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多了,英語地位反而會降低
近日,《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面向全社會徵求意見了,也引起了廣泛討論。
不管最後的修改意見如何,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國力進一步提升,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長期學習、工作、生活在中國。
這些長期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在被中國和中國人影響的同時,也會從方方面面影響中國。
我是「超人爸爸說教育」,一個教育領域的作者,所以關心的也是教育方面的事,就僅從教育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
先說結論:我認為當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長期在中國生活、工作的時候,英語在中國的地位會越來越低。
為啥?
很多人會認為,這不科學啊,當在中國的外國人變多了,中國成為國際化的國家,建設很多國際化大都市,英語應該越來越吃香,地位應該越來越高才對啊,怎麼會反而降低呢?
我們先看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大約1300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做了周邊各少數民族「天可汗」,彼時的長安,匯聚了日本人、高麗人、波斯人、龜茲人、突厥人、大食人,是一個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那時,匯聚在長安的人們,主要以什麼語言交流?
第二個例子,上個世紀後半段,世界的中心是美國,紐約吸引著全世界的精英,在new york city,那裡的人是說漢語,還是西班牙語,法語?
第三個例子,歐洲人沒錢了,玩不了航天了,歐洲航天員為了能上中國空間站,開始學習漢語。
中國有兩句老話:入鄉隨俗,客隨主便。外國人在中國,他們是客,我們是主,從生活習俗上,只可能他們隨我們,不可能我們隨他們。
在語言交流上也是這樣,當然不排除一些外語好的人和外國人用外語交流,也能學習鍛鍊自己的外語水平,但是使用漢語,一定是主流和多數。
所以,不管未來在中國工作、生活的外國人有多少,我們和他們的交流,都將以漢語為主,他們也會主動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以謀求更好地融入中國。
語言是工具,更是文化和話語權的載體
很多人認為,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就應該學好英語。
沒有人否認這一點,但是,學習英語是有目的的,是為了取長補短,把他人先進優秀的東西為我所用,而不是把英語、把英語國家的人供起來。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佔據主導地位,掌握了相對先進的科技,掌控著國際話語權,英語也廣泛流行,時間一長,大家都習慣了,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認為,英語是世界第一語言,要想和世界交流,就要多學英語,學好英語。
假如世界和平,每個人、每個國家都絕對平等,那當然沒什麼問題,但現實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再看一個鍾南山院士的例子。
鍾南山院士說,他帶領的團隊在很早的時候,就對疫情做了預測,疫情大概在2月中下旬會達到高峰,確診人數六、七萬,他們把這個預測結果寫了論文,投到國權威外期刊,結果被人家退回來了。
為什麼呢?因為國外所謂的「權威」專家,也做了一個預測,預測中國感染人數是十六七萬人,鍾南山院士團隊預測的數值,只有人家的零頭,當然就不讓你發表了。
雖然最後事實證明,鍾南山團隊的預測更準確,但對國外的專家來說,事實如何並不重要,他們一直是帶著偏見和有色眼鏡看你的。如果鍾南山團隊預測的數據,是十六七萬甚至二十六七萬,你說他能不能發表?
外國人的偏見,可以堂而皇之地四處宣揚,而我們的意見即使再正確,但根本沒有發聲的機會,也就沒有人能聽到了。
即使在中國權威如鍾南山,也不得不把論文發到外國的期刊上,由國外沒有實地接觸過新冠病毒的所謂「專家」來品評,最後還給你退回來了。
中國學者做的研究,發表在國外的期刊,而且人家還是帶有偏見的、選擇性的發表,國內同行要學習自己國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還要花大價錢訂閱國外的期刊,這叫什麼事?
所以,科技部、教育部才會聯合發文,要求「破除SCI至上」,打造中國自己的高質量中英文期刊。
華為被黑,孫楊被黑,都是一樣的劇本,事實如何並不重要,關鍵是看誰說了能算。
國家要強大,國民要強大,不管在哪個領域,都必須有自己的話語權,否則,只能別人帶著偏見黑你,你根本沒有發聲的機會,沒人能聽到你的聲音,外界認識的,是那個「被黑過」的你。
時間一長,除了你自己,外界都戴著有色眼鏡看你,想要糾正偏見,需要付出的努力,何止是十倍、百倍。
現在,我們一直在和西方爭奪話語權,無論是在這次疫情中,中醫發揮的重要作用,還是教育部、科技部下決心打造自己的高質量期刊。
難道大家沒有發現,近幾年,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也多了起來嗎?從《舌尖上的中國》,到《中國詩詞大會》,再到李子柒,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優秀,聽到了中國聲音。
在每一個領域,話語權鬥爭都是要進行的。
當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他們就會像學習漢語的歐洲太空人一樣,學習漢語。相對地,英語的地位就下降了。
未來,我們取消英語的必修課地位,也指日可待。
結束語
看了我的分析,你有什麼想法?歡迎分享。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