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2016年的4月份在中國影院中上映了一部日本電影《墊底辣妹》,是一部豆瓣評分高達8.2分的家庭教育類電影。在影片中,女主沙耶加是一個學習成績倒數第一的高中學生,她不僅學習成績差,而且幾乎每天都會和幾個好姐妹外出廝混,對此重男輕女的爸爸一門心思都在兒子龍太的身上,想要將兒子龍太培養成一名出色的棒球運動員,所以對於沙耶加的種種行為表現出視而不見,完全當其是透明一樣。
好在雖然爸爸無視沙耶加,但媽媽卻對她充滿著希望。一次沙耶加抽菸被老師發現,要求她供出一起抽菸的朋友,但她卻是寧願被停學也不願背叛朋友,之後實在無法學校請沙耶加的媽媽去學校,沙耶加的媽媽對於女兒抽菸這一行為非但沒有批評,反而對女兒不背叛朋友這一行為給予高度讚揚。
後來媽媽給沙耶加報了一個補課班,初次和補習老師見面,沙耶加的穿著可謂是火辣勁霸,而在入班考試中更是得了一個零分的成績。
對於如此之差的成績,補習老師並沒有對沙耶加進行打擊嘲諷,而是誇讚她將卷面寫滿態度認真,隨後更是為這個學渣定下了考入一流學府慶應大學的目標。
影片叫做《墊底辣妹》,最後的劇情當然是沙耶加考上了一流學府慶應大學,完成了人生中大大的逆襲。在這部影片中,除了有沙耶加努力完成逆襲之外,更為重要的點在於,沙耶加的媽媽不同於其他父母,她以「情緒教導型」父母的姿態,完成了讓女兒最終得以逆襲人生。
「情緒教導型」的父母相比於其他類型父母,會更加佔有優勢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管理訓練創始人約翰·戈特曼博士曾在1996年提出了元情緒的概念。戈特曼博士認為,當父母在面對孩子所呈現出的消極情緒時,往往會產生出一套自己對此的處理模型:
●》情緒不幹涉型
這一類型的父母對於孩子所呈現出的負面情緒會表現出視而不見,會任由孩子對情緒加以釋放,而不對其表示有任何的關心。例如,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鬧時會產生出「孩子哭累了就會停止、只要不去管他他就會知道哭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等諸如此類的一些想法。
●》情緒失控型
這一類型的父母往往會因為孩子所表現出的種種情緒,而導致自己隨之出現種種失控的行為,較為常見的情況是,他們會做出和孩子同樣的行為。例如,曾親眼見到一位寶媽,因為聽到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哭鬧,從而導致她出現了在情緒上的失控,進而跟著孩子一起哭鬧。
情緒失控型父母雖說在他人看來是在對孩子共情,但其實卻並非如此,共情所需要的是對孩子的感受加以理解,在這之前需要與孩子進行溝通,但情緒失控的父母卻並不會進行這一步驟,他只是會跟隨孩子一起出現消極情緒而已。
●》情緒摒除型
這一類型的父母在他們的潛意識中會認為,孩子所產生的一切消極情緒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不好的,所以一旦孩子出現有消極情緒時他們便會要求孩子立即消除它。例如,當孩子不小心摔倒後大哭起來,這一類型的父母見此並不會去對孩子加以安撫,而是會要求孩子立即停止哭聲,往往會讓自己的情緒變得憤怒,並因此展現出自己的強硬來。
●》情緒教導型
這一類型的父母會以更為樂觀的心態去看待孩子的消極情緒,他們更加擅長在孩子所做出的種種表現中找到其中的閃光點。與以上類型父母相比,情緒教導型的父母更懂得要去尊重孩子的情緒,並以此作為跳板來提高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例如在影片中沙耶加的媽媽就是如此,如果身為父母的你我在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抽菸這一惡習時,會對此做出怎樣的反應?但沙耶加的媽媽卻從這其中找到了女兒不出賣朋友這一閃光之處,並為此極力和老師爭辯。
與其他類型相比,「情緒教導型」父母更加能夠對孩子造成正面積極的影響
只有當父母在對孩子所展現出的一切情緒進行理解、尊重,並對孩子加以認可時,孩子才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對自己的愛,否則只會讓孩子在內心之中產生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誤解。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劉靜對兒子季楊楊的種種任性所表現出的理解,其中也不乏有「情緒教導」的身影出現,她通過努力對丈夫勸導,這一對中年夫婦為了能夠走進兒子的內心,甚至去陪兒子玩賽車,並成功以此拉近親子間的距離,獲得了彼此在情感之上的共鳴。
只有當父母對孩子的種種行為、情緒加以理解並接受時,才能夠讓孩子學會更好的去處理這些問題,並能夠增加對父母的信任。
想要成為「情緒教導型」父母,可以參考以下
①父母要學會去對進行細緻觀察,並對此進行合理的對策
「情緒都是寫在臉上」,對於這句話相信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孩子們更是如此,但他們的情緒往往卻會出現有「騙人」的情況發生,雖然較大的情緒波動我們可以從孩子的面部表情捕捉到,但對於一些細微的情緒卻很難捕捉,所以這就要求父母能夠對孩子進行細緻的觀察。
而當我們捕捉到孩子的消極情緒時,也千萬不要焦急的一再進行逼問,如若孩子本身不願意說的話,在逼問之下只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②即便是消極之處,也依然為存在有閃光點
讓我們返回到《墊底辣妹》之中,在面對老師、校長的逼問下,沙耶加依然不願說出和她一起吸菸的夥伴,對此媽媽卻是對她的這種行為加以讚揚。而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因為某件事犯錯的情況卻是不少,例如因為要去幫助別人而特別晚回家,並撒謊說自己如何如何,對於這種情況相信大多數的家長都會關注到孩子說謊這一點,並對其各種批評,但如果是抓住孩子幫助他人的這一閃光點的話,是不是就會產生有不一樣的結果呢?
③父母要學會心平氣和的去幫助孩子分析、解決問題
站在情緒的風口浪尖上,家長去和孩子討論發生的問題時,稍不注意就可能會造成「擦槍走火」,一個不小心就會引發一場家庭大戰,所以我們需要等到彼此都處於情緒平穩之後再來討論,去幫助孩子分析、解決問題,以此讓消極情緒煙消雲散。
孩子之所以被稱之為孩子,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應該要如何去處理那些棘手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家長如果不幫助孩子正確的引導,則很可能會導致事情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所以家長們真的要學會能夠對孩子進行「情緒教導」,以此來幫助孩子走向更加美好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