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殺馬特:除了頭髮,他們曾經一無所有

2020-12-04 騰訊網

劃重點

  • 剛開始尋找殺馬特的時候,李一凡認為,他們可能是出身農村的邊緣大學生或大專生,但實際接觸中他發現自己錯了,他所見到的殺馬特青年是另一群人,幾乎都有著同樣的經歷:小時父母打工,早早輟學,未成年就被工頭帶出來到東莞、深圳、惠州、溫州等地打工,流浪多年。
  • 「非主流」文化按地域分成城市和鄉村兩種類型,2005年以後,城市非主流青年逐漸清新文藝化,鄉村非主流異軍突起,其中造型最扎眼的一群就分化成為殺馬特青年。頭髮是最簡單、最易被旁人觀察到的造型反叛,用濃厚髮膠定型的沖天長發,發色越鮮豔越好——染一次也才幾十塊錢。
  • 李人慶認為,殺馬特就像青春痘一樣,是一個社會正常、必要的部分,它構成了90後農民工歷史的一部分,所謂的發展犧牲、遮蔽了部分群體的利益,而殺馬特的出現就是這一存在的最好證明,社會應該讓他們有說話的機會。
2017年12月,「殺馬特教父」羅福興已經剪去了殺馬特長發,在廣東深圳開一家屬於自己的理髮店,擔負起養家的責任。圖/視覺中國

本刊記者/仇廣宇

李一凡第一次見到那些圖片是在2012年,圖片裡的年輕人梳著五顏六色高高隆起的爆炸頭,搭配著五顏六色的衣服,臉上畫著濃妝,李一凡很興奮,認為中國有「朋克」了。但那不是朋克,那是「殺馬特」。

早在2007年前後,「殺馬特」青年的照片開始在網際網路上瘋傳,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但很快,在一輪輪群嘲過後,那些造型誇張的年輕人從網上消失得無影無蹤,除了偶爾冒出的「復興殺馬特」的新聞,或者在綜藝節目的搞笑橋段中的模仿秀,再難尋覓他們的蹤跡。

但李一凡自從看到了那群人的照片,似乎就再忘不掉,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他想拍攝被自己誤以為是朋克的殺馬特。但直到2016年,他才認識了「殺馬特教父」羅福興。

當那群人面對鏡頭毫無保留地講出自己的真實經歷,李一凡才發現,這些人有著很強的共性。他們不是朋克或者審美的反叛者,而是一群十幾年前被困在「超級工廠」中打工,近乎赤貧,極度缺乏安全感的90後青少年農民工。被震撼的李一凡決定,把話語權還給殺馬特,讓他們在鏡頭前自己訴說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如今在網上備受關注的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

認識殺馬特

剛開始尋找殺馬特的時候,李一凡認為,他們可能是出身農村的邊緣大學生或大專生,從早先網絡社區中的「非主流」群體分化而來,聚集在貼吧、QQ群和網遊玩家中。這些人有點審美自覺,用當時流行的方式「自黑」,去反對商業化的藝術潮流。但實際接觸中他發現自己錯了,他所見到的殺馬特青年是另一群人,幾乎都有著同樣的經歷:小時父母打工,早早輟學,未成年就被工頭帶出來到東莞、深圳、惠州、溫州等地打工,流浪多年。

從四川大涼山出來的彝族女孩安曉蕙就是典型的「初代殺馬特」。1993年出生的她,12歲就被工頭帶到惠州,直到很久以後,她才發現工頭吞掉了她的大部分工錢,自己一個月到手只有幾百元,一氣之下逃離了車間。那是2007年前後的一天,她逃到了溜冰場裡,見到兩個女孩梳著顯眼的高高的髮型,頓時感覺「特別酷」,主動和她們交上了朋友。她和兩個女孩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發現她們是「做那種生意」的,但她太喜歡這個髮型了,決定堅持到學會做這種髮型才斷了與她們的聯繫。

