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城隍」是什麼來歷?為何到處都有城隍廟?

2021-01-09 拾荒雜談

文┃拾荒雜談

(本文為拾荒雜談原創,歡迎轉載!)

中國古代傳統神話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正規的管理體系。正如封建時期有最至高無上的帝王一樣,中國神話之中也有位同皇帝的玉帝,主要責任是掌管整個宇宙。人間朝廷有左右丞相、三公、首輔、御史大夫等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神話體系之中也有四御和數位帝君幫助玉帝執政。

城隍

可以這麼說,人間封建社會有什麼主要的執政官員,相對應的神話體系之中就有類似的仙官與之對應。

那遍及中國各地城市之中的「城隍廟」主神「城隍」也是如此?

當然,「城隍」的位置不僅很重要,而且分工也非常明確,甚至相互之間等級森嚴,連爵位都高低不同。

最早出現「城隍」這一名詞的時候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彼時城池之外大都會挖一條防禦敵人的壕溝,這就是影視劇裡面時常出現的護城河,古名為「隍」,「城隍」在漢朝時期就是指保護城池安全的壕溝。

城隍會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和道教學說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越是亂世,人們越是將希望寄託於神話之中,因此神話體系發展得也越蓬勃。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將前朝很多有正直之心的人都尊奉為神,比如關羽和諸葛亮。當然除了真實出現的人之外,此時期的道教還喜歡將物擬人化,豎牌位尊為神。比如五嶽之山神、涇渭之河神等。

而原先作為護城河的「城隍」在這個時期也被尊奉為神位,山神主管一山及周邊山脈之萬事,河神保佑河流及周邊漁民之收成,「城隍」則因為它原來護城河的作用被賦予了保護城池的職責。

對於神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而祭祀之中最重要的則是立廟建神位。沒有神位的神明很難得到世人的供養。故南北朝時期開始興建「城隍廟」。最初的「城隍廟」在長江以南地區出現,彼時人們對城隍的信仰剛剛形成,所以在神廟建造上還是比較隨意的,不似主流信仰神明那樣有著雕龍畫壁的外觀,只用土磚壘砌,茅草覆頂便形成了一座「城隍廟」。廟內主神神位大多數都是使用的木質神牌,至於用到泥塑陶俑等神位材質還要到唐朝時期才會出現。

南方祭祀城隍之風很快傳到北方,相較於普遍信奉佛教的南方而言,主要崇道的北方自然不能放棄這次「立神」的機會,尤其是這種已經普及民間的主神。所以北方的道教開始為「城隍」編撰典籍,並開始「指派」對應神明,開啟了「人為造神」的歷史高峰時期。

北京城隍廟

到了唐朝建立的時候,天下比較安定,本應該對神明的祭祀減少許多,但恰恰相反。唐朝初期為了鞏固統治,皇室追尊老子李耳為始祖,稱太上玄元皇帝,尊廟號為唐聖祖。老子作為道教的教祖,轉變身份成了唐朝皇室之祖先,這種事情最大的受益方不是李唐皇室,而是當時的道教。

因為有老子這一層關系所在,終整個唐朝,道教的發展一直是穩步向上的,畢竟「滅佛」可以,「滅道」不是滅到了自己的祖宗頭上?故在唐朝時期,道教成了李唐的國教。有了免死金牌在手,道教便可以繼續自己的「造神運動」了。

道教有李唐皇室做靠山,而「城隍」則有道教做靠山。

廣州城隍廟

在這個時期,「城隍」發展非常迅猛,首先就是因為太平盛世,經濟穩定,故在「城隍廟」建造上也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原先南北朝的「城隍廟」更像是一個臨時土廟,而到了唐朝便開始有了青石瓦片,實木做柱的提升,這時候的「城隍廟」才更像後世的廟宇。

再就是神位和神像的「升級換代」,南北朝時期是木質神位,到了唐朝時期,經過道教前期不斷神話和立典,城隍開始「實人化」,有了前人成「城隍」的完整流程。比如紀信、周瑜等名將,都開始被塑成神像請進「城隍廟」擔任主神。

另外,有個地方值得注意,唐朝之前已經出現了民間祭祀「真人城隍」的現象,比如三國時期的周瑜就是在南北朝時期被尊為「城隍」,但當時都是民間尊奉,直到唐朝時期才開始正式為其立典,納入了完整的神仙祭祀流程之中。

唐朝時期,「城隍」進步的方面不只是在「城隍廟」的建造上,與之一同升級的還有其法理地位。此時期,「城隍」由民間信仰供奉轉變成了官方一同祭祀,每年年初,部分地方官員要對城內的城隍進行祭祀,祈禱城池內民眾平安,同時也對糧食收成進行祈禱。

