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宇宙的「中國製造」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飛向宇宙的「中國製造」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4型新一代火箭,此前也分別完成首飛任務。隨著長徵八號成功首飛,「十三五」期間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悉數完成亮相。

  這份傲人成績的背後,是一群與中國航天事業共同成長的航天人。他們用實幹捍衛中國航天的榮耀。從一年一發到一年數十發,這群航天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讓「中國製造」以卓越的品質飛向太空。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八研究院149廠位於上海。作為事業一部副主任,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長徵六號主任工藝師黃誠見證了那裡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2000年,黃誠從河海大學畢業,正式成為149廠的一名總裝工藝員。當時,149廠的環境還很像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國企,電腦還沒實現人手一臺,大部分圖紙還是手繪的。

  就在那段時間裡,黃誠經歷了自己職業初期的飛速成長。入廠後,他先是在車間實習了一年,跟產品零距離接觸。每天早早到廠房,半天時間在技術部看圖紙編工藝,半天時間去學操作。那段經歷讓他收穫很大。

  對於工藝員來說,現場也是他們的生命。不接觸實物,只靠看設計圖紙,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

  5年時間,新廠房從規劃到建成,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黃誠也從一名工藝員快速成長為主任工藝師,要對應負責一個完整的型號,做它的「項目經理」。項目從策劃到實施,再到最終實現,都要由「主任師」來組織。

  「整個過程是『從無到有』,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黃誠說。

  長徵六號發射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秀。「長六」研製時,由於各方面的挑戰都是全新的,一開始黃誠也沒什麼方向。最後還是通過學習、迭代新型號和新技術的應用,跟產品多打交道,跟每一部分具體的工藝員多方討論,才最終有了「長六」的成功。

  按黃誠的話說,「8小時之內現場服務,下班後進行方案討論、開會」,這就是當時的工作節奏。

  進廠在一線從事型號工作10年後,黃誠應149廠需要,曾離開型號一線,轉作技改管理工作3年。直到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攻關遇到瓶頸的關鍵時刻,廠領導再次將他召回,讓他擔任技術負責人。

  接下任務時,黃誠內心有顧慮,也有忐忑。當時,離火箭出廠只有短短7個月,還有多個工藝瓶頸亟待突破。火箭的型號數據是不允許有絲毫差錯的。有時為了一個指標值,黃誠和團隊幾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

  「長六」發射須經歷各種環境試驗,大漠風沙、高溫酷暑、大雪紛飛,黃誠都要陪著火箭一起。在-30℃的露天環境裡,黃誠與團隊和「長六」一起經受住了惡劣天氣的考驗。

  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下,黃誠被查出患有惡性腫瘤,醫生建議他立即手術。黃誠卻還想先工作完再說,最後,妻子含淚逼著他去醫院。術後,由於不能說話,黃誠就在微信群裡寫字推進技術研製進度。大病初癒,黃誠便立即歸隊。

  對家人,黃誠充滿愧疚。但是,「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先生「國家需要,我就去做」這句話,時刻支撐著黃誠。

  在火箭發射時,火箭的總裝工藝師和總裝操作者是最後一批撤離發射場的,因為總裝工藝師是最熟悉全箭狀態的人。「長六」首發時,黃誠擔任搶險隊隊長。臨發射前30分鐘,管路出現異常,發射中止了。

  「這在上海航天歷史上也是從來沒有過的。當時我也緊張了。」黃誠說。為了不影響團隊狀態,他當機立斷和操作人員一起進行判斷排故,整整36個小時沒有合眼。衝上去的時候,身下就是20米深的導流槽,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黃誠當時沒有猶豫,更沒有時間恐懼。

  最後,當星箭成功分離,黃誠和在場的很多人一樣,難掩自己激動的心情,落下了淚。一位總師一年沒剃鬍子以此明志,首飛慶功宴上,大家見證他剃掉鬍子,共同分享「長六」首飛成功的喜悅。

  長徵六號完成了90多項新技術攻關,創造了一箭20星的亞洲紀錄。長徵五號是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火箭,為我國空間站建設提供有力保障。為此,黃誠所在的團隊獲評2016年感動上海年度十大人物。黃誠也獲評國家五部委授予的長徵五號首飛突出貢獻獎、上海航天局型號一等功、感動上海航天十大最美航天人。

