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宇宙的「中國製造」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4型新一代火箭,此前也分別完成首飛任務。隨著長徵八號成功首飛,「十三五」期間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悉數完成亮相。
這份傲人成績的背後,是一群與中國航天事業共同成長的航天人。他們用實幹捍衛中國航天的榮耀。從一年一發到一年數十發,這群航天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讓「中國製造」以卓越的品質飛向太空。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八研究院149廠位於上海。作為事業一部副主任,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長徵六號主任工藝師黃誠見證了那裡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2000年,黃誠從河海大學畢業,正式成為149廠的一名總裝工藝員。當時,149廠的環境還很像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國企,電腦還沒實現人手一臺,大部分圖紙還是手繪的。
就在那段時間裡,黃誠經歷了自己職業初期的飛速成長。入廠後,他先是在車間實習了一年,跟產品零距離接觸。每天早早到廠房,半天時間在技術部看圖紙編工藝,半天時間去學操作。那段經歷讓他收穫很大。
對於工藝員來說,現場也是他們的生命。不接觸實物,只靠看設計圖紙,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
5年時間,新廠房從規劃到建成,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黃誠也從一名工藝員快速成長為主任工藝師,要對應負責一個完整的型號,做它的「項目經理」。項目從策劃到實施,再到最終實現,都要由「主任師」來組織。
「整個過程是『從無到有』,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黃誠說。
長徵六號發射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秀。「長六」研製時,由於各方面的挑戰都是全新的,一開始黃誠也沒什麼方向。最後還是通過學習、迭代新型號和新技術的應用,跟產品多打交道,跟每一部分具體的工藝員多方討論,才最終有了「長六」的成功。
按黃誠的話說,「8小時之內現場服務,下班後進行方案討論、開會」,這就是當時的工作節奏。
進廠在一線從事型號工作10年後,黃誠應149廠需要,曾離開型號一線,轉作技改管理工作3年。直到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攻關遇到瓶頸的關鍵時刻,廠領導再次將他召回,讓他擔任技術負責人。
接下任務時,黃誠內心有顧慮,也有忐忑。當時,離火箭出廠只有短短7個月,還有多個工藝瓶頸亟待突破。火箭的型號數據是不允許有絲毫差錯的。有時為了一個指標值,黃誠和團隊幾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
「長六」發射須經歷各種環境試驗,大漠風沙、高溫酷暑、大雪紛飛,黃誠都要陪著火箭一起。在-30℃的露天環境裡,黃誠與團隊和「長六」一起經受住了惡劣天氣的考驗。
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下,黃誠被查出患有惡性腫瘤,醫生建議他立即手術。黃誠卻還想先工作完再說,最後,妻子含淚逼著他去醫院。術後,由於不能說話,黃誠就在微信群裡寫字推進技術研製進度。大病初癒,黃誠便立即歸隊。
對家人,黃誠充滿愧疚。但是,「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先生「國家需要,我就去做」這句話,時刻支撐著黃誠。
在火箭發射時,火箭的總裝工藝師和總裝操作者是最後一批撤離發射場的,因為總裝工藝師是最熟悉全箭狀態的人。「長六」首發時,黃誠擔任搶險隊隊長。臨發射前30分鐘,管路出現異常,發射中止了。
「這在上海航天歷史上也是從來沒有過的。當時我也緊張了。」黃誠說。為了不影響團隊狀態,他當機立斷和操作人員一起進行判斷排故,整整36個小時沒有合眼。衝上去的時候,身下就是20米深的導流槽,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黃誠當時沒有猶豫,更沒有時間恐懼。
最後,當星箭成功分離,黃誠和在場的很多人一樣,難掩自己激動的心情,落下了淚。一位總師一年沒剃鬍子以此明志,首飛慶功宴上,大家見證他剃掉鬍子,共同分享「長六」首飛成功的喜悅。
長徵六號完成了90多項新技術攻關,創造了一箭20星的亞洲紀錄。長徵五號是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火箭,為我國空間站建設提供有力保障。為此,黃誠所在的團隊獲評2016年感動上海年度十大人物。黃誠也獲評國家五部委授予的長徵五號首飛突出貢獻獎、上海航天局型號一等功、感動上海航天十大最美航天人。
黃誠覺得,這些榮譽不是個人的,他只是航天青年的一個縮影。