安曉蕙當時並不知道羅福興是這種超級賽亞人般髮型最初的引領者。羅福興今年25歲,10年前就管理著數量龐大的殺馬特QQ群,李一凡實地採訪到的67個殺馬特青年中,有64個都是他通過各種渠道找來的。他口齒清晰,腦子轉得飛快,聊起抽象、有深度的話題就特別興奮。他出生在廣東梅州,小時候跟隨父親在深圳上過幼兒園,後來還是回到老家跟老人們生活。他突出的思維能力就來自做鄉村教師的外公的薰陶。

11歲那年,叛逆的羅福興輟學了,他開始到家附近的工廠打工,高興的時候也回學校上幾天學。那段時間他燙了個爆炸頭,按照日本視覺系搖滾吉他手石原貴雅的髮型,用髮膠高高立起,又化了妝。他把自己梳著這種髮型的照片傳到QQ空間,「一炮而紅」,網上很多人開始模仿他的造型。他又根據網上搜出來的Smart(時尚,先鋒)這個詞的意思,給這個髮型起了個聽起來有氣勢名字,叫「殺馬特」。

這就是殺馬特風潮最初的源頭之一。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國際化進程開始加速,這一大環境的改變帶來了兩個結果:經濟上,中國人更大規模地參與國際分工,作為國際分工鏈條上一環的「富士康」等超級工廠變得世界聞名,大批青年農民工應運而生。而在精神上,「入世」後的文化領域更加開放,本就火熱的日韓流行音樂和穿衣時尚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進一步傳遍中國的城市和鄉村。很多年輕人喜歡日韓視覺系打扮,愛用火星文,被統稱為「非主流」。「非主流」文化按地域分成城市和鄉村兩種類型,2005年以後,城市非主流青年逐漸清新文藝化,鄉村非主流異軍突起,其中造型最扎眼的一群就分化成為殺馬特青年。

雖然造型另類,但李一凡鏡頭中的初代殺馬特們完全不同於人們既定印象中的「壞孩子」,他們眼神清澈,話語質樸,講述著自己如何離開家鄉,如何被人欺騙,在工廠輪班幹活的經歷。有青年在訪談中笑著回憶打工時的情景:我站著都能睡著。這句話和「打工詩人」許立志的一句詩幾乎一模一樣。在導演李一凡徵集來的900多部工廠視頻中,畫面中裡頭有的壓抑,有的觸目驚心——有人發來被機器切掉的帶血手指,有人發來排著長隊的求職隊伍,一天到晚機械做工的流水線。

儘管都是「超級工廠」的農民工群體,殺馬特青年和深圳那群日結工資,得過且過的「三和大神」有較大的不同。「三和大神」們更加絕望,而殺馬特們普遍比較敏感,這個敏感不僅僅是性格敏感害羞,而是對身體和審美敏感。「髮型就是他對身體敏感的一個反應。」李一凡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這種敏感性讓他們先是從造型上開始反叛,逃離工廠,到工廠之外尋找更廣闊的天地。

頭髮是最簡單、最易被旁人觀察到的造型反叛,用濃厚髮膠定型的沖天長發,發色越鮮豔越好——染一次也才幾十塊錢。殺馬特愛穿拖鞋,男孩子喜歡緊身T恤,女孩子愛穿吊帶,有時候手裡還要拿兩張零錢,不用錢包。他們最常做的事就是把這些照片發到QQ空間中展示,安曉蕙的老公也是殺馬特青年,他手裡就有一千多張自己的照片。至於殺馬特們喜歡的歌曲,除了一些後來被批評為「低俗」的網絡歌曲外「都是盜版」,羅福興笑稱,那些歌說出來太羞恥。當時很多殺馬特會在軟體下載伴奏,類似喊麥那樣瞎唱瞎錄,就算是「原創」了。

逃離工廠之後的殺馬特最喜歡的活動是溜旱冰。安曉蕙後來到了殺馬特青年聚集的「聖地」東莞市石排鎮投奔堂姐。堂姐看到她的髮型後也迷上了殺馬特,兩個姑娘經常起個大早,做好髮型,揣幾個饅頭去溜冰場,渴了就喝自來水,花3元錢就能玩一整天。冰場還有迪廳,年輕男孩女孩擠在一起蹦迪,一些男孩子會請她們滑冰,年輕人玩著玩著,有的就談成了男女朋友。每逢節假日,很多殺馬特青年也會在街上遛彎、聚會,他們將此稱作「炸街」。