和很多神話體系中的神仙不一樣,「城隍」是越發展越吃香,興許是「地方官」的緣故吧。

唐朝皇室造神,將老子尊為自家先祖以用來鞏固統治,這一招很妙,道教也被愛屋及烏。而到了「黃袍加身」的宋朝,立國比之唐朝還不穩,所以宋朝前期也效仿了唐朝的做法——皇室追尊。

在道教之中,趙姓主神最出名的也就是正財神趙公明了,但是作為一個財神,身份地位比之唐朝的老子差了不是一點半點。於是宋朝皇室聯合道教開始了「官方造神」,設定趙玄朗為人皇之一,轉世為軒轅黃帝。這一次,趙宋立神可以和唐朝平起平坐了,畢竟黃帝是華夏之始祖。

在這場「官方造神」運動中,道教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依舊可以榮辱不減,繼續為趙宋所信賴,但對比唐朝而言,關係始終要疏遠一點。

上海城隍廟

最明顯的地方就是趙宋開始自己敕封神仙爵位,雖然這種行為在宋之前就已經出現,但真正放到「低級主神」方面的,還屬趙宋頭一家。

宋朝開啟的敕封「城隍」爵位成了「城隍」歷史發展的高峰期,也就是從這一刻起,「城隍」正式成為和官方密切的神祇,朝廷祭祀有了法定的流程。而之前唐朝官方祭祀只是部分城池會有的現象。

宋朝最先將城隍紀信尊奉為「忠祐安漢公」,位列城隍公爵,並加入祀典,規定宋官,尤其是任職地方的官員,在任職之初必須前往當地的城隍廟祭祀。

宋朝這一舉措,將官員吏治與神鬼掛鈎,除了朝廷法律監督外,道德上面也予以管制。

「城隍」與官員吏治扯上關係,並為之封爵在宋朝起了個開頭,並開啟了「城隍」的高峰期,然而「城隍」歷史上真正達到最巔峰的時期還是在明朝初年。

明太祖朱元璋得國最正,因此不需要像唐宋時期一樣牽扯附會一些神明為自家先祖(但有些面子工程還是需要的,比如為了美化出身,明朝時期曾將大儒朱熹尊為先祖)以用來鞏固統治。雖然理是這麼個禮,但是明朝自詡雖「五行之說」得國來自元朝,可文化繼承自趙宋,和趙宋一脈相傳。故在對待一些神明上,明朝比之宋朝還要重視,畢竟是漢人江山,理應尊宋。

蘇州城隍廟

在宋朝眾多「立神」行動之中,最讓明朝在意的就是兩位神祇,一位是真武大帝,亦稱玄武大帝,另外一位,或者說另外一類即是「城隍」。

真武大帝的巔峰時期在明太宗朱棣時期,這個暫且不表。「城隍」的巔峰時期是在明太祖初期,彼時朱元璋延續趙宋為「城隍」封爵的習俗,並在其基礎上要更加完善。

首先就是爵位等級劃分制定嚴格。

洪武二年正月,太祖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

城隍的爵位按照區域劃分等級而來,明朝的區域劃分最高一級是京都,其下是府、州、縣,

分別對應四等爵位。彼時的京都為金陵南京,故在天子之下的城隍主管皇城之安危,被封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位列正一品王爵,為天下城隍之主;府城隍被封為「威靈公」,位列正二品公爵;州城隍被封為「威靈侯」,位列正三品侯爵;縣城隍被封為「顯佑伯」,位列正四品伯爵。至此,「城隍」體系正式確立,彼此之間等級森嚴,相應的祭祀禮度都嚴格按照爵位的等級執行。

除此之外,明朝初期還要求各地凡縣以上行政單位需修建城隍廟,廟內供奉主神可由道教敕派,也可由當地推舉。但無論是哪一種都要求加入道教典籍,而且供奉城隍原則上應該選擇和本土息息相關的正直之人。

西安城隍廟

例如,蘇州城隍為春申君黃歇,得來緣由即為其曾經的封地為吳地;杭州城隍為名相文天祥,原因是因為其曾經擔任位屬杭州的平江府知府;種種城隍,皆是各地相關之人,多為歷史上正直正義之人,故可以公正無私,庇護一方。

