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也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一周年。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我國改革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的大事,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深圳的又一重大機遇,也是實現「中國夢、復興夢」的重要基石。這必將對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更大奇蹟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圍繞《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深圳的醫療衛生事業也在加大馬力,飛速前進。
2018年6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衛生與健康大會,強調要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加快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為響應國家及深圳市政府的號召,我國著名普外科專家鞏鵬教授肩負著改善粵港澳大灣區及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醫療服務水平的使命,隻身來到了深圳大學總醫院擔任副院長。
深圳大學總醫院副院長鞏鵬教授
五項工作攻堅克難 力爭成為三個「一流」典範
2020年5月13日,深圳市政府出臺《關於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的實施意見》,意見強調,為把深圳打造成為高水平醫院集聚高地,應對標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設置標準和全國百強醫院,推進高水平醫院建設。
鞏鵬教授介紹,圍繞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這一要求,深圳大學總醫院在堅持為深圳廣大市民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服務的同時,對標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設置標準,力爭在建立健康「守門人」制度、公共衛生高質量發展、智慧健康服務、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醫學科技創新、國際醫療合作等方面走在前列,為在構建國際一流的整合型優質醫療服務體系、打造全球一流的健康城市、建設一流的中醫藥傳承創新城市三大方面成為典型範例而努力。
為此,深圳大學總醫院在這5個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第一,對標全國百強專科,開展臨床新技術。目前,全院一共開展了15項新技術,比如由鞏鵬教授牽頭的「NOSES下超低位直腸癌精準保肛手術」;由神經外科陶蔚主任牽頭的「電生理監測下脊髓背根入髓區毀損術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等。新技術的開展一方面降低了深圳居民異地就醫的需求,另一方面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此外,還吸引了大量外地患者前來深大總醫院就診,提升了醫院的區域影響力。
在這種「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精神的鼓舞下,2019年12月13日,深大總醫院完成了全國首例「3-on」摺疊人手術。患者李華是迄今為止醫學史上有記錄的最複雜、最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由於常年受到疾病的困擾,導致李華的下頜緊貼胸骨(Chin on chest)、胸骨緊貼恥骨(Sternum on pubis)、面部緊貼股骨(Face on femur),其手術難度難以想像。深大總醫院採用多學科聯合診療(MDT)模式,在脊柱骨病科、麻醉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等多個學科的團結合作下,一舉攻克了這個艱難的手術。當患者李華在醫生的幫助下,徐徐站起的時候,這表明深大總醫院的MDT診療水平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
第二,總結新冠肺炎疫情經驗教訓,提升公共衛生安全保障能力。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大考」中,深圳大學總醫院積極主動承擔了南山區及周邊地區的疫情防控任務並圓滿完成,展現了可以適應重大疫情防控要求的應急保障能力。
第三,多層次打造人才梯隊,確保「病有良醫」。在學科建設平臺上,醫院加大人才開發投入力度,先後從全國各地引進43名學科帶頭人;建立荔園優秀醫師及荔園優秀青年醫師培養計劃,為優秀人才的成長奠定良好基礎;組織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骨幹赴境外學習考察,,進一步增強業務水平。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第四,改善醫療服務,智慧健康惠民。(1)積極完善基礎建設,解決住院難的問題。目前醫院一期床位數800張,正積極籌辦二期建設,二期建設完成後,總床位數將達2000張。(2)加強醫院信息化建設,推進智慧衛生健康服務。該院在半年前就建立了「網際網路醫院」,利用先進的遠程設備,謀求為廣大患者提供最前沿診療服務。
第五,認清當前形勢,防病於未然。醫院不僅承擔著疾病的救治責任,還承擔著預防保健知識的普及工作。鞏鵬教授非常鼓勵醫院將關口前移,加強疾病知識預防的科普宣傳力度,以求減少患病率,力爭使得廣大群眾健康指數逐步提高。
