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湖南省公安廳政治部宣傳處收到一封感謝信
感謝王曙同志對尋人公益事業做出的貢獻
這封信來自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那麼問題來了
他究竟做了什麼?
且看事情原委
▼
緣起 | 一次出警,讓他開始幫助流浪人員尋親
51歲民警王曙的電腦裡,存放著1750張不同的人像照片,這1750張照片是來自全國各地的1750名流浪人員,有的人已經在外流浪了55年。在王曙的幫助下,這1750名流浪人員最終都回到了親人的懷抱。
王曙是長沙縣公安局星沙派出所的教導員,還是一名參與公益尋人的志願者。王曙參與公益尋人,緣於一次處警經歷。2年前,王曙接到報警求助,將一名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人員送到長沙縣救助站時,該流浪人員無法準確描述自己的身份信息,工作人員通過民政救助平臺查詢也無此人信息,尋親受阻。王曙根據流浪人員的口音和相貌,通過公安大數據平臺進行大量人像比對,最終幫助流浪人員順利回到家鄉。
此後,長沙縣救助站收到類似流浪人員,沒有辦法幫他們找到親人時,都向王曙求助,於是王曙便與縣救助站合作開展尋親工作。 「這些人提供的有效信息有限,有的名字在系統一查有成百上千個,有的連名字都不知道,在茫茫人海中幫他們尋親談何容易?」在不斷幫助走失人員找到家人的過程中,王曙潛心鑽研人像比對技巧,摸索出一套高效、快捷的「識人」方法。
有一次有一個流浪人員,她能提供的有效信息只有她父親的名字和照片。王曙將她父親的名字輸入大數據平臺查詢,發現全國有450多個這樣的人,於是他一個一個認真比對照片,直到倒數第二個才比對出來。「經常會在電腦面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確實是很累的。」王曙說,「但每次看到流浪人員無助又帶著渴望的眼神,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人民警察的社會責任所在。」
去年11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等著我》欄目給他發了邀請函,邀請他作為《等著我》欄目的公益尋人夥伴。去年12月,王曙從央視主持人手中接過CCTV《等著我》公益尋人欄目組王曙工作室的牌匾,成為了全國4位擁有自己名字命名工作室的尋人志願者之一。
感動 | 人像比對,他幫助失散21年的母子團圓
福建莆田的曾煌華,幼時父親犯事被關在監獄裡,母親為了養活他常年在外打工,把他交給姥姥姥爺照看。
但在曾煌華8歲那年,他被鄰居拐賣到一個陌生的小島,他想盡一切辦法逃離小島找媽媽,每次都被抓回來。終於有一次,他趁養父養母不注意,溜進島上的班車逃離「苦海」。
於是從13歲開始,曾煌華開始一個人生活,他去過上海、山西、湖南等10多個地方,做過服務員、廚師,還跑過摩的維持溫飽。而在他心裡有著一個心願,那就是找到自己的母親。
17歲那年,曾煌華獨自回到記憶中的貴州老家,但一切變化太大,第一次尋母失敗。
曾煌華沒有灰心,邊生活邊堅持尋母。去年,看到央視《等著我》公益尋人節目後,他向欄目組申請求助。欄目組將曾煌華的尋親信息發布在全國救助尋親網和多個尋親群內,王曙在群裡看到曾煌華的尋親消息後主動伸援手,開展人像比對分析。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曙發現一名疑似對象與曾煌華的容貌高度吻合,後經過DNA鑑定,曾煌華終於找到失散21年的母親,母子倆在央視《等著我》節目現場深情相擁,王曙也眼角泛淚,感動不已。
▲王曙(左一)受邀參加央視《等著我》公益尋人節目現場錄製
信念| 誰能為我一眼望穿迷霧,親人你好嗎
「王教官,這個人名字不確定,只說是撈刀河的,麻煩您幫忙比對一下!」「這個人帶有邵陽口音,麻煩王教官比對一下。」這天上午,王曙的手機又收到兩條求助信息,分別是寧鄉市救助站和漣源市救助站發過來的信息。王曙的手機裡有5個公益尋人的微信群,其中一個是湖南群,湖南各市州救助站碰到找不到家人的流浪人員時,都喜歡向他求助。
在王曙的比對下,當天下午,他就順利幫寧鄉及漣源救助站工作人員確定了兩位流浪人員的身份。兩年來,王曙充分利用公安大數據平臺開展人像比對,為全國各地民政救助站開展流浪人員尋親工作,目前已幫助全國1750名流浪人員找到家人,並通過民政救助部門送他們回家與親人團聚。
在王曙的辦公室裡,有幾面來自廣東、上海、安徽的錦旗,那都是流浪人員特地寄過來的。其中安徽那位流浪人員,今年已經80歲,在外流浪55年了。那也是王曙幫助過的在外流浪最久的人。
由於王曙的警務工作本來就比較繁忙,大部分時間他只能在下班後或周末的時間來幫忙尋親。「很多時候一坐就熬到凌晨,」王曙說,「但看到他們久別重逢、夢想成真,我的心裡也暖暖的,這就夠了。」王曙說,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團圓畫面,都會給他動力,讓他在公益尋親路上繼續走下去。他還和同樣是民警的幾位公益尋人夥伴商量好了,即使退休以後,也會組團去各地救助站,幫忙尋親。
來源:長沙警事、長沙晚報、星沙微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