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漫畫改編的超級英雄電影《復仇者聯盟3》近日正在國內上映。作為電影改編創作的藍本,世圖北京公司現已引進出版「復仇者聯盟」系列漫畫7本,分別是《復仇者聯盟》1-2卷、《復仇者聯盟解散》、《新復仇者聯盟》1-3卷和《復仇者vs X戰警》,從漫畫中我們能看出明顯的美漫風格。
作者:陳夢溪
圖片選自《復仇者聯盟》漫畫內頁美漫是美國漫畫的簡稱,對於國內廣泛日本漫畫迷來說,美漫顯得頗為弱勢,一些風靡歐美青少年的漫畫,在中國卻一直略顯小眾。然而近兩年許多改編自漫畫的好萊塢大片《鋼鐵俠》、《復仇者聯盟》、《美國隊長》、《雷神》,和前幾年在國內多家視頻網站熱映的人氣頗高的美劇《行屍走肉》,讓不少影迷劇迷開始注意到美漫。
美式漫畫本土化不只翻譯與其他類型的圖書相比,美漫的讀者在國內算是比較小眾的,但正在由這類漫畫改編的超級英雄電影而開始升溫。美漫書迷們的特點是,對喜歡的作品有著很高的熱情,十分「死忠」,同時又有比較集中的圈子討論、分享資源,在這個相對集中的小圈子裡,最需要的就是維護核心讀者。
是這樣的方式,讓美漫的引進區別於一般圖書出版,需要圖書出版各個環節直接與讀者交流。與一般書籍出版時,大面積在實體和網絡書店鋪貨、貼海報、做廣告相比,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小圈子」式的賣書方式。這些書通過那些最熱情、消息最靈通的讀者傳遞給更多的漫迷,這些漫迷還會幫忙推薦新的作品,如果發現書中哪裡有問題也會一一指出。
漫威漫畫公司是美國的漫畫巨頭,創建於1939年,旗下擁有蜘蛛俠、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綠巨人、金剛狼、神奇四俠等8000多名漫畫角色,還有復仇者聯盟、X戰警、銀河護衛隊等超級英雄團隊,近兩年其推出的每部改編自漫畫的電影都收穫了不少票房冠軍。
漫畫書的文字並不多,但仍然有一些翻譯上的困難,如口語、俚語過多。在翻譯時,標準是以漢語語句通順為前提,直譯為主,帶有一點所謂的「翻譯腔」、「譯製片風格」,對於國人難以理解地美式的口語表達,不過分意譯,而是選擇頁面在下方添加注釋。《行屍走肉》的編輯說,書中總會有些不可譯的地方,比如漫畫裡大量的擬聲詞。漢語中沒有表達相同聲音的字眼,又要符合出版規定,不能隨便用別的詞代替。所以編輯們常常要自己展開想像,琢磨用什麼字最接近。
電影裡哪些超級英雄消失了?電影結尾,超級英雄們很多都因為反派滅霸的一個響指而灰飛煙滅,消失在宇宙中,但其實更多的超級英雄們因為版權問題等許多現實原因一直處於消失狀態,漫畫裡許多的出彩人物如X戰警系列,大家熟悉的萬磁王和金剛狼等角色(在漫畫中與美國隊長等並肩戰鬥或互相敵對),在漫畫中早已現身,但在電影中遲遲未能登場。漫畫中一個重要系列《復仇者聯盟VS X戰警》中,鋼鐵俠、美國隊長、託爾、浩克、黑寡婦、蜘蛛俠、金剛狼、鐳射眼、暴風女和萬磁王等耳熟能詳的人物放到同一個舞臺,電影中也無緣展現。與蜘蛛俠相對的蜘蛛女在漫畫中出場頗多,但電影中卻毫無蹤影,種種由此產生多條複雜的線索和人物關係無法呈現,也是一種無可奈何。
大部分漫畫故事腳本的製作者布萊恩·麥可·本迪斯作為漫威影業創意委員會的成員,參與了《鋼鐵俠》、《復仇者聯盟》等多部漫威電影的製作。電影版《復仇者聯盟》的一、二、三部延續了漫畫「組隊」、「內戰」、「解散」(毀滅)的階段,對應《復仇者聯盟》1-2卷和《復仇者聯盟解散》,其中電影《復仇者聯盟3》中的反派滅霸的故事則來自漫畫《無限手套》。