  黃誠覺得,這些榮譽不是個人的,他只是航天青年的一個縮影。

  黃誠的師傅曾經對他表達過,在那個「造飛彈不如賣茶葉蛋」的時代,他多想實現強國心願。可惜當時研製任務少,有心無力。「如今我們終於趕上了『續航天夢、鑄強軍夢,圓中國夢』的好時代」。

  直到最後,都不能有一刻放鬆

  馬鐵錚是給火箭焊接「心臟」的人。

  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211廠14車間高鳳林班組的副組長,20多年間,多個重要型號的火箭發動機都與他所在的班組密切相關。

  高鳳林,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全國十大能工巧匠、全國技術能手。在他的帶領下,班組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員工13人中,7人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榮譽。80後馬鐵錚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他已經成長為團隊的副組長,兼任航天科技集團團委副書記。

  師徒傳承、苦練基本功、以大賽促成長……馬鐵錚的成長之路,正是211廠人才培養的縮影。目前,211廠利用4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5個集團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獨特優勢,以大師為核心,將「生產-學習-研討-解決問題」等環節結合起來,推進技能人才在生產中不斷提高技能水平。以高鳳林、崔蘊、馬利、曲振海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將航天精神融入工作,並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馬鐵錚入廠以來的成長,正是得益於這樣的人才培養機制。1997年,馬鐵錚考入211廠的技工學校。從1998年起,憑藉優異的成績,馬鐵錚被推薦到14車間高鳳林班組實習。高鳳林班組是很多焊接專業學生夢寐以求的學習聖地。2000年,馬鐵錚用總成績第一名為3年的學習畫上圓滿的句號。由於表現出色,他在強手如雲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同批實習生中唯一一個留在高鳳林班組的人。

  給火箭焊「心臟」並不容易。發動機空間結構複雜,零部件多,對太空飛行器影響巨大。從進廠開始,馬鐵錚就沒少看《航天警示錄》,他時刻警惕自己,出一丁點小問題,都可能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

  馬鐵錚介紹,14車間是發動機部組件生產車間,很多零件到車間後由他們組裝焊接。「一組裝起來,動輒價值幾百萬上千萬元,絕對不能因為我們的技術水平沒達到而造成產品不達標。」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高強度發射,更沒有留下重新生產研製的周期。

  因此,這個手藝活兒不僅考驗技術過不過關,還考驗心理素質。馬鐵錚還記得自己幹的第一個活兒,是為噴管做焊接。噴管的形狀有點像牽牛花的喇叭口,延伸段通常由幾百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細方管組成,僅一根管子的價值就相當於一臺彩電。這些都需要手工焊接完成。頗具挑戰的是,管壁比一張紙還薄,焊槍多停留0.1秒就可能把管子燒穿或焊漏。越焊到窄口處,馬鐵錚的心理壓力越大,「到最後手都哆嗦」。但是他及時調整,圓滿完成了任務。

  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焊工,要經歷長時間的培養:從最簡單的幹起,先弄好地面的產品,再到「上天的」,最後再去完成上天的關鍵產品。整個過程走下來,至少需要5年到10年的時間。

  僅一個產品就有一萬多道焊縫兒,這種大工作量對馬鐵錚來說早就是家常便飯。這要求他們作業時不能有絲毫走神,更要摒棄雜念,一步一個腳印地保證好產品的質量。

  馬鐵錚說,焊工的技術就是「焊絲堆出來的,氬氣燒出來的」。剛工作那幾年,航天產品還沒那麼多,馬鐵錚高強度做了好幾年地面產品焊接,也經常24小時不睡,一天一宿連著幹。

  焊接極需要手穩。為了練習基本功,馬鐵錚胳膊上燙得都是疤。休息時,馬鐵錚一有空就舉著裝滿水的杯子練腕力,哪怕是跟別人聊天時,他都特意將手懸空,保持平穩,不放在椅子的把手上。

  近些年,中國航天在質與量上都有大飛躍,生產技術也不斷自動化。想做好焊接工作,還要跟蹤前沿技術,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就對他們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馬鐵錚的師傅高鳳林便是如此。馬鐵錚說,師傅的抽屜裡時時刻刻總放本書。不管是學藝,還是學做人,師傅都通過點滴小事為他們樹立了人生的榜樣。