《殺馬特我愛你》劇照。

是家族,也是社會團體

中國社科院農村社會問題研究中心秘書長李人慶曾和李一凡一起到多位殺馬特青年的故鄉調研。他發現,殺馬特青年曾經作為留守兒童們在社會轉型期中成長,可能因為是鄉村社會的共同體被瓦解,那些傳統中可以依從的單位——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沒有在社會化過程中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他們十來歲被迫進入社會「摩擦碰撞」,完全是靠自己來硬撐下來的。

很多殺馬特在超級工廠中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身體上的勞累倒在其次,被人欺負,騙走工資是最讓他們寒心的。一個叫韓亞傑的工人曾經講述的經歷:有一年他正等著領工資,打算帶女朋友回家結婚,他幹了幾個月,本該領到七八千元錢的工資,最後工頭只發了他29元,回到女朋友那裡他大哭起來,現在兩個人也早已分開。

屢屢被騙但又需要社交,他們在城市中如何判斷能否和一個人交往?顯眼的髮型成為大街上簡單的共同標識。從小孤獨的他們為了獲得關注和同類認可,寧可讓自己奇怪一點,顯眼一點。

「家族」這個詞成為理解殺馬特青年的關鍵,比如殺馬特群體中最著名的「葬愛家族」,他們熱愛這樣的命名與形式。中國社科院農村社會問題研究中心秘書長李人慶經過多次和殺馬特青年的聊天認識到,很多人哪怕剪掉了頭髮或者做了其他事,也還陷在這種「心理家族」的狀態中。這種家人、社群一般的互相認同和互助,雖然簡單粗暴但有用,最後甚至發展到可以用來搭建人才網絡,幫助殺馬特青年之間互相介紹找工作。用羅福興的話說:「我們都很簡單的,就問你那邊有沒有工作?有?那我就到你那裡去。」

工廠老闆們自然不喜歡這種奇怪的髮型,因為它代表著不受馴化。羅福興為了頭髮自由就專門撿家鄉的小工廠打工。安曉蕙玩殺馬特之後也專門找相對自由的私人小廠工作,她所在的一個工廠是為寶馬公司生產汽車配件,時常有外國人參觀,有一次參觀的外國人看到她們的頭髮十分震驚,豎起大拇指稱讚,此後,老闆居然公開允許她繼續玩這個髮型。她笑稱,自己後來在廠裡「帶偏了一群人」。

《殺馬特我愛你》劇照。

後殺馬特時代

有媒體估計,殺馬特青年最多的時候有幾千萬,也有傳說,羅福興最多管理著20萬殺馬特青年的QQ群,但迄今為止這種統計並沒有實際證據,因為殺馬特青年賴以維繫的「紐帶」,僅僅是一股流行風潮。羅福興誠實地表示,實際上到底有多少人他並不能確定,網友人數過萬後,事情就已經不在他的掌控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聽你調配,我又沒有給他們發工資,對吧?」

但隨著幾次「剿滅」,殺馬特文化在人們的視線中已經越來越淡,很多照片被清除,究竟他們為何會遭到攻擊,也成了一件不太清晰的公案。在2011年、2012年,先是有視頻博主開始惡搞、模仿殺馬特的造型和行為,引發貼吧、論壇網友的不適感和罵戰。到了2013、2014年,網絡清理行動讓殺馬特們的圖片被視為「低俗」,逐漸消失。而從自身原因上來看,根據羅福興的回憶,當時可能是他們玩得「太嗨」了,跑到「李毅吧」這樣的熱門地盤用圖片刷屏找存在感,最終惹惱了其他群體的人。

另一方面,不同於其他的青年亞文化,僅靠誇張造型和幾首盜版歌曲維持的殺馬特沒有其支撐核心,客觀上也造成了衰落趨勢。近兩年,在石排鎮的溜冰場也只能看到為數不多的幾個梳著殺馬特髮型的孩子。因為遭受社會和主流文化的打壓,李一凡見到的許多殺馬特青年變得害羞內向,不敢接觸陌生人。他估計,現在殺馬特群體在全國應該只剩下幾百人。