「城隍」的輝煌歷史在明朝初年達到頂峰,之後一直延續到清朝而熱度不減,如今各地依舊存在的城隍廟大都是明清時期修建設立。

「城隍」自漢朝初始,至南北朝時期形成雛形,於唐宋時期奠基成型,到明清時期形成完整的體系並達到巔峰。其間跨越一千餘年,逐漸成為華夏核心文化。

寧波城隍廟

過度依賴神仙是一種迷信的陋習,但本著虔誠之心,相信為善地去信仰神靈,這就是一種文化學習。

迷信和傳統文化,相似卻截然不同。

相關焦點

  • 濟南府有三座城隍廟,處處城隍有故事
    康熙中,知府蔣焜重修。」到了同治八年(1869)便有了「督城隍廟」的文字記載,這個時候濟南府城隍廟已經升級為督城隍廟了。督城隍廟規模宏大,尤其是它的山門,據說是全國少有的無梁殿建築,具有極高的建築參考價值,大廟三進院落,佔地3600平方米,依次是照壁、山門、二門、節孝祠、戲臺、大殿、後殿和東西廊廡等。而如今其他建築都已被拆除,僅剩下山門、戲臺以及幾座配殿在風雨侵蝕中繼續頹敗著。
  • 南哲思享|孫亦平:江蘇的城隍廟及城隍文化初探
    01江蘇城隍文化的興起與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們搜集並整理出江蘇各地城隍廟有200餘座,其中有明確記載創建時間是84座。從江蘇城隍廟的創建史中可見,道教的城隍文化正是在古人對「城牆」功能的認識中逐漸形成並發展的。
  • 在中國為什麼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廟,城隍神是誰
    在希臘神話中,女神雅典娜給雅典帶來和平和富裕,成為了城市的守護神。在中國也有類似的神祗,百姓為資紀念,每年定期舉辦祭祀,成為地方民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上圖_ 城隍 ,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 南北朝時,「吳俗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神。」
  • 城隍廟前都建有標誌性牌坊,而且按公侯伯爵位等級修建,您了解嗎
    無獨有偶,我們鄰縣寧晉縣的城隍廟牌坊則稱「顯佑伯坊」。是元代將城隍神封為伯爵後所建。坊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總高約7米。正間底梁枋與中梁枋間有鑲匾,題「顯佑伯」三字。中柱外柱前後,均有須彌墩蹲獅相戧。問題來了。為什麼趙縣城隍廟的牌坊稱「顯靈侯」坊,而寧晉縣的稱「顯佑伯」坊?難道牌坊的建造還有規格,還分爵位高下?
  • 城隍老爺的下屬都有誰?
    道教城隍信仰由來已久,可追溯到漢代,上海最早的城隍廟為宋時興建,到明代,道教發展迅速,城隍信仰更是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推廣,朱元璋便曾經下詔令要求全國各地每處每城均興建城隍廟,供奉城隍尊神,城隍信仰自此大興。
  •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城隍廟,那麼城隍爺到底是誰?為何人們要拜他?
    守護神的概念大家並不陌生,在宗教以及民俗傳說中,人有人的守護神,森林有森林的守護神,城市有城市的守護神。最著名的城市守護神就是雅典娜了,她是希臘城邦雅典的守護神。中國也有城市守護神,雖然每個城市的守護神都不盡相同,但這些神祇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城隍",也有專門供奉他們的城隍廟。那麼城隍是什麼意思?又是什麼人呢?
  • 《爛柯棋緣》中出現的城隍,本是儒家神祗,盤點千年來城隍的體系
    說起最近的小說,我們就不得不提一提被譽為近些年來最有仙氣的小說——《爛柯棋緣》了,而在這部小說之中,我們總能發現其中的神鬼之說也是十分引人入勝的,而其中卻沒有地府,只是簡簡單單的城隍。在我們的印象中,城隍是道教的神仙。
  • 上海的老城氣息——城隍廟
    城隍廟歷史有說城隍作為神,是由《禮記》中所渭「天子大蜡八」而來。天子要祭八種神,其中有「坊」與「水庸」,大略是對城塹、護城溝渠之祭,這是對城市守護神的祭札。明代人陸容《菽園雜記》卷五談到了城隍之祀:城隍之在祀典,古無之。後世以高城深池,捍外衛內,必有神主之,始有祠事。
  • 神話小說:天庭,地府,神話傳說中存在三界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說起神話小說,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在神話之中關於三界的說法。在神話小說之中,天地人三界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屬於中國有人的神話世界,也為眾多小說的世界觀創造了最堅實的基礎,那麼在神話之中,天庭地府究竟代表著什麼呢?
  • 聊齋故事:凡人倔鬥假天神,妻兒遇害後怒砸城隍廟,城隍現身相救
    有一晚,陳鐵石的屋外妖風四起,風中夾雜著一個聲音:陳鐵石,我乃是天神下凡,整個懷化村就你一人從不供奉本神,所以我特地下凡來懲罰你,今晚將打壞你的莊稼,如果三日之內不給本神奉上太牢之禮,將繼續降災於你,你將失去陪你多年的耕牛。聲音消失後,暴雨和冰雹相繼襲來,一直持續了一整夜。
