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捉紀錄片新物種,《此畫怎講》為傳世名畫破壁

2021-01-14 澎湃新聞

原創 謝明宏 娛樂硬糖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曠世名作,瑰麗寫實。大唐時尚,躍然畫中。」13年前,CCTV4的《國寶檔案》是這樣介紹《簪花仕女圖》的。任志宏的娓娓道來,成為國之重寶們最權威的大眾記憶點。

過去,大部分文博紀錄片在保證專業性的同時,難免給人留下嚴肅沉悶的印象。一幅畫作,既要追溯畫家生平,又要縱覽歷史背景和時代審美。命運多舛的,還要苦情回憶它在不同藏家手裡的輾轉。同樣一幅《簪花仕女圖》,它的故事在今天會被怎樣講述?

仕女們討論最新的家暴新聞,從唐朝打殺妻子的姚文秀、老婆吃醋的房玄齡,延伸到宋代李清照的不幸婚姻,最後落腳於民國獨立女性董竹君。不僅視野跨越千年,還有金句:「家暴只有零次和一萬次!」

紀錄片《此畫怎講》的大膽嘗試,從敘事手法到視聽語言一改紀錄片傳統風格。誰能想到周昉筆下閒情雅致的唐朝仕女們,竟也可可愛愛地討論起了最熱門的平權話題?

不怕畫中人說話,就怕她還會Hip-Hop。讓《搗練圖》女孩唱起《大碗寬面》,讓《蕉陰擊球圖》女童唱起《知否知否》,讓《文苑圖》墨客唱李榮浩的《李白》。《此畫怎講》跳脫爛漫的風格,太讓人忍俊不禁了。

《此畫怎講》是由騰訊視頻出品的國內首部名畫真人番,選材於14幅中國美術史上的人物畫,以「古畫活起來」的形式,用畫中人物的口吻,為觀眾普及名畫鑑賞知識。

名畫開口,腦洞暴走。剛刷完第30集《簪花仕女圖》的硬糖君忍不住蠢蠢欲動的安利之心,春晚沒這節目我都不看。豆瓣評分8.2,騰訊視頻紀錄片排行榜Top1,找到了年輕化打開方式的文博類紀錄片,是時候展現真正的號召力了!

名畫開腦洞,包袱藏內容

難道果親王忘了大明湖畔的嬛嬛了嗎?果親王趕忙澄清:「史上並無甄嬛只有皇嫂熹妃,我與她沒說過幾句話何來私情。」看《此畫怎講》裡雍正和果親王著急忙慌地給網友答疑,真有一種秀才遇到兵的喜劇氛圍。

《此畫怎講》正是用名畫開腦洞的方式,將名畫們改造成了趣味小劇場。和蒲松齡筆下的《畫壁》營造的悵然之情不同,《此畫怎講》更像《博物館奇妙夜》的天馬行空。

它的視聽風格,是虛實結合「人在畫中」的沉浸式觀感。不僅人物「活」了起來,就連背景的墨竹也會隨風擺動。《西湖吟趣圖》中,林和靖的書桌和炭盆皆是實景,其供養的梅花則是虛景;《聽琴圖》裡,宋徽宗的案幾和石凳是實景,背後的碧樹和畫面前端的香爐則是虛景。

畫作的基礎信息和專業鑑賞,則在片子的首尾予以簡短說明,避免了教科書式科普的繁冗。事實上,《此畫怎講》遴選的畫作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其中《步輦圖》《韓熙載夜宴圖》《簪花仕女圖》更是歷史教科書和各類文史節目的「常客」。但凡有心了解,相關資料可謂閱之不竭。

《此畫怎講》小劇場的表演,開拓了名畫宣講的新形式。在腦洞大開之餘,往往結合了人物事跡和歷史背景,臺詞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唐人宮樂圖》裡的女樂官們,關注的美妝博主都在教「怎麼顯臉大」。乍一聽有點沒反應過來,但隨著唐代以胖為美的常識湧上心頭,很難不被這個巧思逗笑。

趣味解讀鋪展開的古代民俗生活畫卷,流露出文人墨客販夫走卒的喜怒哀樂。《文苑圖》裡,劉昚虛把李白的成功歸因於擅長立人設,以寫詩的名義騙酒喝。岑參則發現李白善於搞人際關係,把孟浩然和汪倫吹得飄飄然。而李白自己回應:「你要能寫出這樣的詩,也可以狂妄如我。」

