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儒教經典。史傳周文王被紂王囚羑裡時演繹伏羲所作八卦為六十四卦,故名《周易》,又稱《易經》,簡稱《易》。
《易》一名而含三義:變易(變化之道)、簡易(易知易從)、不易(永恆之理)。《易經》原來是一部筮佔的「巫書」。所謂筮佔,是以蓍草為工具來預知吉兇,簡單地說,就是將五十根蓍草(實則用四十九根)按照一定的規則變化組合,得出某卦,然後根據本卦或變卦的卦辭或爻辭,來判斷吉兇。《周易》的元語言「—」與「--」,即陽和陰,類似二進位中的1和0。陰陽是相反相成的事物或性質的抽象,例如天地、男女、夫婦、剛柔等等,「--」與「—」疊加又組合成八個基本圖像,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八種自然現象。這八個圖像就是八卦,分別命名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再兩兩相重,就組合成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象、卦名和卦辭。卦象由爻組成,每卦有六爻,每一爻也有爻象,「--」為陰爻,「—」為陽爻。一部《周易》,就是由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以及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組成的。卦象與爻象是一種含有象徵意義的圖像,其變化的原理是依據古代某種神秘的數理,據說,根據這種圖像與數理,就能預測吉兇禍福。這在古代是專門之學,名為「象數之學」。這個部分是《周易》的本「經」,即「易經」。《周易》還有所謂《十翼》,取輔翼本經之意,又稱《易傳》,是解釋發揮《易經》義理的文字,共有十篇,包括《文言》、《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序卦》、《說卦》、《雜卦》等。《易傳》本來是與《易經》分開的,東漢經學家鄭玄注釋《周易》時,就將《易傳》分門別類附在經文的後面,這種經傳合一的版本,就是後來通行的《周易》,也習稱《易經》。據說,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所謂「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才有了這部《易經》。《易經》自古以來就是一部神秘的「天書」,《周易·繫辭上》說:「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據說,遠古時,龍馬馱著「河圖」從黃河出現,伏羲根據此「圖」畫成八卦。《周易·觀卦·彖》說:「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也就是說,《易經》這部「預測吉兇」的天書,是聖人「神道設教」之具。他對於古代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在西學東漸之前。中國人對於自然,社會與人生變化規律的認知模式,始終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但其中的很多觀念,如變化的觀念、二元對立統一的觀念、負極泰來的觀念、生生不息的觀念、自強不息的觀念、人文化成的觀念等等,也體現了華夏先哲的大智慧。儘管從近代以來,歷史學家力圖將《易經》還原為古史,哲學家力圖將《易經》抽象為哲學。文學史家力圖將《易經》升華為詩歌。但在普通中國人心中,《易經》依舊是一部神秘奇妙的天書。而這也許正是其魅力所在。
以上就是本篇的全部內容,小夥伴們怎麼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