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廣州市第78場疫情防控新聞採訪活動在廣州醫科大學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與19名在穗工作學習的外籍人士進行交流。
超過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鍾南山用有力的「One world,One fight」,告訴世界:在這場全球抗疫戰裡,各國都在一個戰壕裡。
「疫情發生後,我沒有回國,因為我相信中國會控制這個疫情,讓我們放心。」來自赤道幾內亞的波波在中國6年了,他希望通過這場座談,能從鍾南山這裡得到防護建議,告訴遠在家鄉的父母。
「謝謝大家,有些人只來了兩三年,但是中文講得特別好。」鍾南山說,考慮到語言習慣的問題,特別作了中英文版本的幻燈片介紹疫情的最新情況。
在超過兩個半小時的座談中,鍾南山中英文自如切換,部分外籍人員準備了五個問題,鍾南山也一一耐心作答,並時不時做筆記。疫情的最新情況如何?在穗外國籍人士最關心什麼?鍾南山給予了解答。
「最早更加關注歐洲、美國等地的疫情,現在疫情在全球蔓延,包括澳洲、非洲、印度等地的疫情都發展很快。」鍾南山再次強調了新冠肺炎的強傳染性特徵,病毒傳播指數平均為3,在部分地區最高甚至達到7。在明確了新冠病毒強傳染性的基礎上,鍾南山介紹中國的防控經驗:疫情高發地區封城、其他地區限制出行,基層聯防聯治。
鍾南山提醒,要警惕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當你被傳染後,在潛伏期的3-7天便具有傳染性,在最早的5天中,病毒載量在上呼吸道更多,一周後顯著下降。」所以,應該更加注意兩類無症狀感染者,即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還有來自重點疫區的人員及其密切接觸者。」
鍾南山提醒在穗外國籍人士,新冠肺炎的防控關鍵是戴口罩 、保持距離。「戴口罩更重要的是能保護自己免受感染。」
會前一一握手,會後鍾南山又一一與外籍人士合影。在合影時,在廣州被治癒的巴勒斯坦患者送給了鍾南山一串銀項鍊,他說,這代表了他對鍾南山、廣州乃至中國的感謝。
以下是鍾南山院士回答現場外籍人士提出的問題↓↓
Q:
外國在穗留學生如何防疫?
A:
我認為外國學生和中國學生沒有區別,應該同等對待。近期,中國出現個別感染案例,但不代表疫情就會第二次暴發,大家可以逐步復工復學,但如果你有外國的朋友來,還是需要小心、注意防範。
Q:
對於非洲國家防控疫情有什麼建議?
A:
疫情嚴重的國家需要封鎖,因為傳播的速度非常快。如果一定要聚集,比如開會,請戴上口罩。不只是在非洲,在人員聚集的場合都是一樣的。如果我去非洲,我會和當地政府人員認真討論(防控措施)這個問題。
Q:
疫情發生後,我在廣州買了500個口罩給澳大利亞的父母,但是他們不願意戴,如何勸我父母戴口罩?澳大利亞馬上到冬天了,他們不戴口罩的話,感染風險會不會變大?
A:
在外國確實存在戴口罩被人看不起的情況,他們認為戴口罩是有病的表現。但是,戴口罩是預防別人傳染給你,特別是去人員密集的地方,戴口罩可以避免人家傳染給你。因為飛沫傳播,有人就是在電梯裡被傳染的。
新冠病毒在低溫環境下易傳播,4-16度適合病毒存活,這是在南半球可能會傳播的原因,氣溫上升,病毒傳播則會下降。但預防得好,病毒發展可能會下降。新冠病毒隨著天熱傳播力會下降,氣溫下降確實要更加注意。
Q:
有些小朋友出現了發熱等相關症狀,怎麼對他們做出診斷?
A:
兒童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如果兒童出現症狀,會先診斷是普通流感還是新冠肺炎,並對家長做檢測。
如果是一般過敏性疾病,接觸了過敏源才會出現,用一些抗過敏的藥物,有效果一般就是過敏。如果用了沒效果,就要考慮其他的可能。不是一定要有發熱症狀,50%的患者最初是沒有發熱症狀的。
Q:
我們可以從此次疫情學到什麼?對個人有哪些健康建議?
