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在中國北方
有一片神奇的土地
森林面積3.92億畝
草原面積11.38億畝
它讓未曾涉足的人心馳神往
也讓每一個到訪過的人念念不忘
這裡就是內蒙古
在這片熱土上
綠色是最流行的底色
讓內蒙古清新靚麗!氣質飆升!
微風吹,碧草擺動弄新潮
呼麥起,野草生香沁心脾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
山巒逶迤、林海連綿、河流密布
是一個心神嚮往的童話世界
全面禁伐後
伐木號子和鋸木聲不再轟鳴
從砍樹到護樹
開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徵程
既守護綠水青山
又創造金山銀山
8月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
首次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成果發布
該評估以2018年為核算基準年
結果顯示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與
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為
每年6160億元
其中
森林生態系統為5298.82億元
溼地生態系統為860.92億元
……
森林+溼地=每年6160億元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已成為內蒙古一張亮麗名片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腹地密林深處
一汪清洌的山泉
無聲無息地從石縫間湧出
匯聚成小小的水面
.....
經黑龍江江源確定項目專家組確認
這就是黑龍江
在中國側的源頭
林海茫茫
碧波蕩漾
茂密的森林與遼闊的草原
水乳交融
內蒙古東部
是全區最為溼潤的地方
充沛的河水造就了
中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
額爾古納溼地
中國水草最豐美的呼倫貝爾草原
幾十年來
內蒙古像保護基本農田一樣保護草原
實施中國規模最大的草原保護工程
全區生態環境顯著好轉
在祖國正北方
構建起一道天然生態屏障
截至目前
內蒙古共建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9個
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60個
盟市、旗縣級保護區93個
國家森林公園43個
國家溼地公園49個
世界地質公園3個
國家地質公園8個
兩岸百鳥啼鳴
湖中錦鱗遊泳
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
是內蒙古三大淡水湖
它們像「旱腰帶」上的一泓泓清流
為人類提供著必需的「營養」
「一湖兩海」生態綜合治理
改善的不僅僅是水質
更是一場生態倫理的重新破題
讓每一條河都水清岸綠 魚翔淺底
如今
日漸豐盈的「草原明珠」
正在煥發出奕奕光彩
空氣越來越好不只是感覺
2020年1—11月
全區環境空氣品質達標天數
比例平均為90.5%
藍天白雲 繁星閃爍
一張「藍」圖繪到底
推窗見綠、出門見景、仰頭見藍
正在成為幸福的底色
詩和遠方
正在由夢境逐步變為現實
從寸草不生、毫無生機的
茫茫沙海到鬱鬱蔥蔥
充滿活力的滿目綠洲
這是一株株柳條的奮鬥史
更是每一位沙地牧民的生態夢
中國四大沙地之一
毛烏素沙地
昔日風沙肆虐、生態脆弱
1978年
中國最大的生態工程——
「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
毛烏素沙地成為主戰場之一
幾代治沙人不懈接力
數百萬畝流動沙地披上綠裝
「沙漠之城」變身「大漠綠洲」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放眼內蒙古118.3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綠色正在不斷積蓄、拓展
在這裡
生態建設
以每年超過1000萬畝的速度向前推進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續雙減少
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實現持續雙增長
在這裡
10.3億畝可利用草原得到有效保護
種草保留面積
連續多年穩定在5000萬畝以上
全區草原平均植被蓋度達到44%
在這裡
溼地面積恢復近300平方公裡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
水質達標率72.6%
「一湖兩海」生態綜合治理有序推進
在這裡
已建成綠色礦山375家
沙塵暴次數大大減少
大氣質量持續穩中見好
草原復綠 湖海變清
荒漠減少 森林擴容 天空湛藍
……
綠色的版圖正在不斷擴大
綠色
浸染到哪裡
哪裡就是一抹蒼翠
流淌到哪裡
哪裡就是一泓碧水
綿延到哪裡
哪裡就是一座青山
如今
行走在內蒙古的鄉間田野
一座座山、一道道梁、一條條溝
彎彎曲曲 翠綠蒼勁
一塊塊田、一汪汪水、一幢幢屋
充滿生機 綠意盎然
綠色草原 夢想馳騁
作為祖國邊疆一道亮麗風景線
在逐綠徵程上
內蒙古各族兒女守望相助
繼續發揚吃苦耐勞
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
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
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在祖國北疆築起一道生態安全屏障
記者:王靜超 綜合整理 圖片來源:人民網 新華網 呼倫貝爾日報等
原標題:《這才是內蒙古最美的流行色》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