黃誠的師傅曾經對他表達過,在那個「造飛彈不如賣茶葉蛋」的時代,他多想實現強國心願。可惜當時研製任務少,有心無力。「如今我們終於趕上了『續航天夢、鑄強軍夢,圓中國夢』的好時代」。
直到最後,都不能有一刻放鬆
馬鐵錚是給火箭焊接「心臟」的人。
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211廠14車間高鳳林班組的副組長,20多年間,多個重要型號的火箭發動機都與他所在的班組密切相關。
高鳳林,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全國十大能工巧匠、全國技術能手。在他的帶領下,班組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員工13人中,7人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榮譽。80後馬鐵錚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他已經成長為團隊的副組長,兼任航天科技集團團委副書記。
師徒傳承、苦練基本功、以大賽促成長……馬鐵錚的成長之路,正是211廠人才培養的縮影。目前,211廠利用4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5個集團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獨特優勢,以大師為核心,將「生產-學習-研討-解決問題」等環節結合起來,推進技能人才在生產中不斷提高技能水平。以高鳳林、崔蘊、馬利、曲振海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將航天精神融入工作,並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馬鐵錚入廠以來的成長,正是得益於這樣的人才培養機制。1997年,馬鐵錚考入211廠的技工學校。從1998年起,憑藉優異的成績,馬鐵錚被推薦到14車間高鳳林班組實習。高鳳林班組是很多焊接專業學生夢寐以求的學習聖地。2000年,馬鐵錚用總成績第一名為3年的學習畫上圓滿的句號。由於表現出色,他在強手如雲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同批實習生中唯一一個留在高鳳林班組的人。
給火箭焊「心臟」並不容易。發動機空間結構複雜,零部件多,對太空飛行器影響巨大。從進廠開始,馬鐵錚就沒少看《航天警示錄》,他時刻警惕自己,出一丁點小問題,都可能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
馬鐵錚介紹,14車間是發動機部組件生產車間,很多零件到車間後由他們組裝焊接。「一組裝起來,動輒價值幾百萬上千萬元,絕對不能因為我們的技術水平沒達到而造成產品不達標。」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高強度發射,更沒有留下重新生產研製的周期。
因此,這個手藝活兒不僅考驗技術過不過關,還考驗心理素質。馬鐵錚還記得自己幹的第一個活兒,是為噴管做焊接。噴管的形狀有點像牽牛花的喇叭口,延伸段通常由幾百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細方管組成,僅一根管子的價值就相當於一臺彩電。這些都需要手工焊接完成。頗具挑戰的是,管壁比一張紙還薄,焊槍多停留0.1秒就可能把管子燒穿或焊漏。越焊到窄口處,馬鐵錚的心理壓力越大,「到最後手都哆嗦」。但是他及時調整,圓滿完成了任務。
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焊工,要經歷長時間的培養:從最簡單的幹起,先弄好地面的產品,再到「上天的」,最後再去完成上天的關鍵產品。整個過程走下來,至少需要5年到10年的時間。
僅一個產品就有一萬多道焊縫兒,這種大工作量對馬鐵錚來說早就是家常便飯。這要求他們作業時不能有絲毫走神,更要摒棄雜念,一步一個腳印地保證好產品的質量。
馬鐵錚說,焊工的技術就是「焊絲堆出來的,氬氣燒出來的」。剛工作那幾年,航天產品還沒那麼多,馬鐵錚高強度做了好幾年地面產品焊接,也經常24小時不睡,一天一宿連著幹。
焊接極需要手穩。為了練習基本功,馬鐵錚胳膊上燙得都是疤。休息時,馬鐵錚一有空就舉著裝滿水的杯子練腕力,哪怕是跟別人聊天時,他都特意將手懸空,保持平穩,不放在椅子的把手上。
近些年,中國航天在質與量上都有大飛躍,生產技術也不斷自動化。想做好焊接工作,還要跟蹤前沿技術,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就對他們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馬鐵錚的師傅高鳳林便是如此。馬鐵錚說,師傅的抽屜裡時時刻刻總放本書。不管是學藝,還是學做人,師傅都通過點滴小事為他們樹立了人生的榜樣。
在這個崗位上,「不管老型號還是預研的,直到退休,都不能放鬆。」馬鐵錚說。
讓馬鐵錚最有成就感的,還是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難題的解決方案。有一次一個新研製的重型大運載火箭因材料和結構特殊出現裂紋,馬鐵錚每天晚上熬到三四點研究解決方案,用了一個多星期,終於在規定期限內圓滿解決了技術難題。
