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個人是比較喜歡《封神演義》這部小說的,《封神演義》可以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可以叫做紂失天下,主要是講紂王是如何荒唐的治理天下以至於在外激化了與諸侯的矛盾逼得諸侯只有走上反叛的道路,內失去了清明的朝堂逼死了敢於直言的忠臣,第二部分可以叫做武王伐紂,主要是講周武王如何在神仙的幫助下如何艱難的進五關滅掉商朝的天下,建立了周朝。故事情節是比較的清晰的,也是比較好讀的,其中不乏精彩的神仙鬥法情節,各種奇幻炫彩的法寶還是很有趣味性的,但是除了明代也就是作者創作的朝代外,對於《封神演義》的評價似乎都不太高,相比於同時代同類型的神鬼魔幻小說《西遊記》來說似乎遜色不少,與清代的神鬼小說《聊齋志異》也差了不少,究其原因是因為《封神演義》無論在其文學性,哲學性,還是史學性上都不突出。
在文學性上,作者沒有讓人物真的立在作品中,其中不乏事件可以讓人物可以盡情展現其作為人的那種矛盾情感,但是作者都只是強調一種主要情感而忽視了人的複雜性,讀上去就像春天去看公園看花看到卻是「塑料花」的感覺,一種不真實的違和感,如比幹挖心的時候只是展現他對於商的忠心和紂王的憤怒,但是真實的人性僅僅就會只有這種大寫的性格麼,哪吒與龍王太子衝突以及後來的自殺都是很直接的,沒有過多的其它因素就是頑劣和直衝而後又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受到教化變得忠孝,基本都是直挺挺的人物性格,後面進五關的故事相對來說更緊湊,往往一個場景多個人物,根本來不及表現人物的個人特點,都是一類化的人物。在史學性上,作者應該對於人物事件景色外基本很少有生活場景上細節描寫,這也註定在史學上將不是一本突出的書,人物外貌和仙山景色過于格式化,看得出來作者的文字功底還是有的,但是大量格式化的描寫淡化了作者的文字功底,讀者看來反而是一種過猶不及的感覺,缺乏一種自然的閱讀狀態,這點比上《西遊記》應該是略有欠缺。
因為筆者個人愛好,看文學著作比較喜歡看其中的哲學性質,所以就重點聊聊哲學感受,《封神演義》的作者勾了整個封神世界的時候,把天命歸為最高的層級,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天命之下,紂失天下是天命,武王伐紂,截闡二教鬥法是天命,封神榜也是天命,但是這個看似天命註定的東西中又不乏神仙的作用,那麼這裡就產生了一個作者沒有處理好的矛盾,按理說神仙是隸屬天命之下的運行,但是反觀整部《封神演義》似乎是神仙在駕馭天命,天命是神仙推動的,既然B應該服從A的規律,但是A卻是B造成的結果,細思極恐,那麼神仙的作用是什麼,這麼說吧,用一個極端例子通天教主勝利了那麼天命是不是就等於在商不在周,那天命不是被架空了嘛,口號化了,作者也許想表現神仙受天命統攝的道教思想,但是卻處處表現出天命被神仙支配的感覺,再加上行文風格的精簡化,讀來就是一種矛盾之感。整篇讀下來時而是無法違抗天命的必死,時而是闡教神仙的肆無忌憚因為他們說的他們「順天命」,天命淪為一種強者工具的口號化,那麼整個主題變得虛無化,空洞化,哲學性質變得模糊。
另外,該書作為一部休閒小說來讀真的蠻有意思的,故事框架清晰,神仙鬥法之間有趣味性,文筆簡練,故事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