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出局,島內不同政治光譜黨派之間的互動,會不會又迎來一波「化學反應」?
果然,民眾黨立委蔡壁如拋出「國、民合作」提議,建議國民黨、民眾黨放下成見,共推人選參加高雄市長補選,複製臺北市長柯文哲2014年參選經驗。
「藍白合作」,1+1等於幾?
當年「白綠合作」成功推上柯P,但四年不到就翻臉破局,難說那就是個成功案例。
對此,國民黨臺北市議員遊淑慧說,她樂見「藍白合作」,樂見其成、持開放心態,「交往交往吧,不用太急」,兩黨主席可以先見見面,熱絡熱絡,增加默契,「互信」、「互助」是最基本的合作前提。
遊淑慧說,國民黨應該多一點朋友,絕對接受所有「抗綠盟友」,但如果民眾黨打著「三分抗綠、七分挖藍」的企圖,那藍白合作只會此消彼長,「1+1大於1」就成泡影。
民眾黨有沒有誠意?
看罷韓過程中的表現,不是很夠意思,作壁上觀,見死不救,甚至落井下石,有民眾黨立委還趕回高雄「投票」支持罷免。
等韓國瑜被修理完畢,民眾黨又說可以合作補選,是不是有點兒錯亂?也難怪國民黨內質疑民眾黨,究竟幾個意思?
而此次合作的契機也是因為韓國瑜,高雄市長補選的機會。
蔡壁如說,在野黨派共推候選人,合作未必成局,但至少讓大家重新有個選擇,強調提名「在地」、「優秀」、「無黨籍」人選來尋求政黨合作,而且合作對象不限於國民黨。
蔡壁如早前遷戶口到高雄,有人認為她是有意備戰高雄補選,蔡解釋是考慮到民眾黨在高雄的政黨支持度偏低,希望在高雄成立服務處,跟地方多接觸是本來就要做的事,和罷韓無關。
蔡的「無黨籍」人選,意思是藍白到時候可能要共推一個「非國民黨人選」,這對國民黨來說,腦洞和挑戰都大了一些。
當年「綠白」在臺北合作,民進黨內部也有很多反彈,民進黨花了很大力氣,才讓黨內理解只有支持柯文哲才有勝選希望。
當年「白綠合作」雖然推上柯P,但四年不到就翻臉破局,難說那就是個成功案例。
現在,民眾黨提不出一個有一劍封喉能力的人選讓國民黨來支持,國民黨去說服藍營支持者,讓他們理解複製當年臺北市的「綠白合作」是件好事,這個任務未免過於艱巨。
心結
畢竟,國民黨一向的觀念是:老子才是「正統」,其他黨試圖平起平坐,黨內一大幫人會問,你算老幾?
國民黨秘書長李幹龍說,「藍白合作是自我矮化,提出這個主張的人就是黨的罪人」。
臺北市議員徐巧芯認為,「當朋友難,當敵人容易」。
她認為,兩個獨立政黨在議題上合作,彼此不欠人情,共同監督執政黨是本分工作,但共推人選等於是要一起打選戰,雙方互不了解內部運作情況,到時候還牽扯到具體的選舉經費等問題。
紙上談兵容易,真要並肩打仗,技術問題一大堆。而且無論選舉結果如何,再過兩年終究還是分手,再次各自為戰,那留下的這種合作後的情感,會不會反而變成相互搶票的仇恨?
作為「馬系」議員,徐巧芯認為,藍白合作的唯一方式就是互相尊重,各自做好在野黨,「友達以上,戀人未滿」才是上策。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也排斥了聯合退選的可能性,強調必定是國民黨人選。
所以,高雄補選這一局上「先結一個合作的果子」,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補選只有短短三個月,兩黨就算加緊談,等談出合作人選,天亮了,補選也差不多結束了。
「藍白合作」,一個空想?
但此時此刻的國民黨,就像當年的東吳,「隔江自保,岌岌可危」,與民眾黨合作有合理性。
臺北市議員王鴻薇認為,民進黨一黨獨大,「藍白合作」是趨勢,必須合作,也必然合作,否則會被各個擊破。
道理都懂,兩弱對一強,只有抱團取暖,才有生機。
問題是,兩黨就算有意願,也各有焦慮,小心翼翼,試探居多。國民黨怕民眾黨因此壯大,撼動國民黨地位,甚至可能被滅掉。
民眾黨壯大,對藍營未來少受攻擊有好處,就算多一個靶子,也能分一些箭,還能讓傷痕累累的藍軍有休養生息、東山再起的機會,這是國民黨「藍白合作」的意義所在。
戒心過重,藍白合作必然胎死腹中。
究竟,「在野合作」,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合縱連橫」,是不是只停留在古書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