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勒迪風評調轉,鵜鶘青年軍領袖易主為哪般?
對於像霍勒迪這樣已混跡聯盟11載的老將而言,明確自己身處何種環境之下往往比繼續於賽場之上突破瓶頸要來得關鍵得多,特別是在像鵜鶘這樣一支天賦感四溢而出的年輕球隊,掌舵者角色定位壓力遠遠超過他以往扮演的那些身先士卒的角色。
紐奧良在經歷了從天堂墜落地獄再重迎幸運女神眷顧的一個賽季後,見證濃眉成長的球迷們終於可以坦然接受失去他的現實,畢竟左手紫金軍天賦三少空降加盟,右手天選之子狀元郎錫安摩拳擦掌,鵜鶘重建復興指日可待。
尚未開賽,剛剛走馬上任的球隊副總裁大衛·格裡芬便欽點霍勒迪為球隊領袖,咱先甭管這是場面話抑或是權宜之計,確立球隊核心地位以維穩對於百廢待興的青年軍而言才是重中之重,其用心良苦不言而喻。
然而賽季半程未過便有著交易霍勒迪的消息不脛而走,所謂的「扶正論」也是層出不窮。加上英格拉姆兌現天賦打出全明星表現,鮑爾低開高走重拾投籃包後搖身一變竟成為可靠空間點,錫安傷愈回歸後以出色個人表現迅速對外界質疑作出回應也是不負眾望,一時間風評竟有調轉勢頭。
這向來被打上攻防一體,低調務實且具有極高性價比標籤的霍勒迪緣何被推向風口浪尖?
作為雙能衛而言霍勒迪攻防兼備不假,論攻他可以奉上20+並填滿數據欄;論防,其個人足以單兵完成對明星後場限制任務甚至向上搖擺,有防守兜底萬事無虞,即便如此仍留存極大局限性。
在18年鵜鶘首輪下克上橫掃開拓者從而揚名立萬的那輪系列賽中,由隆多梳理進攻將霍勒迪從1號位解放出來後球隊勢如破竹,後者進攻強於組織的主持球型側翼屬性盡顯。
除去精英單打手和攻框狂魔標籤之外,他對於以擋拆策動進攻的需求極高(生涯曾有多賽季擋拆持球進攻佔比在50%之間徘徊的經歷)因而徹底轉型偏無球也可謂難上加難。
如果在一支有意並軌培養新秀內線狀元+漲球期全明星鋒線的球隊而言,後場指揮官的球權分配,進攻梳理便顯得尤為關鍵。但該情況似乎並不適用於霍勒迪,個人意願薪資佔額暫且不談,從某種程度而言其球場掌控能力和打法風格已無法密切滿足於球隊未來發展方向(至少在當下節點無法實現完美共融),頗為外人推崇的全能兼容性也將被大打折扣。
攻防兼備雙能衛,功勳老將霍勒迪|當真難以撐起鵜鶘青年軍的未來?
上賽季紐奧良風雲突變,「濃眉去哪兒」風波不止已是宣告鵜鶘無緣季後賽的死刑,霍勒迪臨危受命力扛攻防兩端放手一搏,在交出21.2分5.0籃板7.7助攻的生涯最佳數據單也算是盡人事,聽天命,討得高籤位自然皆大歡喜。如今鵜鶘重整旗鼓待到全員回歸劍指季後賽,那麼大換血後霍勒迪是如何進行自我調整的?
而我們考慮到球權分流,個人角色定位以及球隊目標變更,霍勒迪無法延續上賽季持續輸出本在情理之中,招徠到更出色隊友重塑體系後賽季前半段狀態起伏在所難免,但一波連敗勢頭不止(鵜鶘當時遭遇13連敗)加之磨合未達預期,交易流言也絕非空穴來風。英格拉姆的適時爆發給了鵜鶘管理層更多選擇的底氣與遐想空間,錫安復出後又屢屢逼近上古新秀紀錄更是在此之上重重加磅,霍勒迪是選擇另謀高就還是自我調整則成了鵜鶘上下都無以迴避的問題。
從出手分布來看,霍勒迪在保障了生涯最高攻框頻次(保有場均15.3次突破與米切爾和利拉德接近,傳球佔比為39.4%)同時將三分出手佔比也一併提升至34.6%,前者用於維持效率,後者則或許是遵循潮流抑或為球隊提供空間加成順意而為。
其魔球化(0-3英尺籃下+三分線出手)已經達到了相當可觀的68.4%但侵略性就檔次上而言稍有下滑,他在交出62.9%籃下終結準星的同時罰球率由上賽季的23.4%滑落至18.3%(為2015年之後新低)。遠射方面增權升效,霍勒迪能夠以35.7%的命中率(為近五個賽季之最)保有2.1記三分球的產量(也包括場均輸出1.2記的持球投三分),足以為極度渴求進攻空間營造的鵜鶘隊解燃眉之急,而這也算是其個人本賽季糟糕投射端足以為突破威脅形成反哺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至於10英尺外中距離及長兩分出手比重更是反常規壓縮至生涯最低的10.2%,但產效雙降已無傷大雅(16英尺外長兩分命中率暴跌至25%),其原本給人的「中距離高手」形象也並非在該區域打出聲望;但較為值得擔憂的是他在招牌式拋投甜點區3-10英尺近框端迷失(出手佔比為21.4%),場均3.6次出手僅能命中1.3球準星跌出4成。原本霍勒迪擋拆後更側重的自我終結便是以大量突破作基礎輔以一定量急停或是近框多樣終結,中距離無法保效相當於自斷一臂,好在整體出手分布相對理性,投籃效率下滑尚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在酌量增加定點突投比重之餘,霍勒迪依舊是鵜鶘陣中值得信賴的高效面框單挑手(PPP為1.10分超過聯盟88.8%的球員)但其擋拆持球無法為鵜鶘帶來更多裨益(球隊擋拆持球效率聯盟墊底,量少質低,單就策動擋拆而言,霍勒迪和鮑爾都不是優秀的雙向進攻發起點)。球爹坑兒無下限!鮑爾是如何在迷局中重歸「窮人版基德」之路的?
