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中蛟,註定會被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個貪生怕死的叛徒,為了保住小命,投靠了韓軍,並且無恥地將志願軍原定的進攻計劃,透露給了韓軍。白馬山戰役,造成我軍近7000人的傷亡,最後被迫撤出戰鬥。
作為韓戰中對中國軍隊唯一的獲勝戰例,韓國軍方戰後一直大力宣傳白馬山戰役,將參與作戰的第9師稱為「白馬師」,成為韓軍的榮譽部隊,該師的徽章也從此改為白馬圖案,該師參謀長樸正熙後來還成為了大韓民國總統。
如果仔細回顧這場戰爭的經過,以及最後中韓雙方的戰損比,韓國人還有勇氣稱之為「白馬山大捷」麼?
「萬歲軍」周密部署
38軍「萬歲軍」是白馬山戰役的作戰部隊,在進攻之前,志願軍42軍就曾在白馬山吃了虧。
1951年,聯合國軍發動秋季攻勢,從42軍手中奪回白馬山陣地,構築了堅固的工事、坑道和鋼筋混凝土地堡群,埋設地雷、設置障礙,拉起了一道道鐵絲網,並配備了美軍飛機、坦克和強大的炮火支援。
42軍奉命奪回丟失陣地,結果在反擊中吃了大虧,付出傷亡423人的代價,僅殲敵30餘人,韓軍自詡白馬山是「鋼鐵陣地」。
志願軍總部將王牌38軍,素以打硬仗、惡仗著稱的「萬歲軍」調了上來換防42軍,攻佔394.8、281.2兩高地,殲滅據守之敵,為42軍出口惡氣。
為了順利達成戰役目的,38軍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儲備了大量進攻物資,加強了炮兵和坦克力量,參戰的各種口徑火炮達182門,坦克17輛,還有59門高炮和122挺高射機槍擔任對空作戰。
如此強大的多兵種協同作戰,按理拿下兩個高地不成問題,然而就在戰役發起的前夕,叛徒出現了。
叛徒的告密,暴露我軍作戰意圖
谷中蛟,他原本是王牌38軍114師340團,7連的一個文化教員,谷中蛟所在的連被安排為突擊連,戰爭一打響,第1批就是他們衝殺在前。這個膽小怕事的傢伙,為了保住小命,無恥地將我軍進攻計劃透露給了韓軍,徹徹底底做了人民的叛徒。
韓軍擔負白馬山防禦任務的第9師師長金鐘五,根據谷中蛟透露的情報迅速調整部署,調集大批炮兵,增強火力,同時要來了美軍的坦克部隊增強防禦力量。
韓軍第9師徹夜挖了150個堅固的掩體工事,設置障礙等應急設施,以山頭為單位,配屬一個連的兵力,編成環形防禦,將交通溝挖至一人多深,以減少傷亡。將電話線全部埋入地下,保證戰鬥中通訊線路暢通。
最致命的是,韓軍第9師在前沿陣地增加了7層鐵絲網,設置了大量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照明雷和凝固汽油彈雷。美國空軍第五航空隊出動大批戰鬥轟炸機,向谷中蛟提供的志願軍炮兵陣地位置實施集中轟炸。
原本出其不意的奇襲變成了殘酷無情的攻堅戰,志願軍戰士冒著敵軍密集的炮火和槍林彈雨,前赴後繼,傷亡慘重。加之戰前對戰鬥發展過於樂觀,未預留足夠的後備力量,兵力運用已呈捉襟見肘,最終被迫撤出了戰鬥。
在連續9天201個小時的爭奪中,志願軍自身傷亡6700餘人,而韓軍在了解我軍作戰部署,兵力、火力、地形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傷亡高達9400餘人,損失比志願軍還要高,這場戰役韓國人怎麼好意思稱之為「白馬山大捷」呢?
小結
最令人痛恨的是,叛徒谷中蛟在戰後得到了韓軍的優待,並且在戰爭結束後,被轉移到了臺灣,一直到1973年才病逝。
這個欠下志願軍累累血債的叛徒,最終未能得到應有的軍事審判,成為了我軍史上的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