  • 神話傳說中的9件兵器,極少有人知道它們的來歷!
    神話傳說中的9件兵器,極少有人知道它們的來歷! 文/千秋閣隨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神話故事想必大家從小一定都聽說過很多吧,其實在世界上其實每個國家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神話在流傳著,這些神話都是從民間流傳起來的。
  • 上海城隍廟,門口聚集著大量香客,本地人真的不去嗎?
    文章分類|旅行見聞文章字數|1007字,閱讀約3分鐘城隍廟是上海眾多景點中最熱鬧,最傳統的一個。凡是到上海旅遊的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城隍廟。城隍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上海也不例外。上海城隍廟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比豫園還要早。但在那個特殊時期遭到嚴重破壞,修復後又恢復了全貌。城隍廟是上海最重要的道教宮殿,也是長江三廟之一(南京還有夫子廟,武漢還有龍王廟)。這裡和南京路外灘簡直就是兩個世界。
  • 到西安旅遊,請接受省部級城隍老爺的靈魂拷問
    到古都西安旅遊,如果你留意的話,就會發現距離鐘樓不遠的西大街上,有一個高大的牌樓,上書「都城隍廟」四個正楷大字。這裡就是西安大學習巷東側的西安都城隍廟,比起一般的城隍廟因為多了一個「都」字,體現了他的級別之高。
  • 界市城隍廟的 前世今生
    城隍作為城市的守護神,緣起於楚漢相爭,項羽部把劉邦圍困於滎陽城,有副將紀信喬裝劉邦投降受死,使劉邦得以逃脫。後來劉邦做了皇帝,封紀信為天下都城隍,統管天下各州府的城隍神,全國立廟祭祀。界市城隍廟建於南宋孝宗年間,系東漢城堡的替代物。相傳宋孝宗送駙馬譚鬥南回鄉,派一位太監隨行,名為服侍他,實為監視他,後太監病死葬於吳頭楚尾之界頭,託夢與孝宗,要求誥封。
  • 600多歲的興化府城隍廟,莆田歷史最為悠久的廟宇之一
    文:林春榮 圖:H01城隍廟,位於莆田市婦幼保健院旁城隍神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之由,本來是自然神中的一種。《說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城隍」之詞的由來出自班固《西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大約在南北朝時,民間開始城隍神的祭祀。
  • 聊齋志異「考城隍」,「考城隍」考什麼?
    宋燾公在考卷中寫到「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殿上的主考官傳閱過考卷之後都讚賞不已,當下就說:「河南現在缺一位城隍,你可以立即就任。」宋燾公聽了知道自己已經壽終了,立刻流淚磕頭說:「承蒙各位的抬愛賞識,授以城隍一職,但是母親年已七十,無人奉養,可否讓我侍奉她,等到她去世後,我再來聽候差遣。」主考官查閱宋母的陽壽發現還有9年陽壽。
  • 折柳相贈,城隍巡遊,吃螺獅和竹筍……古人過清明,都有哪些講究?
    折柳相贈,城隍巡遊,吃螺獅和竹筍…古人過清明,都有哪些講究?中國人有情有義,傳承傳統文化中,往往將紀念先賢古聖和緬懷先祖,聯繫在一起。比如,我們馬上就要過的一年中最大的傳統祭祀節日——清明節。「源易緣」注意到,這樣做的目的,有3個:一是為了祝福平安,希望親友所到新的地方,如柳枝一樣,能夠生根發芽;二是取「柳」字與「留」的諧音之意,有眷戀和挽留之意;三是楊柳是春天中的楊柳,搖曳成蔭,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折柳相送,表達了春意常在的祝願。清明節的另一個有趣的習俗是「城隍巡遊」。
  • 拆館還廟:保定城隍廟景點有望得到恢復,期待城市守護神早日回歸
    遊走在古城保定城隍廟街上,特殊時期,難得車少人稀,可以放慢腳步,顧盼左右。兩邊的各類老式或復古建築似乎都在說明這裡曾有過非凡的歷史沉澱和勾陳往事……而城隍廟街的得名,皆是源於路北盡頭的那座老城隍廟。改造中,拆除了城隍廟大部分古建築,只保留了城隍廟主殿,改為中廳會議室。為了遮住大廟,又在廟殿前蓋起了一座轉角樓;1972年3月30日正式營業;此後整整輝煌了十年,到了1982年,為了適應「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大政策,招待所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古城賓館。
  •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伏羲女媧本是兄妹,為何卻結為了夫妻?
    那麼伏羲和女媧有什麼特別的關係嗎?為什麼有的傳說說到伏羲女媧是兄妹,而有的版本則是說伏羲女媧是夫妻呢?中國古代有許多文章記載了伏羲和女媧這兩個人物形象。在《文選·王延壽》中寫道:「伏羲鱗身,女媧蛇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