羅福興當年那些的殺馬特朋友有些正在「奔向小資」,攢錢買車、買房,包括他自己在內。他自己做著理髮師,玩抖音和快手,靠手藝和打賞一個月也能有1萬多元收入,他感到這樣的生活比在工廠好多了。他的殺馬特小夥伴中有人混得不錯,有空就會開著車找他來玩,還到他的直播間裡扮演「大哥」的角色。

安曉蕙現在和老公一起經營理髮店,也不再留殺馬特髮型。有時候她覺得年輕時玩殺馬特挺幼稚,現在不一樣了,兩個人有房有車,壓力不小,還要為不到兩歲的兒子攢錢上幼兒園。「以前覺得有錢沒錢都沒事,現在不一樣,現在你必須有錢,為了小孩子」。社交網站上是她穿著彝族服裝的照片,笑得很燦爛。

但他們的未來依然不容樂觀。李人慶認為,殺馬特青年的發展受限於中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鄉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太大,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能力去從事高階工作,這讓他們難以面對未來社會的競爭。「城鄉的人力資本差別很大,教育質量的差別很大,除了年限上的差距,也存在著教育鴻溝,數字鴻溝,地位、身份的鴻溝,社會資源系統的鴻溝……這都是他們未來發展的限制性條件。」

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上映後,李一凡收到的反饋出乎意料:「85後」到「00後」的城市青年群體對這部電影最有共感。或許是出於同為「打工人」的心聲,也或許是出於同齡人之間的共情。而李人慶覺得,如今工廠的環境比他在二三十年前到深圳的工廠調研時應該有所改善,但是工廠工作的機械化,背後對人性的壓抑完全沒變。「看到的是(工人)工資漲了,福利好了一點了,但生產方式還是計件的,都是要建立在付出身心的、過度壓榨基礎之上的。」

李人慶認為,殺馬特就像青春痘一樣,是一個社會正常、必要的部分,它構成了90後農民工歷史的一部分,所謂的發展犧牲、遮蔽了部分群體的利益,而殺馬特的出現就是這一存在的最好證明,社會應該讓他們有說話的機會。而這也應了羅福興的話:能表達的人,總是比不能表達的人獲得的更多。

而作為導演,李一凡發現,只要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對殺馬特的想法全都有所轉變,他覺得,人們正在逐漸看到並理解,甚至愛上這個曾經被視為異端的群體。

