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休假制度從秦漢開始已經有相關記載,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休假制度內容不斷豐富,休假時間不斷加長。宋代之前的休假的主要受益者主要是皇室和官僚,而對平民階層的影響則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
宋代創新:假日類型多了
宋代在前代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新,如唐朝創立的聖誕節在宋代固定化,被稱為「聖節」。加之休假原因多樣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習俗等等,休假種類眾多,有固定休假、節日假(傳統節日、政治宗教性節日)、聖節、朝假、國忌假私忌假、病事假六大種類,致使有宋一朝在休假制度的設立上達到空前完備的程度。
宋代休假制度對社會產生廣泛影響,由傳統節日假為主體構成的宋代休假制度涉及社會各個階層,對平民階層的影響也空前擴大,從而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風民俗各個方面。
政治假:促進領導同事關係
在政治上,傳統節日起到了宣示皇權的作用,皇室成員掃墓,準備時間長。皇室還設立一些政治、宗教性節日如天慶節、天禎節和天貺節等節名。假日活動助於緩和官僚與皇室的矛盾,皇帝往往會要求親近官員參與到宮廷宴飲中來,賞賜很多東西給大臣,通過這些休假來團結宗室凝聚力,鞏固統治基礎。而官僚如果可以侍宴這就無疑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機會,而且通過上帖子、對御詩等方式讚美皇帝,這樣通過大臣對皇室的歌功頌德、皇室對大臣的賞賜,共同促進了君臣的和睦。
公假的設置為官員溝通人脈提供了便利,自古以來官員要在官場上獲得提升除了要有良好的政績和資歷之外,還要有一定的官場人脈。節日休假是最佳時間,而且還不易被人懷疑是結黨營私,因而在這一時期經營官員之間的人際關係往往被宋朝官員們廣泛效仿。
平民由於社會地位的低下經常受前兩大階層的壓迫,官方節日休假期間官方會舉辦一節日活動來營造節日氣氛以緩和矛盾。如在年節,無論官民早上起來後逢人都要相互祝福,平民階層在傳統假日期間所受精神壓迫得到減輕有助於平民與官方矛盾的緩解。
節氣假:源於農耕,刺激經濟
宋代傳統節日中有許多與時節有很大關係,如立春、春社、秋社、春分、立夏等等。這些節日的休假都體現了各階層對農事的關注。節時休假,不僅皇室階層重視,官僚階層也十分重視,上至京城,下至鄉裡坊甲都在為農事做節日上的準備,這麼興師動眾,全國上下都為此做準備,對官僚階層在潛意識裡種下要以農事為重的印象。時節立假的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農民較為科學地調整農耕時間。
宋代商業經濟較前代有了巨大發展,與當時的休假時間之長有很大關係。大多數節日對於商人而言極為有利可圖,節日假的設置就是市場行情的風向標,他們會準備各種特色商品用於銷售。其購買者上至皇室階層下至平民階層,他們在過節的時候對利益的看重遠遠大於節日的喜慶的意義,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大致的推斷出宋代商品經濟的發達程度了。
文化習俗假:提升家庭幸福指數
宋代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為此政府經常通過節日的方式將孝悌觀念宣揚光大。為紀念太祖設置開基節,有大忌、小忌、單忌、雙忌之分。設置了喪假,其對文武官員的規定有不同,最長為二十七個月。喪假是被強制要求而且必須要遵循的假期,在清明節休假中,全國上下會進行掃墓活動來追憶祖先。
社會習俗上,宋朝休假以傳統節假日為主,這些節假日的設置對民間民風民俗的養成非常重要。人們會在假期時舉行活動來寄託自己的情感:民間會舉行祭祀上天的活動,每家每戶都點香祈求長壽,在七夕節人們會進行乞巧活動(女性向織女星求賜靈巧的手藝)。與此同時,官員在休假期間與家人共同過節。在家裡會放下身段與妻女共同製作節物,這些活動都有助於官員在百忙之中培養父子、夫妻之間的關係,從而增進官員家庭的和諧。
得益於宋朝種類繁多的休假制度,普通人一年能享受的假期可達到七十餘天。怎麼樣,有些996的朋友是不是非常羨慕了?怪不得有好多人願意穿越到宋朝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