」。

「疫情讓很多人養成了網上購物習慣和品質消費理念,尤其對於吃的東西,綠色健康是第一位的。我每天刷朋友圈,經常看到有人曬單,其中很多都是網購的原產地綠色農產品。」孫青介紹,「我們的杏品質好,但是長期以來銷售渠道和市場一直局限於線下和青島本地。」他尋思著,如果能找到專業的農產品電商直接進入社區收杏,既可以減少中間商環節,讓利果農,幫助增收,同時還能幫蜜杏打開銷路和知名度,讓山裡的好東西真正走出去。

「第一次接觸線上銷售,我也沒有底。」為了找到專業的農產品電商,孫青開啟了「社交模式」。

「5月份孫書記主動找到我,說想做電商銷售,請我來實地考察。」青島覓秋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振寧做農產品電商已經6年多了,其中本地杏的線上銷售已經連續做了4年。他告訴記者,這次孫青書記主動找上門,讓他既驚喜又意外,「以前都是我們自己去聯繫農產品,很少有村子主動找我們。」受邀後,王振寧當即帶著選品團隊來到社區。

「在保證食用品質的前提下,我們把品相好的蜜杏和品相稍差的分開定價、銷售,在商品描述頁面清楚標明,同時通過參與線上助農活動等形式拓寬銷售面,讓消費者各取所需,最大限度減少果農損耗。」王振寧和團隊制定了分級銷售的解決方案。

方案敲定後,「孫書記立馬聯繫,把一間1200平米的倉庫騰出來,免費給我們作為打包場所,工作人員的住宿也可以全給解決。」王振寧說,做農產品電商這些年,還是第一次碰到這麼好的「待遇」。

農產品電商>>>

不愁賣不掉只怕不夠賣

6月18日,記者在蜜杏打包發貨現場看到,十餘位工作人員正在現場有條不紊的忙碌著。果農們送來的蜜杏初揀稱重後被倒入白色塑料框內,然後由電商工作人員進行二次分揀、稱重、裝盒。隨後,一盒盒當天現摘的蜜杏被交給等候的快遞員打包、發貨。

「所有蜜杏都是當天摘當天發,保證最新鮮的產地直供。」王振寧邊翻著手裡一厚摞快遞發貨單邊說,蜜杏銷售大大超過預期,「我們6月10日啟動線上預售,15日發貨首日訂單就超過2000單,目前已經預訂約9000單,銷量超過22噸,預計今年蜜杏總銷量超過80噸。」

電商進村還讓蜜杏成功實現了全國「圈粉」。「收貨地有內蒙古、新疆、青海、海南、東北地區等,現在山色峪蜜杏的消費者基本上已遍布全國各地。」王振寧介紹,有贊等電商平臺以及社群團購是目前主要的銷售渠道,而這些渠道極強的互動性又對農產品形成了強大的口碑傳播力助推力,「截至目前,我們的蜜杏好評達到100%,很多人都已經二次下單。訂單比我們去年本地杏的訂單量增長了30%。」

今年首次「觸電」銷售蜜杏,看著「潮水」般的訂單和好評,孫青表示心理踏實了不少,更重要的是,電商進村收杏分級定價,只要符合標準就能賣出更好的價錢,增加收入。社區居民介紹,以前商販來收杏,平均一斤四五元,差點的3元,甚至更低,而現在符合電商標準的果子每斤最低5元,最高可以賣到7元。「接下來還有將近20天採摘期,不出意外今年社區蜜杏這塊的收入應該能穩定住。」孫青說道。

王振寧向記者感慨:「現在是訂單量超過產量,愁的不是賣不掉,而是產量太少不夠賣。」

■觀察

農產品電商進村

仍有「堵點」待解

日前,財政部聯合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發布關於做好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促進形成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暢通、線上線下融合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和現代農村市場體系,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經驗可複製推廣的示範縣。