A:
這對非洲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一課,此前中國有SARS這一課,我們對於新冠疫情有經驗,人們很快意識到這個疫情的嚴重性。但是這還不夠,接下來,我們需要和野生動物和諧共處,一些習慣需要被禁止。
我曾經是400米跑的冠軍,但是這是很久之前的事了。我進入大學後到現在,一直有在健身。但是時間有限,工作結束後我回到家會健身,我堅持了這個習慣,堅持運動對我保持健康很有用。
Q:
怎麼教育孩子防範新冠病毒?
A:
我們需要政府、家長、社區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家長的觀念和說法對孩子有直接的影響,政府也要承擔責任。從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來看,現在有一些說法在製造「歧視」,說某種人易感染是不對的,實際上所有人都易感染。
Q:
中國與其他國家如何守望相助?
A:
我們除了支援口罩、呼吸機等,更重要是醫學交流合作。現在我們跟歐洲、美國,每個星期都有交流,今天下午還要跟印度交流。我們很願意和你說的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交流,我們目前的疫情防控有些是對的,有些可能是走了彎路,大家多交流可以彼此都少走彎路。
(*原對話內容為英文,以上是記者的翻譯)
出席座談會的出席外籍人士名單
1. 澤村博美(Hiromi Sawamura)女,美國人國際學校顧問,日本籍。
2. 範玲玲(Pham Thuy Linh),中山大學漢語言專業中文系學生2016級,目前大學本科四年級,女,越南籍。
3. 默罕默德·歐德·阿布·那茅斯(Mohammed Odeh Abu Namous),男,49歲,巴勒斯坦籍,出生地於阿聯,現就讀於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心理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4. 陂西·卡吉索·莫加萊(Peace Kagiso Mogale)、女,非洲南部波札那籍,年齡:35歲,研究生,畢業學校:波札那大學,土地管理專業。目前是一名企業家。
5. 圖卡(Mirode Nelio Salvador Tucua),男,莫三比克籍,廣東工業大學校計算機工程應用學科專業博士生。
6. 林景鵬(Franklin Chukwuebuka Okoh),男,奈及利亞籍,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全英國際學生班)專業本科生。
7. 烏瑪(Camara Alpha Oumar),男,幾內亞籍,1998年1月3日出生於幾內亞首都科納克裡。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全英國際學生班)專業本科生。
8. 夢(Tasneem Zareen Mayeesa),女,孟加拉籍,廣州醫科大學2014級留學生,臨床醫學專業(英文授課)。
9. 陳志遠(Calizaya Caceres Andres Alonso)男,1989年5月出生,來自廣州友城秘魯阿雷基帕。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漢語進修。
10. 吉娜伊達(Vasileva Zinaida),女,1995年5月出生,來自俄羅斯。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攻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位。
11. 瑞迪(Freddy Gahimbare),男,1992年10月生,蒲隆地籍,南方醫科大學本科生。
12. 波波(Virginio Bibang Ndong),男,赤道幾內亞籍,1996年2月生,南方醫科大學本科生。
13. 布布恩(Djoble D'Almeida Marcel Bubune),男,加納籍,1994年5月生,南方醫科大學臨床醫學本科生。
14. 五賓(Bindanda Mvuama Van Timothee),男,剛果(金)籍,南方醫科大學兒科學碩士研究生。
15. 丁瑟(Gureeye Abdirahman Abdinasir),男,索馬利亞籍,1992年1月生,南方醫科大學眼科學碩士研究生。
16. 遲姆維(Chimuvi Emmanuel),男,馬拉威籍,1994年4月生,南方醫科大學臨床醫學本科生。
17. 大衛(Nell Delvy Ngouma Moudouma),男,剛果(布),1986年6月生,南方醫科大學外科學(神外)碩士研究生。
18. 巴日(Abdullahi Abdi),男,索馬利亞籍,1986年1月生,南方醫科大學2018級創傷骨科碩士研究生。
19. Hazza(小哈),男,澳大利亞,廣東電視臺國際頻道擔任主持人。
(原標題:鍾南山院士與19位在穗外籍人士交流,回答了這些問題)
特別推薦
監製:郎薦轅
編輯:王亞群
校對:牛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