此外,醫院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逐漸加大了醫聯體合作範圍和深度,讓優質資源下沉,與多家基層醫療機構建立醫聯體,派專家團隊下基層進行傳幫帶,並定期開展遠程教學及病例討論,採取多途徑幫助基層醫院提高診療服務水平,「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把病看好。」
藉助「一帶一路」 走向國際
「雖然我們起步晚,但是我們起點高、定位高。」鞏鵬教授表示,深圳大學總醫院的最終目標是創建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醫院。他同時指出,醫療的國際化將是深圳醫療的未來和特色,深圳大學總醫院必須走國際化路線。在建院之初,該院就積極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如圍繞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積極拓展該院與海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和交流,與土耳其阿塔圖爾克大學附屬醫院和藥學院籤署合作,雙方將圍繞抗腫瘤的天然產物開展一系列的研究;與德國羅斯託克大學及耶拿大學開展了針對博士研究生的聯合培養項目;與英國皇家外科學院整形協會合作,全面推進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新技術和新設備研發的實施與發展等。藉助「一帶一路」這個契機,深圳大學總醫院將國際化步伐走得越來越堅定。
率先提出梗阻黃疸分型 獲行業高度認可
雖然已經成為一名管理者,但鞏鵬教授從未忘記自己醫生的身份。在他看來,醫生不僅要治病救人,還要在科研上有所建樹。從醫30多年,鞏鵬教授對消化外科各類疑難疾病、甲狀腺及乳腺疾病、腸癌合併肝轉移診治等均具有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對「梗阻性黃疸多臟器損害」這一難題,他曾耗費了長達十餘年的時間開展了一系列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鞏鵬教授介紹,梗阻性黃疸多臟器損害是膽道外科最常見的病症,對人體有極大的危害。膽汁中所含的高濃度膽汁酸和膽紅素將直接破壞肝細胞結構;同時膽汁逆流入血,將導致機體嚴重的病理生理改變,最終導致多臟器功能不全及多臟器衰竭,這是導致患者死亡率較高的直接原因,同時也是影響患者轉歸與康復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在數年前,國內外對梗阻性黃疸多臟器損害的機制及臨床防治策略研究較少,這也是驅使他開展這項研究的重要原因。
梗阻性黃疸病人是否需要進行術前減黃,以緩解黃疸對器官功能所造成的影響,從而提高手術的安全性?這是肝膽外科一直頗受爭議的問題。在研究過程中,鞏鵬教授團隊率先提出了梗阻黃疸的分型,團隊通過研究認為:根據膽紅素的水平,可以將梗阻性黃疸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輕度、中度、重度和超重度。對於輕度和中度梗阻性黃疸患者,一般不進行減黃處理;對於重度和超重度患者,多數需進行減黃處理。該理論提出後,得到了國內同行的一致認可,並被由黎介壽院士主編的《圍手術期處理學》所引用。
梗阻性黃疸術前減黃治療原則
在研究梗阻性黃疸導致多臟器損害的機制時,團隊還發現:過氧化物酶體增殖劑激活受體(PPARs)作為上遊調控因子,可以通過對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核轉錄因子-κB(NF-κB)發揮調控作用。由於SOD和NF-κB可以通過炎症反應加重梗阻性黃疸導致的臟器損害。因此,減緩機體炎症反應的藥物是否可以有效預防梗阻性黃疸造成的臟器損害?這成為了他們思考的一個重點。
預防梗阻性黃疸發生 中醫藥作用顯著
此後,鞏鵬教授團隊將臨床研究的重點聚焦於篩選可以用於緩解梗阻性黃疸多臟器損害的藥物。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經過團隊的不懈努力後發現:中藥黃芪可以顯著減輕梗阻性黃疸對於心肌、肝臟細胞的損害,尤其對心肌具有確切的保護作用;黃芪、川芎嗪、肝復康、穀氨醯胺、烏司他丁等中西藥物通過相應的作用機制對梗阻性黃疸臟器損害也具有確切的保護作用。
為何中醫藥在其中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鞏鵬教授介紹,以引起梗阻性黃疸最常見的疾病——膽道結石為例,該病在初期階段有膽囊泥沙樣結石,或有膽管結石合併膽管狹窄的情況,臨床幹預過早可能會帶來損傷,繼續觀察不作幹預又可能導致膽道梗阻。此時就需要通過藥物治療與生活習慣的幹預幫助患者。目前西醫並沒有良好的解決辦法,但張仲景論著中發現,一些具有疏肝利膽作用的中藥可起到防止膽結石形成和進一步發展的作用,從而預防梗阻性黃疸的發生。由於中醫藥臨床應用效果不錯,就這樣進入了他們的視線。
這些研究結果不但得到了國內同行專家的認可,也得到了土耳其阿塔圖爾克大學研究醫院多位專家的認可。「未來,雙方將聯合開展臨床隨機對照實驗,評估黃芪、川芎嗪等中藥治療梗阻性黃疸臟器損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能在土耳其推廣上述中藥的使用範圍,這將大幅提升我國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他高興地說道。
鞏鵬教授表示,在梗阻性黃疸多臟器損害的機制以及防控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研究成果需要轉化到臨床,尤其中醫藥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有待進一步的觀察與應用。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前路可期,他期待著更多人將國人的醫學研究種子播撒到海外,將祖國醫學發揚光大,他更期待著深圳大學總醫院成為打造「深圳醫療樣板」的一支重要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