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金:孩子們,小說是包裹在謊言裡的真實,而這本小說裡的真實再簡單不過:魔幻確實存在。
把經典恐怖巨著《It》拍成電影,不知道是對巨著本身的升華還是褻瀆,雖說觀眾對《小丑回魂》這部電影評價極高,但是《小丑回魂》2裡面的劇情發展以及最後的結局,都失去了《It》這本書本身所要傳遞的思想,可能是讀者們的期待變高了,但是最後以霸凌的方式打贏了潘尼懷斯,真的是結局本身嗎?
不知道為什麼要把《小丑回魂》1當作是科幻電影,整個劇都在闡述一個事實,孩子的內心是無比純潔的。整部電影或者《It》這本書雖說都在描述恐怖的事情,小丑潘尼懷斯吃掉了喬治,小丑潘尼懷斯擄走了貝弗莉……一系列的事情,都讓人驚顫不已,恐怖氛圍環繞周圍。
電影裡面有一段最恐怖的過程,貝弗莉在洗漱的時候,感覺洗手池的下水口有聲音,她慢慢的慢慢的走過去,俯身,盯著下水口看,並用捲尺伸向下水口,在回拉的時候,帶出了幾縷頭髮,突然竄出幾縷頭髮把她纏住,並不斷地從裡面冒出濃血和頭髮,過程持續了大概1-2分鐘。嚇的貝弗莉不斷驚聲尖叫,也嚇得屏幕前的我身體不斷緊張。過了會兒他的父親走進來了,確對貝弗莉說:這他媽的發生了什麼?
顯然貝弗莉的父親並沒有看到滿屋的鮮血,從其他幾位主角的父母親視角描述來看,大人們是看不到小丑的,只有最純粹的孩子看到小丑以及恐怖的事情。
看完《小丑回魂》,你就能發現,其實史蒂芬金想要表達的是孩子們最純潔的心靈。雖然是通過恐怖小說的形式,我感覺史蒂芬金是最了解孩子們內心的。
我們回頭想想自己小時候,怕黑、怕大灰狼、怕一切兇惡的東西,再想想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是都是要人陪,不敢一個人睡覺,害怕夢到蛇、鬼怪…當我們長大後,我們會發現,我們現在不怕噩夢,不怕黑,不怕蛇。這種兩種極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純淨,大人複雜。
我不知道史蒂芬金是讓大家保持最純淨的心靈,還是要變成一個複雜的個體。保持最純淨的心靈易見汙穢,擁有複雜的內心變不再純淨。可能只是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過最純淨的心靈和變複雜的過程。
《小丑回魂》確實要比《小丑回魂》2更優秀,因為所有的害怕都是最直觀的插入我們的心靈。《小丑回魂》的結尾,也為二部做了鋪墊,窩囊廢俱樂部(Loser Club)相約27年之後,如果小丑再出現的話,就再次聚集到一起打敗它,二部也確實是這個過程。但是《小丑回魂》2爛尾了,很嚴重,丟失了原本應該有的中心思想,也把《It》這部巨著畫上了不太圓滿的句號。
無論《小丑回魂》兩部電影拍得怎麼樣,但是史蒂芬金是永恆的大師。
曾聽說,史蒂芬金所有的恐怖小說中都有一個平衡時空,這些平衡時空都會連接到一個地方:德裡小鎮(D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