在火箭從圖紙落到實際的過程中,一線生產人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某些材料適用與否,生產能不能達到設計要求,都要由他們來參與、改動。在此過程中,依託某重點型號,馬鐵錚參與研製的TA7鈦合金與不鏽鋼薄壁導管異種金屬釺焊,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
長期以來,211廠將技能大賽和技能大師工作室作為兩個重要抓手,培育大批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馬鐵錚就是其中之一。經年累月的努力,讓馬鐵錚成長為一專多能的焊接人才。他獲得過全國技術能手、航天技能大獎、航天貢獻獎,在各級競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還獲得過多項國防專利。
為了集訓,大女兒出生的前後兩個月,馬鐵錚都不在家。直到現在,因為工作太忙,馬鐵錚都還沒機會去現場親眼見證自己焊接的火箭成功發射。
如今,班組的90後成員越來越多。師帶徒,老帶新,年輕人也沿著高鳳林、馬鐵錚師徒曾經走過的人才進階之路,夯實技術基礎,並將寶貴的航天精神薪火相傳。
跨越百年,初心不改
作為中國運載火箭總裝總測骨幹企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第一研究院211廠、第八研究院149廠,都有著百年以上的厚重歷史。
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我國成為繼蘇、美等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從那時起到2020年,211廠總裝完成的發射早已超過200次。作為我國最早成立、規模最大的運載火箭總裝製造企業,它伴隨著中國航天一同走過了半個世紀的輝煌歷程。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長徵二號系列、長徵三號系列運載火箭等型號的研製,211廠加快了製造技術的發展速度,突破了大型貯箱製造、低溫氫氧發動機製造等關鍵技術。
1999年,「長徵二號F」新型運載火箭首次成功發射了「神舟」號試驗飛船。這次發射成功,對全面突破和掌握載人航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在這背後,211廠歷經8年鑄箭,先後攻克了柵格翼焊接、逃逸系統等關鍵技術。
2003年,「長徵二號F」火箭成功地將載有我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的神舟5號飛船,準確安全地送上預定軌道。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少數把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在新一代運載火箭亮相的背後,211廠也從沒停止瞄準前沿技術、搶佔技術高地的腳步。2018年9月,211廠第一次將3D列印技術用到火箭主承力件上,生產長五芯級捆綁支座,並通過全部基礎性能考核,開創了國內航天先例。
自2012年開始,211廠開始繪製數位化工廠建設藍圖,驅動航天製造向航天「智」造轉型。被稱為企業「經營大腦」的ERP系統,能夠監控成本發生的全過程,讓管理更加精細化、透明化。211廠以下屬產業子公司為試點,踐行數位化工廠的總體規劃。
同時,數位化生產線建設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2018年,作為泵閥生產線的一個示範加工單元,機器人上下料系統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年初,以艙體殼段智能加工為代表的多條數位化示範生產線建設完成,突破了機器人無人值守、自動倉儲物流、生產製造執行等一系列數位化製造關鍵技術,開發了以MES系統為代表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體系統,帶動產能大幅提升。
百年老廠,正在向航天「智」造邁進,努力實現數位化的華麗轉身。
在上海,149廠的百年曆程同樣波瀾壯闊。
1969年8月,為了加速發展中國航天事業,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親自對上海基地的任務、性質重新作了決策,指示上海要研製大型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1978年6月經國家計委、國防科委批准,同意在閔行地區組建一個運載火箭總裝廠,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承擔「701」任務。
1980年6月,原上海新中華機器廠與新民機器廠兩廠合併,命名為上海新中華機器廠,代號為國營一四九廠。而新民機器廠,正是149廠的前身。
上世紀90年代,149廠浴火重生,開始了對運載總裝、載人航天的研製和總裝任務。從1998年那幾年只出一發、2005年的一兩年一發、2014年的九戰九捷到今年二十幾發的總裝總測和發射任務,在這20年裡,有老一輩人的堅守,也有80後、90後不斷加入。
百年滄桑,淬鍊出中國航天人對初心的堅守,對創新的追求。中國航天的「超級2020」剛剛過去,「十四五」規劃又將揚帆起航。探月工程、載人航天……未來,高遠的宇宙中,相信會有更閃耀的「中國印記」。 (記者 胡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