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正當網友們對各種「假大空」現象口誅筆伐的時候,兩首充滿哲理的真情小詩卻在網絡不脛而走。人們默默轉發,數日內點擊量便突破百萬,打破了國內自有網絡以來單篇詩歌點擊率最高的紀錄。這在行內人戲稱「寫詩人比讀詩人還多」的時代,實屬罕見。更為讓人驚訝的是,詩歌的作者並不是一位專業詩人,而是一位學者。
    作者伍飛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做過記者,10年前轉行做學術研究,其理論著作《旅遊整合世界》和專訪集《與50位大使對話旅遊》等作品,受到中外讀者歡迎。談到寫詩歌,他認為這純屬偶然,年輕時愛好讀詩,但平時很少寫詩,充其量是個詩歌愛好者。這次疫情,每天宅家的他,總想為處在歲月煎熬中的武漢民眾做點什麼,一時興起,便有感而發!
    其實,發表伍飛先生詩歌的新華網客戶端「研學文旅」,並不是該平臺的一個熱門欄目。百萬網友的點擊和轉發,顯然詩歌有其獨特的魅力。在疫情仍未結束的今天,對於這樣一位「一不留神」摘取「網絡詩人桂冠」的學者,記者在網絡採訪中首先問道:「您認為您的詩歌受歡迎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寫作的出發點不一樣,也就是初心不一樣!」他平靜地回答。
    「何以解釋?」記者追問。
    他毫不猶豫說道:「我既不是為領導寫詩,也不是為文人寫詩,而是為大眾寫詩,所以大眾自然就喜歡。」
    伍先生的回答,不僅不能讓記者「滿足」,反而激起了記者進一步刨根究底的興趣,又問:「那您認為這三種詩歌有什麼特點呢?」
    「這很好理解」,伍飛說,「寫給領導看的詩主要是歌頌和奉迎,由於眼睛一直朝上,有時可能會脫離群眾;寫給文人看的詩主要是玩文字技巧,小範圍『自嗨』,目前詩歌界大都如此,而寫給大眾看的詩則需要找到他們的『痛點』」,伍飛接著說:「例如這次處在疫區的武漢人民的『痛點』就是,他們物質上需要腳踏實地的幫助,精神上需要給他們度過難關的希望和力量。」
    「您能否從寫作技巧上談談這兩首短詩成功的秘訣?」記者繼續問。
    伍飛答:「沒有秘訣可言,我認為有三點,可能是詩歌成功的原因,一是真情實感,我是在看了朋友圈的許多故事、動了情才開始寫的,盡力給處在困境中的疫區民眾帶去力量,這在目前網友給我的信息中也得到反饋;二是詩歌短小,兩首詩加起來才26行,但字少『理』(哲理)不少,符合信息社會的閱讀需求;三是網際網路時代,強大的資訊平臺,群眾一旦喜歡,容易轉發傳播。」
    作為一位閱讀愛好者,伍飛先生特別提到資訊時代,文學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短而精」的創作理念。他說:「傳統社會裡,人們有很多時間閱讀大部頭書籍,但信息社會,人們的閱讀時間越來越短,書太厚了,詩太長了,讀者往往望而卻步。軟力量要傳播出去,讓別人接受才會產生力量,躺在案頭睡覺的作品是產生不了力量的。」
    「您對眼下的詩歌界抑或文化界有沒有什麼中肯的建議呢?」記者最後問。
    伍飛笑著說:「不是『建議』,只談談看法。」他說:「新聞也好、文學也好、藝術也好,都屬於軟力量的範疇。硬力量可以『強迫』,軟力量卻是『迎合』,讓對方心甘情願、頂禮膜拜地接受,那才真正達到了效果。否則,你想說的都說了,別人想聽的都沒聽到,那就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了!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遵循規律、尊重常識是正道。許多假大空的東西,咋看起來熱鬧,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往往引來民眾的反感,適得其反!」
    採訪雖然短暫,但記者感到收穫滿滿!
    附伍飛先生詩
    春天的來臨
    雖然還有寒風
    甚至冰凌
    覆蓋湖面
    但我不擔心
    春天的來臨
    儘管,倒春寒
    一遍又一遍地
    肆虐大地
    仍然讓人顫抖
    但我知道
    這是凜冬
    在使出最後的力數
    企圖阻止春天的腳步
    我不擔心
    是因為我習慣了
    寒冷通往春天的節奏
    冰
    曾經,你是那樣溫柔
    碧藍碧藍的湖水
    蕩起愛的輕舟
    如今,卻變得這麼冷漠
    不敢伸出熱情的手
    觸碰你的冷酷
    我知道,是冬天
    將你的情感凝固
    讓我們一起等待春天
    再次在陽光下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