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報導,電影市場火爆,雙節長假前3天票房收入突破15億,《姜子牙》超8億,《我和我的家鄉》超7億,前段時間的《八佰》已經快30億。從這些數據可以肯定電影市場開始回潮,主要是中國人戰勝了疫情市場恢復,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影片制轉變了,開始回到20年前的製作原理,這樣符合社會需要,觀眾喜歡。
在所有報導中只有票房收入,沒有入場人數,這是報喜不報憂,隱藏真相全貌。票房收入的錢確實很多,但是進場觀看的人頭是不多的,主要是電影票價格太貴了。據了解一線城市的票價是90元左右,中小城市也是50元左右,按全國平均70元計算,1個億的票房收入只有140萬個人。雙節前3天15億票房收入才2100萬人進人電影院。《八佰》這麼好的影片,票房按30億計算,也是只有4200萬人看過。從這些數據來看,現在的電影沒有普及的作用,40年前的電影票1元,《上安嶺》看過的人是5億多,佔總人口的60%。這次的《八佰》看過的人佔總人口的5.8%。這個數字太少了,說明如今的電影市場的推廣空間特別大,完全還沒有滿足市場需求。
如今票價過高,不符合社會消費能力和消息習慣,很多人認為不值得花這麼多錢去看兩小時電影,平民百姓要一天的工資才能看一次電影,實在太心痛!40年前的電影票價1元,如今上漲100倍,跟房產差不多。其實農產品和底層民眾的工資上漲才10多倍,所以底層民眾還是很多看不起電影。如今的電影就是富人看的,成了貴族的消費品,拍電影就是為貴族服務。
按照目前的狀況,電影要走出昌盛大道還是不可能的,不能普及就沒有引導教育的作用,只能是一個奢侈品而已。如今拍攝電影的投資成本高,要收回成本要賺錢,只有高價售票。這是錯誤的,是壟斷的偏見,只要把高片酬壓一壓,成本就下來了,再把票價降低一點,讓凡人百姓都看得起,一部好片能有3億人看,那怕票價30元,票房收入也是90億啊。希望引起重視,改變目前狀態,造福中國人民。(本文由德才原創,歡迎關注和點讚,帶你一起長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