  在這個崗位上,「不管老型號還是預研的,直到退休,都不能放鬆。」馬鐵錚說。

  讓馬鐵錚最有成就感的,還是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難題的解決方案。有一次一個新研製的重型大運載火箭因材料和結構特殊出現裂紋,馬鐵錚每天晚上熬到三四點研究解決方案,用了一個多星期,終於在規定期限內圓滿解決了技術難題。

  在火箭從圖紙落到實際的過程中,一線生產人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某些材料適用與否,生產能不能達到設計要求,都要由他們來參與、改動。在此過程中,依託某重點型號,馬鐵錚參與研製的TA7鈦合金與不鏽鋼薄壁導管異種金屬釺焊,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

  長期以來,211廠將技能大賽和技能大師工作室作為兩個重要抓手,培育大批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馬鐵錚就是其中之一。經年累月的努力,讓馬鐵錚成長為一專多能的焊接人才。他獲得過全國技術能手、航天技能大獎、航天貢獻獎,在各級競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還獲得過多項國防專利。

  為了集訓,大女兒出生的前後兩個月,馬鐵錚都不在家。直到現在,因為工作太忙,馬鐵錚都還沒機會去現場親眼見證自己焊接的火箭成功發射。

  如今,班組的90後成員越來越多。師帶徒,老帶新,年輕人也沿著高鳳林、馬鐵錚師徒曾經走過的人才進階之路,夯實技術基礎,並將寶貴的航天精神薪火相傳。

  跨越百年,初心不改

  作為中國運載火箭總裝總測骨幹企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第一研究院211廠、第八研究院149廠,都有著百年以上的厚重歷史。

  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我國成為繼蘇、美等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從那時起到2020年,211廠總裝完成的發射早已超過200次。作為我國最早成立、規模最大的運載火箭總裝製造企業,它伴隨著中國航天一同走過了半個世紀的輝煌歷程。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長徵二號系列、長徵三號系列運載火箭等型號的研製,211廠加快了製造技術的發展速度,突破了大型貯箱製造、低溫氫氧發動機製造等關鍵技術。

  1999年,「長徵二號F」新型運載火箭首次成功發射了「神舟」號試驗飛船。這次發射成功,對全面突破和掌握載人航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在這背後,211廠歷經8年鑄箭,先後攻克了柵格翼焊接、逃逸系統等關鍵技術。

  2003年,「長徵二號F」火箭成功地將載有我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的神舟5號飛船,準確安全地送上預定軌道。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少數把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在新一代運載火箭亮相的背後,211廠也從沒停止瞄準前沿技術、搶佔技術高地的腳步。2018年9月,211廠第一次將3D列印技術用到火箭主承力件上,生產長五芯級捆綁支座,並通過全部基礎性能考核,開創了國內航天先例。

  自2012年開始,211廠開始繪製數位化工廠建設藍圖,驅動航天製造向航天「智」造轉型。被稱為企業「經營大腦」的ERP系統,能夠監控成本發生的全過程,讓管理更加精細化、透明化。211廠以下屬產業子公司為試點,踐行數位化工廠的總體規劃。

  同時,數位化生產線建設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2018年,作為泵閥生產線的一個示範加工單元,機器人上下料系統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年初,以艙體殼段智能加工為代表的多條數位化示範生產線建設完成,突破了機器人無人值守、自動倉儲物流、生產製造執行等一系列數位化製造關鍵技術,開發了以MES系統為代表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體系統,帶動產能大幅提升。

  百年老廠,正在向航天「智」造邁進,努力實現數位化的華麗轉身。

  在上海,149廠的百年曆程同樣波瀾壯闊。

  1969年8月,為了加速發展中國航天事業,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親自對上海基地的任務、性質重新作了決策,指示上海要研製大型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1978年6月經國家計委、國防科委批准,同意在閔行地區組建一個運載火箭總裝廠,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承擔「701」任務。

  1980年6月,原上海新中華機器廠與新民機器廠兩廠合併,命名為上海新中華機器廠,代號為國營一四九廠。而新民機器廠,正是149廠的前身。

  上世紀90年代,149廠浴火重生,開始了對運載總裝、載人航天的研製和總裝任務。從1998年那幾年只出一發、2005年的一兩年一發、2014年的九戰九捷到今年二十幾發的總裝總測和發射任務,在這20年裡,有老一輩人的堅守,也有80後、90後不斷加入。