文人生活的口舌之樂,被《此畫怎講》做了具有歷史真實感的還原。劉昚虛和岑參也許沒說過這些話,但王昌齡與王之渙、高適「比知名度」的故事,則讓《此畫怎講》的想像有了敘事基礎。

《此畫怎講》擅於用劇情,四兩撥千斤地帶出歷史知識乾貨。比如,《明代帝後半身像》用朱元璋和馬皇后對孫子的關切,引出了明史上著名的建文帝下落之謎。因為孫兒「失蹤」600多年,導致高祖夫婦不得不細加核驗。

《雍正半身西服像》則用雍正的cosplay,帶出了康熙晚期九子奪嫡的形勢。關於眾說紛紜的改詔之事,雍正拿出了關鍵證據:「詔書一式兩份,中文可以改筆畫,滿文的可以嗎?」在欣賞畫作之餘,還能史海泛舟,《此畫怎講》堪稱一魚多吃。

新穎不出格,古今情可通

在《此畫怎講》裡果親王語出驚人之前,更早的「出圈」名人是語文課本裡的杜甫塗鴉。詩聖時而腳踩摩託,時而身騎白馬,時而揮刀切瓜,成為後現代解構下的網紅。

雖和杜甫殊途,《此畫怎講》在組織情節和主題上,亦往往能找到古今結合的共鳴點。在將古畫的意蘊價值進行有條件的年輕化,取得了藝術圈和文史博主認可的同時,也完成了通俗傳播與學術圈層的互融。

《此畫怎講》中的每幅畫,甚至一幅畫的不同部分,都有當代話題挈領。《搗練圖》用女工的吐槽,把切入點落在了社畜辛酸上。為找到名人支持,還提出了韓愈說的「晨入夜歸的考勤制度不合理」;《步輦圖》裡的唐太宗,則怒斥官員:「天天請假,大唐公務員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了!」

《蕉陰擊球圖》通過熱線電話,連接了不同時空家長們共同的教育焦慮。宋代家長認為古代蒙學已經遠遠不夠,羨慕現代的女孩可以學編程、機械和土木;現代的家長抱怨還有3000多天孩子就要高考,孩子卻急不起來。

《礪劍圖》讓鐵拐李化身帶貨主播,展現了甲方對乙方的精神折磨。金主一會兒要二次元寶劍,一會兒要菜刀,把鐵拐李重慶話都逼出來了:「改個錘子哦!」劉向的《列仙傳》記載鐵拐李是巴國津琨人,還真屬於現代重慶轄區。若不考慮上古音變化,說渝方言真是非常合理了。

其餘畫作中,果親王直播相親、明太祖夫婦遭遇電信詐騙、南唐女團求出道、岑參的朋克養生、韓熙載玩狼人殺,均是當代生活的大眾熱點。《此畫怎講》趣味性專業性兩手抓,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可謂盡興。

入坑的網友紛紛表示,古畫cosplay+現代小品的結合,調侃生活一點不手軟。《唐人宮樂圖》相親遇到的自信男,更是讓女網友在心疼畫中小姐姐的同時,紛紛吐槽起自己遇到的奇葩相親對象。古畫引發的大眾議題,讓大家討論起來更有傳統文化做背書的底氣。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此畫怎講》引發的大量文史博主自發安利與科普,更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懷。夏阿盛讚《此畫怎講》的出發點,還忍不住寫文討論了《搗練圖》或非徽宗親臨、果親王真實長相等文史冷知識。太史子喬以《此畫怎講》為引子,從連貫性布局經營、生動含蓄的形象塑造等美學角度,對《搗練圖》細加講解;《國家人文歷史》雜誌也發出希冀:「也許,讓大眾先接受傳統文化的外表,再根據興趣去追尋它們的『裡』——歷史背景、創作手法、文物意義甚至是文化創新等等,才是未來最適合普羅大眾的傳播方式吧!」

在劇集的官方平臺上,許多在讀學生留言表示,《此畫怎講》成了美術老師在學校裡給學生上課的案例,反過來影響著學院派的教學方式。真人動畫式的生動課件,上課的積極性必定改頭換面。

國風正當時,紀錄小而精

國潮當道的大背景下,是將傳統元素用現代潮流進行解構重塑,還是用年輕化的方式回歸傳統,是兩種典型製作方向。前者以《經典詠流傳》和《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文以載道,歌以詠志;後者以《如果國寶會說話》和《此畫怎講》為代表,嬉笑怒罵,自成文章。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在經歷對國風元素的獵奇消費浪潮後,年輕人開始沉下心來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和再吸收,這也成為內容領域的新風口。

