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電動汽車市場,猛一看確實魚龍混雜的,但網際網路巨頭品牌、傳統車廠電動汽車,以及造車新勢力逐漸成三分天下的趨勢,像百度、谷歌、以及傳統汽車大廠的電動汽車系列或品牌這裡就不過多介紹了,相信題主問的更是側重於造車新企這一塊,我就從這方面展開講了~
我認為,看一個電動汽車品牌做的好不好,以下這三個方面是得考慮到。
一是看背景
這個很好理解了,背靠大樹好乘涼嘛。現在做的不錯的電動汽車品牌,來頭都不小。
拿大名鼎鼎的特斯拉來說,為什麼很多人對特斯拉有一種別樣的情懷,除了特斯拉推進了整個汽車行業的認知和發展,CEO埃隆·馬斯克以及他的SpaceX也在無形中為特斯拉背書,讓大眾感覺到這是一個極具未來感和科技感的電動汽車品牌,當大眾消費的不僅是汽車,而是一種品牌背後的情懷,特斯拉的高銷量也就不難理解了。
目前國內電動汽車的領頭羊蔚來,背景也是十分了得,由李斌、劉強東、李想、騰訊、高瓴資本、順為資本等深刻理解用戶的頂尖網際網路企業與企業家聯合發起創立,並獲得淡馬錫、百度資本、紅杉、厚樸、聯想集團、華平、TPG、GIC、IDG、愉悅資本等數十家知名機構投資,最近更是獲得合肥國資委的百億注資。
再說一家高合汽車,是華人運通的子公司,2017年才成立,比蔚來、小鵬這些第一批造車新勢力要晚2-3年,目前還未量產。今年疫情撕掉了無數半死不活的造車新勢力遮羞布,但在如此劣勢下高合汽車還是保持了不錯的運營和勢頭,這也得益於其母公司華人運通的背景,華人運通是由前上海通用汽車總經理、上汽集團副總裁、浦東新區副區長丁磊創建,外界對華人運通的背景知之甚少,但是被稱為「大咖收割機」的高管團隊卻讓很多人眼紅,除華人運通創始人兼副董事長墨斐、華人運通營運長陳威旭這三位通用系老將以外,其他都是來自於捷豹路虎、豐田、通用等企業,也有像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企業的頂尖技術領頭人物。
一個好的背景當然不能決定這家企業到底能走多遠,但是有好的背景背書,無論是對企業自身,還是對消費者來說,都加了一層安全感。
二是看銷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市場是檢驗產品好壞的唯一準則,產品賣的好,當然就說明產品本身有著不少可取之處。
根據乘聯會口徑數據,2019年,國內造車新勢力合計銷量7.2萬輛,市場份額8%,特斯拉國產+進口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5%;2020年前6個月,特斯拉如期實現高增長,在國內銷量達到近5萬輛,其中4.6萬輛均為國產版的model 3,市場份額快速提升到19%;但出乎意料的是,造車新勢力合計出貨量達到了3.4萬輛,市場份額提升到13%,其中蔚來1.4萬輛、威馬0.8萬輛、小鵬0.4萬輛,位列新勢力前三甲。
所以,從銷量上來看,特斯拉、蔚來,是受消費者青睞的國內外品牌,應該屬於你說的「做的不錯」的電動汽車。
三是看發展
在這一點上,只講一下國內造車新勢力吧。
就目前來看,短期內頭部電動汽車品牌在資金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煩惱的。蔚來今年4月份和合肥建設投資等戰略投資者籤署最終投資協議,戰略投資者和蔚來汽車分別向蔚來中國合計投資112.6億元;2019年11月,小鵬汽車剛完成C輪4億美元融資小鵬汽車,2020年7月,據稱又完成了C+輪近兩筆合計8億美元融資;2020年6月24日,理想汽車公告稱已完成5.5億美元D輪融資,7月31日美股上市後,又拿到了11億美元左右的IPO融資。
作為國內第一梯隊的電動汽車,資本市場對這些品牌還是給足了期待和鼓勵。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前幾年傳統大廠在電動汽車領域扭扭捏捏的沒有放開姿態,但近兩年也紛紛加速了布局,主流外資車企全新電動平臺量產將在2021-23年,市場給造車新企留下的窗口最多2年,要知道,這些大廠有著雄厚的資金實力,造成成本也較低,後發劣勢在它們身上是不存在的,傳統車企在品控、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在消費者方面也有著天然的優勢。
所以,造車新勢力能否在解決了資金的顧慮之後,能否在未來兩年打開局面,提高滲透率,對於日後的存活至關重要。
綜上,做的不錯的電動汽車品牌,在高端領域,有特斯拉和蔚來,至於高合汽車,據現在曝光的信息來看,是奔著特斯拉旗艦車型Model X去的,價格估計不會低於蔚來旗艦車型es8,車到底如何,還得等最終上路了再看;在中端市場,理想、小鵬還不錯。
不過這些不錯的電動汽車,到底能不能笑到最後,還是一個未知數。
免責聲明:本文轉自網絡,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亞訊車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包括圖片版權等問題)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
編輯:亞訊編輯部
關鍵詞:汽車 電動 品牌 市場 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