事實上,通過全面推進「網際網路+經營」和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青島近年在推動農產品上線融合、觸網營銷等方面成果豐碩。2019年,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依託區、鎮、村三級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萬多家農村電商實現了本地農產品賣得掉、賣得快、賣得好、賣得遠。截至今年5月,農產品線上交易額達23億元,約佔全市農產品交易總額的41.8%,比去年同期增長約33.1%。

與此同時,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等線上營銷方式「多點開花」,也在農產品上行過程中形成助推合力。

但農產品電商訂單激增、爆款頻現的同時,物流倉儲等「最先一公裡」匹配度不夠的矛盾也日漸突出。王振寧告訴記者,現在大多數電商企業都是小微企業,資金實力有限,而農產品電商進村最棘手的就是場地問題,「以我們目前正在收購的蜜杏為例,如果不是社區給我們解決了打包場所和人員住宿,我們到當地就得現找地方,不說費用問題,關鍵不一定找得到合適的。」他坦言,從事農產品電商6年來,每次下沉進村收購農產品都像「打遊擊」,很難找到功能完備的配貨用房,而這也是很多像他一樣的電商進村面臨的一大難題。

此外,對於生鮮農產品來說,全程冷鏈投入大,一般企業很難承受,加上缺乏為中小電商和農戶提供標準化冷鏈物流的公共服務平臺,造成生鮮農產品快遞成本較高、線上銷售困難。受土地性質和用地指標等限制,農村普遍缺少基礎冷藏保鮮中心,配送成本高也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另一瓶頸。