  百年滄桑,淬鍊出中國航天人對初心的堅守,對創新的追求。中國航天的「超級2020」剛剛過去,「十四五」規劃又將揚帆起航。探月工程、載人航天……未來,高遠的宇宙中,相信會有更閃耀的「中國印記」。 (記者 胡寧)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飛向了月球,也飛向了宇宙,關於宇宙最溫柔的文案
    1.像是漂浮在宇宙的行星,最終被銀河牽引,只要終點是你,跨越再多光年我也願意。 2.我是銀河裡的流浪家,你是月球裡的常駐民,我環遊整個宇宙,只為找尋你的蹤跡。 3.世間美好有千千萬萬種,日出日落是一種,宇宙星河是一種,還有你的風情萬種。
  • 《飛向宇宙深處》:送給所有仰望星空的人
    《飛向宇宙深處》[英]阿普麗爾·馬登編 著中國畫報出版社  從古至今,深邃的宇宙一直牽動著人類的好奇心與恐懼感。  我曾以為,人類的第一次登月是受到上帝眷顧的順利任務;我曾以為行星的大小永遠不會變;我曾以為,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黑暗;我更沒有想過,我們熟悉的國際空間站也會迎來「退休」的那一天。而《飛向宇宙深處》這本書,將用新知「顛覆」你的宇宙觀。50年前登月的另一位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會在書中與你分享他們在登月任務中虎口脫險的故事。而離我們很近的水星,其實一直在「偷偷」縮小!
  • 唐老大也準備「飛向宇宙」了嗎?《速度與激情》越來越狂了
    飛向宇宙!宛若光頭版的《碟中諜》系列,許多粉絲更開玩笑會不會接下來這群大個子要「飛向宇宙」了,可怕的是,玩笑可能要成真了?系列編劇克裡斯·摩根表示,真的有機會。「飛向宇宙」這件事情不會在《速度與激情9》發生,不過未來續集唐老大和家人們來一場宇宙任務,聽起來的確夠厲害,難保編劇不會考慮在內。莫忘初衷他們是街頭賽車手
  • 《玩具總動員4》:飛向宇宙,浩瀚無垠
    眾所周知,系列電影如果沒有《指環王》那樣在拍第一部之初就謀劃好全局或者漫威那樣提前布局好宇宙的話,那麼續作別說超越前作了,能夠做到不爛尾就已經大吉大利了。然而《玩具總動員》系列就是在沒有提前布局好全系列的情況下,第三部和第四部極致地超越前作。因為可能誰也不會想到,1995年推出世界上第一部3D動畫電影後,影響能有那麼大。
  • 42年前飛向宇宙的旅行者1號,它的最終任務是什麼?探索生命?
    42年前飛向宇宙的旅行者1號,它的最終任務是什麼?探索生命?但是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1號還在宇宙中探索著,飛了40多年,現在已經飛出了太陽系,向著未知的星際空間飛去。旅行者1號跟它的親兄弟旅行者2號是當年「水手計劃」的收官之作,水手計劃是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搞出來的深空探索計劃,包括探索太陽系中的幾大行星而設計製造出來的無人太空飛船。
  • 新東方學員聲音飛向宇宙
    央廣網北京12月22日消息 兩千年前,屈原面對蒼茫宇宙,發出《天問》,表達了人類對太空最初的好奇與追索。而兩千年後的今日,人類又一次向宇宙真實「發聲」。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一顆衛星上承載著百名新東方學員的聲音,向宇宙發出最誠摯的問候。
  • 飛向太空 飛向未來 科普巨幕電影《火星使命》在金昌開拍
    飛向太空 飛向未來 科普巨幕電影《火星使命》在金昌開拍 2020-08-20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航天日】飛向宇宙的「長徵」
    央廣網文昌4月23日發:1970年4月24日,隨著一聲撼天動地的巨響,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送入太空……  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響的發射,它標誌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有能力依靠自己力量將國產衛星送入太空的國家,同時,也拉開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序幕。  同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誕生。
  • 中國飛向太空