電影《復仇者聯盟3》中,超級英雄們有一半死去,活下來的六人剛好是漫畫設定的初代復仇者聯盟,即美國隊長、雷神、鋼鐵俠、鷹眼、黑寡婦、綠巨人,而蜘蛛俠、奇異博士、黑豹、銀河護衛隊、幻視、緋紅女巫等將會在即將上映的第四部電影中消失。這是漫威團隊對復仇者聯盟故事的一次新的探索,也是延續漫畫的思路。漫畫中,堅不可摧的英雄團隊因內部問題而崩解,可以說是「災難性」的終結。編劇本迪斯對此的解釋是「我們不是在破壞,而是創造,為了新的開始」。事實證明,這個重大決定成了漫威漫畫大事件的啟動契機,並帶來了眾多精彩的後續作品。在《復仇者聯盟3》片尾的彩蛋中,驚奇隊長、蟻人和黃蜂女等即將在下一部電影(復仇者聯盟4)中登場。可以預測,電影也會像漫畫一樣迎來超級英雄的角色更替和更新換代。
相對分眾的漫畫改編成大眾化的電影時,往往會截取一條清晰的主線,選擇一個符合主流價值觀、老少鹹宜、圓滿結局的故事,而這次《復仇者聯盟3》卻反其道行之,不僅在故事敘述方面採取了多線並行的方式,還多處致敬漫畫,在追求視覺特效的同時並沒有放鬆對超級英雄們生活化的刻畫和對他們命運的反思:電影中讓超級英雄被反派打敗的設定十分反類型化、反大團圓,滅霸靠「一個響指」毀滅了宇宙,超級英雄們或死或傷,不管是漫畫還是電影,都瀰漫著揮散不去的告別的憂傷。這樣的結局在受眾群更廣大的電影中嘗試無異於鋌而走險(確實也有大量觀眾表示不能接受)。在超級英雄們誕生半個多世紀後,鋌而走險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也是另一種漫畫影視化、從粉絲到大眾的解決之道。
【連結】
「超級英雄之父」斯坦·李1922年出生的「超級英雄之父」斯坦·李今年已經96歲了。《復仇者聯盟3》電影中客串校車司機的老人就是斯坦·李,在超過三十部超級英雄電影裡,都能找到這位老爺子頑皮客串群眾演員的身影。
1941年,19歲的斯坦利·萊伯(Stanley Lieber)加入了漫威。但同他的本名相比,他的筆名更加知名——斯坦·李(Stan Lee)。同年,斯坦·李生平第一部作品問世,即《美國隊長》系列漫畫的第三部。1961年11月開始,在搭檔漫畫家傑克·科比的協助下,他創作了《神奇四俠》《蜘蛛俠》《鋼鐵俠》《雷神託爾》《綠巨人》《X戰警》《奇異博士》《超膽俠》等漫畫角色。作為編輯和主要作者,他不僅創造了80%的漫威知名角色,也伴隨漫威公司歷經了六十多年的滄桑。可以說,是斯坦·李真正創造了漫威的奇蹟,他也因此被稱為美國漫畫界的龍頭老大。
漫威的大部分英雄都靠斯坦·李一個人來編寫,這樣繁重的工作量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有時甚至連斯坦·李自己都不記得寫過的人物,為了方便記憶,他在為筆下人物取名時故意把姓和名都選取相同的首字母——彼得·帕克(Peter Parker)、布魯斯·班納(Bruce Banner)、馬特·默多克(Matt Murdock)……同時,斯坦·李發明了「漫威式創作法」:第一步:編劇和編輯討論,提出故事梗概和大綱;第二步:畫家接到大綱後,決定故事的步調和重心,畫成指定頁數的漫畫;第三步:編劇拿到畫家鉛筆稿後,以其作為指導,撰寫最終的劇本,包括人物對話和標題;第四步:描字、墨線和上色的工序。這種做法相當於編劇們只提供創意,由畫家們發揮自己的創造進行創作,然後編劇再來「看圖說話」,減弱了編劇的勞動,而增加了畫家的工作,所以同漫威編劇們配合的畫家們就尤為重要。靠著這一大批出色的人物,到了1968年,漫威成為漫畫業的又一巨頭。同時,漫畫行業也終於走出了困境,高速發展起來,這個時代被稱為漫威時代。
(原標題:從粉絲到大眾:美式漫畫改編電影《復仇者聯盟》)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