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夥伴大家好呀,聽小菌嗶嗶叨,生活樂逍遙!
世界上任何東西都在不停的變化,動漫也一樣,尤其是畫風和審美上的變化。
今天就帶大家回顧一下日本動漫在審美上的變遷歷程。
如果追根溯源的話,日本的浮世繪、鳥獸戲畫以及後來的紙板劇都可以算是日本漫畫起源。
不過這其實是但凡有些歷史和文化根基的國家和地區都會有的東西,與我們理解中的日本動漫的關係其實並不大,與二戰後形成的日式動漫的關係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
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後社會動亂經濟蕭條,需要大量資金並且高度整合的動畫處在了一個相對靜止的時期。
日本漫畫的引進卻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反而表現得生機勃勃,如果談到日本戰後日式漫畫的形成,自然繞不開一個名字,手塚治虫。
手塚治虫是以赤本漫畫為主導,所謂赤本漫畫,是由一些臨時組建的出版社出版的出版物。
赤本漫畫的成本低廉,製作粗糙,紙質和印刷很低劣,裡面的內容以武俠和民間傳奇奇聞故事為主,劇情故事極盡荒誕,大開腦洞,往往沒有邏輯。
是小出版社為了賺快錢的產物,正好順應了戰後殘酷現實中迫切需要精神麻醉的讀者。
由於這種漫畫的封面往往以吸引眼球的大面積紅色為主要配色,所以才被人們統稱為赤本漫畫。
由於他們的監管不是特別嚴,所以經常在封面或者內容上加一些比較「刺激性」的內容,用來吸引兒童,一整本書一百多頁,都是講了一個故事,非常的受到小朋友們的喜愛,加上成本低,發行量大,赤本漫畫的出版商自然也是樂此不疲。
手塚治虫在他擔任繪畫的赤本漫畫《新寶島》裡採用了電影式的分鏡方法,為以後的日式漫畫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緊隨其後出現了一系列漫畫家,都爭相效仿這種表現方法,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新形式的漫畫也就漸漸的形成了。
赤本漫畫的性質有點類似於我國出的那種劣質的兒童書,像《葫蘆娃大戰變形金剛》、《孫悟空大戰奧特曼》之類的,都是故事沒有邏輯,想像力特別奔放,畫風非常靈魂,顏色特別的亮眼,紙質跟印刷極其低劣,不過小朋友們十分喜歡。
後來日本的稅務署盯上了赤本漫畫這個暴利的行業,對那些小出版社開始追徵稅,那些小出版社可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於是赤本漫畫終於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迎來了終結點,逐漸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赤本漫畫是沒了,但是卻出現了一種專門面向圖書店的單行本,這種漫畫叫做貸本漫畫,也就是租借漫畫。
從事這種貸本漫畫創作的都是一些草根漫畫家,可能是監管部門有些兼顧不到,創作貸本漫畫的漫畫家比較不受選察的制約,可能也完全不需要顧及兒童的趣味,所以從他們漫畫的畫風到劇情上逐漸的向成人化靠攏,以致於形成了一種新的流派——劇畫。
說到劇畫,可能有很多人都聽說過,聽起來很厲害的樣子,但是不知道是幹什麼的。
我曾經見過有人討論到底劇畫是個什麼東西,哪種漫畫才能被稱得上是劇畫?
其實劇畫這個東西沒什麼可神秘的,劇畫是一種直譯的叫法,如果意譯的話,叫做寫實漫畫。
劇畫就是寫實漫畫,從字面上就能知道是什麼東西了,劇畫的畫風偏向寫實,劇情也偏向小說、電影等這種成人看得比較多的東西,故事中也充滿了色情、暴力、犯罪,有的時候甚至主題都是三觀不正。
當然這只是根據當時的立場來說的,那麼現在這種漫畫電影我們都見的太多了,都已經沒有感覺了。
劇畫風行的時期,社會還沒開放到現在這種程度,所以免不了被當時的日本出版界批判一番,然後就被和諧了!
貸本漫畫就此沒落,我想它其實並不是因為遭到了出版界的打壓才沒落的,而是一種市場規律導致的必然趨勢。
因為主流漫畫雜誌也在劇畫那裡學到了東西,把劇畫中的優點融入到主流漫畫中,加上龐大專業的出版營銷體系,毫無意外的就會擠壓到貸本漫畫的市場。
上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影響世界的一個「性解放運動」,同樣也波及到了日本。
而這個時期,正是戰後日本第一次嬰兒潮出生的人青春期的時候,主流漫畫雜誌也和小朋友們一起成長了,漫畫的畫風開始出現了真正的青春的氣息,而不再只是小正太和小女孩沉浸在其中的童話世界。
漫畫開始真正的開始有了顏值,為了迎合少男少女們的審美,漫畫家們漸漸的都會把人物的下巴畫尖,身體畫苗條。
1968年,有一個人叫永井豪,幹了一件威震江湖的大事他在他的漫畫《無恥學院》裡,描繪了一位喜歡偷窺女學生內褲和身體的「紳士」老師,男主角在對抗老師的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校園喜劇。
這部漫畫第一次涉及到青春期的少年對性的好奇心,同時也是成年女性第一次被剝掉內衣的作品,整部漫畫的戲份其實就是開玩笑。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自然不算什麼,但是在當年可是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啊!
日本集英社的雜誌《《周刊少年Jump》就是依靠這部漫畫走紅的,從而一躍成為三大少年漫畫雜誌之一。
從此以後,「掀裙子、露內褲」幾乎成了少年漫畫的必備元素。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首先在漫畫中描繪女性赤裸上半身的,還是手塚治虫的《前世紀——失去的世界》。
這裡所說的首先並不是一個確定的概念,是不是手塚治虫首創的還存在爭議,只是基於年代久遠,很多事情無法考究,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他首先把這些東西展現在廣大的受眾面前。
後來這種表現方法有了個專用名詞「殺必死」。
另一方面,電視動畫也在引進,隨著技術的進步,受眾年齡的增長,畫風也在悄然地發生改變,更加地貼合時尚有活力,動漫產業開始向成熟推進。
那個時候很流行少男少女奮鬥史一類的動畫,所有人都苦大仇深的感覺,如何體現在戰敗打成廢墟之後重拾尊嚴?
他們用體育,體育興國。其實那時候,我們國家也是,也不只我們國家和日本,全世界都有這麼一個浪潮,什麼事情都喜歡在體育場上解決,奧林匹克分個勝負,就別打仗了。
好了,今天就暫時聊到這裡,改天咱們接著聊日本動漫的審美變遷史!
本文由菌菌動漫社原創,歡迎關注討論,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