相關焦點

  • 重訪殺馬特:除了頭髮 他們曾經一無所有
    但那不是朋克,那是「殺馬特」。早在2007年前後,「殺馬特」青年的照片開始在網際網路上瘋傳,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但很快,在一輪輪群嘲過後,那些造型誇張的年輕人從網上消失得無影無蹤,除了偶爾冒出的「復興殺馬特」的新聞,或者在綜藝節目的搞笑橋段中的模仿秀,再難尋覓他們的蹤跡。
  • 再見殺馬特 社會的磨難與頭髮的尊嚴 他們還剩下什麼?
    我從未想到過,原來在那群看似飛揚跋扈的頭髮和面孔下,卻是一個個近乎於懦弱和悲慘的童年。社會與現實將他們的頭髮重新變成了大眾認知的審美,卻也將他們僅剩的尊嚴再一次變得一文不值。我甚至也從未想到過,原來頭髮對那群少男少女們如此重要,如此富有含義,甚至說,那是近乎於信仰的神聖。每一次看到殺馬特的視頻時,都有一種特別難以描述的心情。
  • 為什麼殺馬特的頭髮顏色那麼鮮豔?
    羅福興上學時就模仿他們,花兩毛錢用一次性染料把頭髮弄成彩色。到後來殺馬特把頭髮弄得更誇張,還要立起來。邁出這一步也挺不容易的。我覺得他們真是有心理需求,那些我們認為細膩、溫和、引而不發的審美,對他們是沒有感覺的。
  • 被誤解的殺馬特:怪異髮型是他們的保護色
    紀錄片導演、藝術家李一凡2017年開始拍攝殺馬特,輾轉深圳、廣州等地,完成了70多位殺馬特的採訪。拍攝期間,他通過直接購買手機視頻的方式,收集了900多段工廠流水線和工人生活視頻,完成了《殺馬特我愛你》。一個被誤解、被遮蔽的群體逐漸浮出水面,他們有的已經剪去長發,有的還固執地留著紫色、橘色的頭髮。
  • 說什麼殺馬特,他們不過是你我身邊的打工少年
    後來,他們被各界「精英」和「主流群體」嘲罵圍剿,在論壇中被封號和禁言,甚至當街被揪著燒掉彩色頭髮……就這樣消失在大眾視野中。如今,他們偶爾會在短視頻上露個臉,招來獵奇的目光,但聲勢規模早已大不如前。曾統領20萬「殺馬特大軍」的少年任教於四川美術學院的李一凡頭一次知道「殺馬特」,是在2012年前後。
  • 被獵殺的「殺馬特」:只因貧窮是「原罪」
    更重要的是,這次對於「殺馬特」的討論和梳理,讓我們去反思,到底「殺馬特」是一群怎樣的人?為何我們對他們曾經視而不見?我們對於貧困又到底有著怎樣不自知的歧視?01.髮型是自己唯一可以主宰的東西「有時候感覺這個頭髮給了你一種勇氣。而且在大家印象中這就是壞孩子,壞孩子感覺就是不會被欺負。
  • 曾經帥到沒朋友的「殺馬特」,為何如今不見了?3個原因
    說起殺馬特,很多80後還是記憶比較深刻的,爆炸式的頭髮染的五顏六色,穿的衣服也是千奇百怪,浮誇的動作,往人群中一站,絕對是吸引無數人的目光,那時候的殺馬特可以說是帥到無法形容,男生女生都為之尖叫。而殺馬特最愛去的地方就是溜冰場,幾個人拉起火車來,整個溜冰場他們就是主角,而其他人即使即使再好,也只能甘拜下風。只是讓人奇怪的是,以前這麼流行的殺馬特人群,為何如今都不見了,讓很多人一直想不明白。雖然有人對殺馬特風格的年輕男女也不太理解,總認為他們是墮落的一代,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曾經的殺馬特如今已經成為了職場的主力,在各個領域都有著不少的貢獻。而殺馬特之所以消失,主要有3個原因。
  • 殺馬特最後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曾經叱吒風雲的殺馬特少年,早已成了脫髮大叔。 把這些老殺馬特們看作潛在客戶的羅福興,認為直播帶貨是復興殺馬特的唯一稻草,而殺馬特大會,便是「復興」的開端。 對於復興,除了他和少數幾個憧憬著重新獲得關注,成為快手辛巴一樣的網紅,獲得社會地位讓親朋好友刮目相看的「元老」,沒有別人在乎。
  • 12年前,殺馬特「葬愛家族」叱吒風雲,如今變成什麼樣子?
    也就是說,曾經的殺馬特青年如今也已經要步入。中年狀態了。那麼現在十幾年過去了,曾經的殺馬特現在怎麼樣了呢?也聽小編為您一一道來。殺馬特是十幾年前非常流行的一種風格。單單是那誇張的起來的五顏六色的頭髮,當然,這個頭髮是殺馬特對外的非常重要且明顯的標誌性髮型。在殺馬特流行的時期,經常有著不少青年頂著一頭在當時的人看來,非常怪異的長髮並且染得五顏六色的都有。
  • 曾經,14歲的殺馬特,去到理髮店,女顧客說了一句,怎麼這麼帥