「生鮮農產品存儲條件要求高,因此物流成本比較高,一些偏遠地區為了縮短運輸時間,保證果品品質,我們都是選擇空運,每公斤快遞費用就要20元。」王振寧認為,基礎設施、物流成本等事關農村電商與農產品的深度融合,這些「堵點」都縮減了農戶銷售收益。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千裡「杏」福路:延安梁家河結出了青島城陽少山杏
    而遠在1000多公裡外的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的大山裡,當地的山野杏通過嫁接少山紅杏,如今也結出累累碩果。梁家河村和少山社區因小小的紅杏結緣,走出了一條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城陽之路。紅杏掛滿枝頭「今年的杏特別好。尤其是少山過來的杏,質量好、口感好,跟本地紅杏不一樣,遊客紛紛購買,我們都不用自己去出售。」
  • 防疫一線的「巾幗之花」——記東湖區杏苑社區書記周莉芳
    南昌市東湖區杏苑社區位於南昌市市中心位置,其中,作為江西全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定點醫院的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坐落在杏苑社區範圍內。「南大一附院是抗擊新冠肺炎的最前線,進出人員多,你們社區是除醫院外疫情防控工作壓力最大的地方,務必要高度重視,嚴密防控,紮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社區疫情防控專題會上,東湖區領導對杏苑社區特別加以強調,「防控同時,還要協助做好一附院的後勤保障工作,對醫護人員的家屬院區要加強管理,對醫護人員家屬要多關心。」
  • 楊月杏:鐵通社區防疫「先行者」的抗「疫」二三事
    —— 鐵通社區黨支部書記楊月杏自社區防疫集結號一吹響,楊月杏就加入到防疫一線戰鬥中,專注防疫宣傳、崗點值守、疫情摸排、召集「三人小組」上門跟蹤隨訪重點人員等,始終衝鋒一線,帶領黨員群眾志願者一起織密織牢基層社區防控網
  • 一顆初心「杏」發力 消費幫扶促增收
    近日,在上蔡縣重陽街道謝莊社區脫貧戶王二申碩果纍纍的杏園裡,充滿了歡歌笑語,一顆顆甘甜的香杏,被一雙雙溫暖的手搶購一空。王二申家中三口人,妻子要照顧腦癱的兒子,家庭的生活開消只有靠幾畝薄地收入和平時王二申打零工維持生計,生活十分拮据,2015年王二申家庭被精準評定為貧困戶。
  • 諸城枳溝鎮北杏社區迎來新面貌 泥土地裡有「致富經」
    圖①:如今的諸城市枳溝鎮北杏社區鳥瞰圖。(□記者張鵬報導)圖②:北杏老村舊貌。(□記者張鵬報導)濰河上遊恬靜宜人,野鴨肆遊,白鷺低飛。封波不放心,駕車親自過去看了一圈,也心動了。當下訂購了1000多棵。唐立秀和封波此前給企業打工。唐立秀在工廠車間,一年兩三萬元的工資。封波給企業開大車,天南海北到處跑。
  • 杏樹苗新品種巨蜜王杏分享
    6月初巨蜜王杏實拍巨蜜王杏可以說是杏樹苗中的巨無霸,主要表現在果個大,口感甜,顏值高,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也沒有親眼見過這個品種,前幾天也是拍攝了幾張8成熟的巨蜜王杏的照片,今晚特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巨蜜王杏介紹:它的成熟期在山東地區 6月上旬,樹勢強了平均單果重140克,最大果260克,當然了,初結果的幼樹果實表現的並沒有那麼大,也就在80克左右,但是後期隨著樹勢的增強其果實的外觀以及內在品質會越來越好,這個道理有一部分懂得。
  • 新疆庫車小白杏的「杏」福蛻變
    他說:「誰也沒想到這些祖祖輩輩種了多少年的小白杏,現在真成了我們的搖錢樹。」  在如蘇力·毛拉吾提的記憶裡,多少年來,恰其庫木村家家戶戶都栽種小白杏。田間地頭,房前屋後,每家的小白杏樹都有很多。每當春天來臨,村裡開滿了杏花,十分好看。但這些好看的杏花和結出的小白杏,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結出的小白杏,只有自己吃。
  • 發生屋後杏林裡的一段「杏緣」
    爺爺喜上眉梢,他那旱菸袋煙窩裡冒紅,和金閃閃、紅燦燦的杏花相互輝映。那時節,我在大屯中學讀書,周日偶然到杏林觀賞杏花,爺爺讓我哥哥葦根看守杏林。麥子黃梢,麥黃杏上市。當時,微山人家,家家種杏,戶戶種杏。杏的種類繁多。
  • 昌平「深山老林」第一書記「圈粉」記
    每當受到村民的表揚和感謝後,他都會這樣說,他就是現任西峪村第一書記——王春恆。西峪村位於昌平區崔村鎮北部,村域面積9600畝,現有村民51戶,人口195人,大多數村民主要依靠土地租賃和經營林果業為主要生活來源,經濟基礎非常薄弱。2019年9月,王春恆受組織委派,到西峪村任第一書記。
  • 芒山的杏熟了,周末快去爬山摘杏吧!
