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11日訊(記者 李華 共享聯盟鎮海站 倪寅初 羅婷婷 李潔)「這套技術應用後,檢測人員就不用鑽大悶罐了,原油儲罐這些密封容器都可以實現無人化檢測。」近日,一場大型儲罐數字射線自動檢測裝置設計方案的研討會在寧波舉行,大型儲罐無人化檢測,鎮海區蛟川街道寧波恆信工程檢測有限公司工程師張亮的這一設想,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作為一名無損檢測工程師,張亮也被稱為「工業醫生」。跟普通醫生一樣,他日常用的是超聲波、射線等手段,做的也是無創、微創的檢測,只不過他頭上戴的是安全帽,「病人」則變成了工業容器和管道。除了「看病」,這個80後「工業醫生」,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用技術改變行業。
張亮(右)對長輸管線進行檢測作業。
在焊接縫裡找「毛病」
在一個裝配車間內,一個直徑五六米的圓形容器組件剛剛焊接完成。張亮熟練地從箱子裡拿出一臺超聲檢測設備,一隻手操作帶滾輪的掃查架沿著焊縫緩緩前進,眼睛則時刻注意著另一隻手上的顯示屏。「你看,這個異常圖像,就說明這條焊縫裡有缺陷,從特徵判斷,應該是一個氣孔。」檢測設備屏幕上出現一個小黑點,張亮雙眼不離屏幕對我說。
氣孔、裂縫、未熔合……這些存在於工業設備焊接縫內部的缺陷,就是張亮每次要診斷出來的「疾病」。
「我們檢測對象都是應用在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和管道鍋爐等領域的,焊接過程中留下的一個小小縫隙或氣孔,都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結束檢測,張亮放下工作時的一臉嚴肅,詼諧地向我介紹說,焊縫檢測就像做內科檢查一樣,由於大部分焊接缺陷都存在於內部,又不允許「開刀」檢查,所以無損檢測便成為主要的檢測方法,其中超聲波檢測,又是最常用的手段。「技術水平體現在準確判定異常信號上。」張亮說,一個異常信號,首先要判斷是裂縫、氣孔還是其他幹擾因素引起的,然後要判斷它的影響,是否需要返修等。比如氣孔就是「病灶」之一,但按照相關國家標準,並不是存在氣孔就要返修,而要對氣孔的數量和大小做出綜合判斷。如果判斷不準確,小則導致無謂返修,大則留下安全隱患。
從小愛拆東西的「技術男」
2007年剛入行時,張亮就知道,要吃這碗飯,就得拼技術。為了提高「醫術」,張亮除了跟著老師傅們學經驗,業餘時間經常泡在實驗室裡,對著模擬異常焊縫一遍遍做檢測,直至摸透了每一類異常焊縫的特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嘛,我們這種特殊行業,更要做到有心才行。」張亮認真地說。
在焊縫檢測領域,超聲、射線等每一種技術手段,都需要有專業證書。邊工作邊學習,張亮一路「升級打怪」,拿下了無損檢測高級人員所必須的11本技能證書,成長為公司最年輕的技術骨幹。因為很多檢測項目是與工程建設同步推進的,為了了解項目建設的流程,他專門還考取了一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證書。前不久,他被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張亮說,自己從小喜歡拆東西,小到手錶、大到電視機,他都會拆開研究研究。這種喜歡動手、愛琢磨的特質,讓他成為了一名「技術男」。
「大型儲罐裡面黑洞洞的,感覺一直走不到頭,有點像恐怖片。」張亮笑說,從業之初,他最有心理障礙的是超大儲罐的檢測。
能不能以無人化手段,替代人員進入大型罐體進行檢測?萌生了這個想法的張亮,找來相關書籍和資料,天天琢磨技術路線,並成功申報了研發課題。目前,通過軌道裝置,讓檢測小車代替人員進入罐體作業的設計框架基本定型,已進入圖紙設計階段。
用科技解決行業「痛點」
一個四周帶有滾輪的管道爬行機器人緩緩進入管道,找到焊縫後,對管道內壁焊縫進行射線檢測,20分鐘後,整道焊縫的檢測就完成了。而以往完成這樣一道管道焊縫檢測,至少需要一天時間。
這臺管道爬行機器人,就是張亮和同事們一同製作的。因為懂檢測又懂技術,張亮除了檢測工程師的身份,還是公司新技術應用中心技術負責人,在他帶領下,這個中心搗鼓出不少「黑科技」。「我們這個行業很小眾,做創新的人不多,所以工作方法也比較傳統,很多行業『痛點』一直沒有解決。」打開電腦上的宣傳資料,張亮略帶得意地介紹他們開發的一件「大殺器」。
「傳統爬行機器人只能運用於直線長輸管道的檢測,我們對機器人驅動、結構、伸縮性等方面進行了綜合改進,讓小型的彎管也能進行機器人作業。」張亮說,新型管道爬行機器人投用後,作業效率提升了100多倍,該項目也在投產之前完成了所有檢測。
近年來,張亮還與同事一起,重點開發了相控陣、一米源、TOFD等新檢測技術在檢測行業的應用,解決了一系列行業技術「痛點」,更有效保障了工業裝置質量和運行安全。「我的夢想,是用科技解決更多的行業痛點,提高整個行業的科技水平。」暢想未來,張亮信心十足地表示。
來源:浙江在線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