    法新社報導說,中國新華通訊社今天報導,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已經完成了一次短期飛行,並在內蒙古境內著陸。這次飛行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行計劃的一部分。 這艘飛船的開發與製造主要是由中國航天科技公司下屬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以及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完成的。
  • 洩露天機之「宇宙製造」
    前言:「製造」本是智能行為,若宇宙沒有「智慧」,為何能夠「創造」萬物?宇宙的創造力究竟來自哪裡?如果說,宇宙是實驗容器(自然系統),萬物在隨機中誕生(自然演化)。縱觀宇宙現象,萬物的誕生絕非偶然,冥冥之中自有主宰!「宇宙製造」第一定律:靈性造物,靈褪物實。靈是創造的「原力」,靈製造了萬物,靈脫離物體它就成為自然物。
  • 人類是經過火刑架飛向宇宙的
    當他決意接過哥白尼的天體學說,去摧毀教士和庸俗哲學家製造的貧乏的天穹時,便立即成了追捕的對象。他逃跑了。西諺說:「條條道路通羅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諾拉人前往羅馬的道路並不通暢。危機四伏。他不得不做了一件新僧服披上,以期獲得一種安全感。
  • 飛向深空 飛向未來 科普巨幕電影《火星使命》開機
    1號基地取景拍攝,向公眾介紹中國航天員在選拔、培養、訓練和執行任務過程中的精彩故事、感人事跡,展示我國航天事業科技成果,弘揚科學家精神,彰顯我國航天工作者偉大的航天精神和愛國情懷,對激勵公眾樹立中國夢、航天夢具有深遠意義。
  • 長徵八號搭載百名新東方學員聲音飛向宇宙
    兩千年前,屈原面對蒼茫宇宙,發出《天問》,表達了人類對太空最初的好奇與追索。而兩千年後的今日,人類又一次向宇宙真實「發聲」。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你好太空 長徵八號搭載百名新東方學員聲音飛向宇宙
    兩千年前,屈原面對蒼茫宇宙,發出《天問》,表達了人類對太空最初的好奇與追索。而兩千年後的今日,人類又一次向宇宙真實「發聲」。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一顆衛星上承載著百名新東方學員的聲音,向宇宙發出最誠摯的問候。
  • 暖心文案|我飛向宇宙,卻被你逮回小小星球
    我的可愛和脾氣輪番報導My lovely and temper-turned-coverage奉勸你早點發現我的可愛I'd urge you to find my cuteness early我飛向宇宙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01兩部電影的主題,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飛向太空》引導我們從人類自身認識宇宙,《2001太空漫遊》則引導我們從宇宙重新認識人類自身這個名留影史的蒙太奇巧妙地概括了人類文明史,並使我們意識到:無論是骨頭,還是宇宙飛船,都是人類以競爭中佔有優勢為目的,製造出來的工具和武器。人類進化、文明演進的歷史,工具與武器緊密相連,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生產史和戰爭史。黑色方碑——外星高等智慧生物。
  • 最反科幻的科幻電影——《飛向太空》
    在《飛向太空》面前,一切科幻灰飛煙滅提到科幻,腦子立馬出現了兩部電影,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導演的《飛向太空》,都是大師之作,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想到這兩部,一美一蘇,相似而又不同。
  • 中國商飛向國航交付第三架ARJ21飛機,從浦東機場起飛
    中國商飛向國航交付第三架ARJ21飛機,從浦東機場起飛 「大飛機」微信公號 2020-11-30 16:49
  •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
    就現今來說,我們應該將其稱之為「絕地戰警宇宙」才對,不是嗎?飛向宇宙,浩瀚無垠。這恐怕才是《絕地戰警:疾速追擊》想做到的事吧。
  • 人類是經過火刑架飛向宇宙的 | 布魯諾逝世420年
    當他決意接過哥白尼的天體學說,去摧毀教士和庸俗哲學家製造的貧乏的天穹時,便立即成了追捕的對象。他逃跑了。西諺說:「條條道路通羅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諾拉人前往羅馬的道路並不通暢。危機四伏。他不得不做了一件新僧服披上,以期獲得一種安全感。他輾轉到過許多地方:日內瓦,巴黎,倫敦,布拉格,威尼斯……只要決心放棄危險的思想,他不是不可以選擇某個驛站作為一生永久的居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