    「杏」好遇見你,芒碭山採摘季開始啦!一年一度吃山杏的最佳季節已經來臨;河南永城芒碭山景區附近的杏林裡,山杏已經黃橙橙的,一個比一個誘人,何不自己動手把喜歡的山杏都帶回家?春來無伴閒遊少,行樂三分減二分,何況今朝杏園裡,閒人逢盡不逢君。芒碭山旅遊區的導遊小姐姐們化身小仙女也前來採摘山杏啦。踏遊無伴,君願來否?
  • 攜手電商創新銷售模式 南航助力皮山「明星杏」銷往全國
    南航新疆分公司駐皮西那鄉和巴什蘭幹鄉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們積極行動,攜手當地電商打造「明星杏」品牌。經過半個月的銷售,南航新疆分公司員工認購4.6噸,電商面向全國外銷達到125噸,為兩鄉農民直接增收100多萬元。在此之前,鮮杏在當地實際上一直是結出好果子卻賣不上好價錢的農產品,農民們甚至已經喪失了種植信心。
  • 杏濱街道康城社區:建設「智慧小區」 打通服務居民「最後一百米」
    (林志傑 攝)作為典型的「新廈門人」社區——杏濱街道康城社區現有居民3.3萬人,其中90%以上的居民來自全國各地。針對外來人員聚居、社區年輕化等特點,近年來,在杏濱街道的指導下,康城社區堅持「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結合「家住廈門」平臺試點,開展「智慧社區」創建,全力提升精準服務居民水平,積極探索社區治理新機制新模式。
  • 新疆託克遜縣:「杏花仙子」為「中國早熟杏之鄉」代言
    李靖海 攝   中新網烏魯木齊5月22日電(李靖海 胡國凱) 5月中旬,「中國早熟杏之鄉」新疆託克遜縣的杏子已經進入成熟期。22日,5名託克遜縣的「杏花仙子」穿上華麗盛裝,走進杏園,為當地杏子代言,助力杏子銷售。託克遜每年3月中旬杏花盛開,5月初杏子便逐漸成熟。
  • 杉原杏璃寫真作品名稱大全集 杉原杏璃是否拍過AV介紹
    杉原杏璃寫真作品全集:(不要問我哪裡可以下載,只能幫你到這了)  《QUEEN》(2006年3月22日,發行:Air Control)  《Anri My Love》(2006年7月28日,發行:Air House
  • 栽下珍珠油杏樹苗 濟南54位駐村第一書記期待村民脫貧致富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2日訊 今天是第四十二個植樹節,一大早,在濟南南部山區寶峪村的荒山上,柳埠街道54個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和當地的工作人員一起種下了500多棵珍珠油杏,幫助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種下一棵樹,傳遞一份希望。
  • 小杏子 大幸福:英吉沙杏背後的故事
    七月杏飄香,杏農採摘忙。這幾天,英吉沙縣8萬畝英吉沙杏迎來採摘季,這意味著,有著「中國第一杏」之稱的英吉沙杏正式上市了。  6月25日下午16時,「品新疆雲溯源·幸福英吉沙 杏好有你」系列直播活動第三站開啟。為網友們揭秘一顆英吉沙杏子,到底有多少種可能?  淘寶主播司司首先來到了英霍依拉村。
  • 集美杏東小學:雙腳走遍校園角落 雙眼關注師生成長
    ■在張超懷的帶領下,杏東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持續上升。  幾乎每天早上,杏東小學校長張超懷都會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看到大家的書包重了,他交代老師要給孩子們減負。他是一位果敢的校長,敢於用人,給年輕教師提供成長的舞臺;他是一位細心的校長,關注校園裡的每個角落,提醒老師關注學生的點點滴滴。老師和家長們因此稱他有一雙走遍校園的腳,一雙看遍校園的眼睛。最近,張超懷獲評2020年福建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記者 陳滿意  擺桌椅拉起繩子量 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會關注  「張校長做事情追求完美。
  • 親,咱家的杏黃了,回家摘(吃)杏吧!
    麥子碾罷,擇個好日頭,攤在場裡晾曬。這時,杏黃了,滿村飄香,一陣風過,啪啪啪地滾了一地。樹高十多米,向周邊擴張、延伸,過了他家牆頭,進了鄰居院落,誰也懶得伸手去摘。響動落盡,濺起一抹杏汁,杏核就從果肉裡滾落,孩子跑過來,手裡掂一塊磚。
  • 我國三大原產水果之一的杏,為什麼逐漸沒落了?
    但是,如果你從網上搜一下「杏」,出來的問題多數則是「杏為什麼不能多吃?」唯一的一個有點熱搜的杏的地域品牌就是「新疆杏」了。說實話,杏的熱度如今都比不上杏仁的熱度高。杏原產我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為什麼淪落到今天這樣的市場情況呢?
  • 條幅高掛,掌聲如潮 ——杏苑社區歡迎援鄂醫護人員凱旋
    條幅高掛,掌聲如潮 ——杏苑社區歡迎援鄂醫護人員凱旋 2020-04-15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