此前幾個賽季霍勒迪的策動擋拆效果都至少是居於聯盟中遊以上,搭檔擋拆神器吃餅狂魔自然如魚得水。但在濃眉離去後鵜鶘的掩護人配置實在不敢恭維(費沃斯復出後逐漸回暖)加之個人突投水準均有一滑落,惡性循環便不難解釋霍勒迪在本賽季呼叫掩護後每回合僅可以拿到0.78分,只優於聯盟37.0%的球員,加之借掩護後回球率低,論及陣地戰團隊帶動效果來說實在乏善可陳。
事實上每36分鐘送出7.1記助攻及3.0次失誤的霍勒迪在梳理進攻方面也難言出色,偶爾的黏球習慣和視野不足限制其更進一步,就雙能衛定位來講他始終是攻優先於傳且無法肩負起通過大量突分來串聯球隊。
另一方面雖說鶯歌鮑爾逐漸加點無球戲份,但前者持球找節奏,後者作一傳手推轉換依舊是個人最舒適解法,而像錫安這樣的落陣地戰背身面框結合的打法同樣極為考驗傳球者上球速度及時機選擇,這也就放大了當下節點年輕人打法定位不明,「豬鶯猴虎」四人無法達成完美兼容的遺憾之處。如何華麗轉身?從湖人次世代希望到鵜鶘全明星,英格拉姆蛻變之旅
除了防守履歷光鮮以外他的身體條件,充沛體力及經驗支撐使得當打之年的他持續貢獻出防陣級別表現,更是助霍勒迪穩居聯盟分衛前列最有力佐證。其同位置出眾的體型尺寸和強壯程度結合步伐控制與精準預判使得霍勒迪在對陣聯盟一線後場時不落下風。他的身體施壓對持球人糾纏常貫穿全場,在兼顧傳球路線掐斷時不乏侵略性,場均保有1.74次搶斷(聯盟第六)及0.8記封蓋盡顯其逼迫失誤能力。
數據顯示,對手在霍勒迪防守下命中率會被限制到40.5%,其降幅高達5.0%,在積極參與協防態度加持下(場均4.1次截斷僅次於範弗裡特居聯盟次席)其防守威懾覆蓋外圍封鎖及禁區補位包夾,是防守彈性出眾具備向上搖擺能力的頂級大閘,更是鵜鶘羸弱內線防守的第一道減速帶(鵜鶘本賽季防守效率為111.6居聯盟第20位),在重塑體系之前依舊是防守端最值得信賴的外圍倚仗。
退位讓賢還是另謀高就?鵜鶘王座面前,霍勒迪該何去何從?
平心而論,集攻堅,防守於一體,技術方面無明顯可針對點且正值巔峰年紀的霍勒迪做當下這支處於季後賽邊緣,隊內潛力新秀尚需時間磨練的鵜鶘的大當家綽綽有餘,沒有任何一支球隊會拒絕霍勒迪,就其即戰力而言似乎更適合去到競爭力更強的球隊作二當家副攻手。
在管理層考察胖虎歸來霍勒迪適當讓步的磨合效果後才會視情況做出決定(例如繼續嘗試增大無球戲份),儘管目前鵜鶘未來規劃並不明朗,但在此期間正視球隊進攻資源溢出,對於球權分配,新秀培養方向和核心陣容構建等問題的考量也理應提上日程。
英格拉姆作為持球主攻手的去留?錫安在未來陣地戰的著重加點方向以及鮑爾主轉換輔陣地銜接+無球定點3D定位是否可行?上述種種都會是紐奧良未來藍圖描繪的重要參考,同樣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左右霍勒迪的去留。
或許三年之後那支更為成熟的鵜鶘,才更適合如今這位夾在輿論中央而自顧無暇的老船長。
感謝關注,歡迎討論,阿哲願與你「球」得真經,一路侃球,直到世界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