    然而,曾經對於很多人來說,去理髮店只是為了一個平頭的造型,看起來也並不帥。然而,有一個人,去理髮店卻是為了獨一無二的造型,他的名字叫做殺馬特。你記得殺馬特嗎,我想,很多人都會回答記得。曾經,殺馬特的出現,是在14歲。這樣的年齡,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還處在懵懂的階段,更不要說懂得潮流或者是看起來很帥了。然而,殺馬特卻將這一切變得不一樣。
  • 這部紀錄片,消解了我對「殺馬特」所有的偏見
    最近大熱的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導演李一凡在採訪了78位殺馬特後,用900多段視頻為大家呈現了那些曾經未被理解、甚至是被深深誤解的殺馬特。兩個家族打架也約好不能碰頭髮,人在頭髮在,人亡頭髮亡!即使每個月只有800的工資,也要花100做頭髮,做完頭髮必須要去人多的景區炸街,越多人看他們,他們就越高興。然而,浮誇是對不堪的遮掩,張揚的另一面是孤獨。
  • 八十年後的江村重訪
    八十年後的江村重訪文/趙旭東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對人類學而言,重訪研究是一種方法,它是對一個人類學家曾經做過詳盡田野調查的地方社會的再一次的深入調查
  • 《殺馬特,我愛你》:導演買了915條視頻,探尋殺馬特的根源
    第三點,殺馬特都在工廠上班,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每個月的假期僅有一到兩天,李一凡每次和殺馬特見面,基本上都是在十點之後,他們吹了頭髮、吃了宵夜之後,時間也所剩無幾。並不是所有造型誇張的非主流都是殺馬特,殺馬特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一是誇張,二是頭髮要立起來,而其他非主流家族常常被人們誤認為是殺馬特。其二,殺馬特們一直都存在於工廠之中。2013年之前,廣東、浙江等沿海工業區的殺馬特數量非常多。
  • 多年前的殺馬特,現在都成什麼樣了
    有時候,兩個殺馬特家族產生分歧要打架的時候,他們都不會碰對方的頭髮這是對同為殺馬特的對手的最後尊重而殺馬特們,會帶把梳子放在褲子口袋裡,頭髮亂了,就去衛生間用小梳子梳一梳他們還喜歡結伴去公園,比如著名的殺馬特集聚地點,廣東石牌的公園裡
  • 進擊的「殺馬特」
    VR樂隊裝扮是來源於他們表演的音樂!VR樂隊裝扮是來源於他們表演的音樂!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並暗示點讚在看關注三連)而所謂「殺馬特」,雖然模仿了VR樂隊的裝扮,但他們當中卻鮮有人了解其搖滾的內涵。而「殺馬特洗剪吹」卻只能看出是一種不走心的盲目模仿。
  • 殺馬特請回答
    慚愧,說起「殺馬特」這個詞,嘴角還不自覺泛起輕蔑的微笑。印象中他們活在大頭貼和神曲《鳳舞九天》裡。留著五彩的頭髮,撒水泥跳街舞,又炫又彩又裝逼。但是,這個紀錄片裡的殺馬特就倆字:貧瘠。沒有燈球,沒有彩色火星文。只有工廠、流水線和機器的噪音。招工啟示上寫著時薪每小時10-20元,年輕人拉行李箱排隊進廠。
  • 非人哉:當主角們玩起了殺馬特,敖烈「葬愛」,九月短髮原因
    雖然大體上的日常跟普通人差不多,但是身懷絕技的他們總有一些特殊技能,在關鍵時刻會產生一些讓我們啼笑皆非的效果。集合這群妖怪對於普通人的生活日常也會產生一些嚮往,比如在髮型上,不少角色就忍不住嘗試了一些曾經火爆一時的「殺馬特
  • 曾經年輕殺馬特,如今日本草食男情人
    不過遙想十年前的砂糖,還曾經是個殺馬特男孩的他,一時間被無數網友吐槽過實在太醜,對他根本提不起了解的興趣。殺馬特男孩,翻身成為日本男神高二的時候,在原宿逛街的佐藤健被星探發現,並籤下Amuse事務所。一進事務所,就享受到了太子待遇。
  • 豆瓣8.7,曾被狠狠嘲笑的殺馬特,真實生活令人意想不到
    殺馬特有個最重要的特點——誇張且頭髮立起來,阿信再說簡單一點,頭髮不立起來的統統不是殺馬特。2012年李一凡導演第一次知道殺馬特,看到那些五彩繽紛的爆炸形狀的頭髮,他第一反應是:中國有朋克了,有嬉皮士了!
  • 殺馬特,中國打工少年的保護色
    在偌大的城市中,這些少年感到的是無助和絕望,以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根本無處伸冤。 殺馬特少年們,在曾是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社會、學校和家庭的集體失位。他們十來歲的年紀,就被迫和社會硬生生摩擦,靠著自己獨立支撐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