騰訊視頻用《此畫怎講》的輕量化形式,做出了經典藝術內容煥活的創新嘗試,並在製作層面多有開創。其理念不在知識灌輸,而在激發興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騰訊視頻以《此畫怎講》初試牛刀,正是以「小而精」的內容槓桿去撬動傳統文化現代表達的更多可能性。

大到服飾道具,小到金釵步搖,《此畫怎講》的細節控讓人嘆服。服化還原與知識乾貨,回歸的正是國風的根基,娛樂適度而不偏離本義。找到與年輕人的對話方式,但絕不去媚合他們。流淌千年不絕的文脈就在那裡,《此畫怎講》更像是領路人。

《此畫怎講》每集時長5分鐘左右,其敘事的零散性和不確定性表現出鮮明的後現代敘事特徵。視角的切換賦予了紀錄片文本更多的敘事可能,內聚焦的視角成為騰訊視頻的敘事突破點之一。

《雍正行樂圖》裡,雍正被懷疑身份,他問警察:「《甄嬛傳》你看過沒有?我就是裡面的陳建斌。」歷史人物與熒幕角色縱向聯繫,黑色幽默之中嚴肅被消解;《唐人宮樂圖》的代言被《簪花仕女圖》搶去,又橫向勾連了不同的畫作。

同樣的敘事突破,其實廣泛存在於騰訊視頻的人文類紀錄片矩陣中。《與古為友》用平視視角,為傳統文化的現代留存增添第一人稱的震撼。相比上帝視角的全知全能,「我的言說」更熱血澎湃。

《風雲戰國之列國》用考究的劇情演繹+有的放矢的旁白內容,描摹了歷史類紀錄片的敘事新刻度。儘管以往央視類文教片,也有歷史演繹的部分,但都是浮光掠影的穿插。到底是重演繹輕紀錄,還是紀錄片風格化的新潮流,騰訊視頻的探索已進入深水區。

從《如果國寶會說話》到《此畫怎講》,以中式審美和傳統意蘊為主題的紀錄片,輕量化的趨勢初顯。隨著年輕受眾在觀看和閱讀方面的持久性與耐心的持續減弱,《此畫怎講》短小精悍的特點,與年輕人的信息接受習慣不謀而合。

近年來,騰訊視頻一直以多元內容讓更多年輕人喜歡紀錄片。基於對紀錄片市場洞察推出的《此畫怎講》,體現了平臺與用戶對優質內容的雙向選擇。在看似輕鬆的體量下,潛藏的卻是平臺對於內容的取捨智慧。

融合多種內容元素,貼合短視頻傳播形式、風格輕喜劇化的《此畫怎講》,無疑為「傳統概念的現代表達」指了一條新路。它將厚重的中華文明,與新媒體環境下的碎片化傳播有機結合,呈現出了典型的後現代風格。摒棄宏大敘事立足小我、次元壁貫通壓縮時空、消解深度、去中心化等創作思維模式,吹響了文史類紀錄片的革新前哨。

原標題:《活捉紀錄片新物種,《此畫怎講》為傳世名畫破壁》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一場「破壁」實驗之外,《此畫怎講》何以成就紀錄片新物種?
    30集講述14幅中國傳世名畫的《此畫怎講》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 輕量知識+碎片陪伴,紀錄片 「短視頻化」會成為新趨勢嗎? 當下媒介生態中,短視頻在年輕用戶的時間序列中佔了大部分。
  • 中國第一幅名畫真人畫《此畫怎講》將於8月19日立案
    開心麻花成員的《此畫怎講》將於正式推出騰訊視頻,14幅傳世名畫將通過開心麻花成員的口述講述他們的故事,讓我們加入期待這幅非嚴肅嚴肅嚴肅的繪畫「開口秀」。據悉,《此畫怎講》是一部有趣的紀錄片,他以有趣的方式介紹了這些代代相傳的珍貴畫作。
  • 從《花木蘭》到《此畫怎講》,無所不在的「真人動畫」
    在觀看完全集之後,筆者基本可以將其核心內涵總結為:借名畫科普中華傳統知識,並結合以現代社會熱議話題。不過,《此畫怎講》被劃分到了紀錄片分類下的行為,還是非常值得玩味的。「新物種」。第三是觀眾契約真實,影像的真實離不開觀眾的判斷,雖然《此畫怎講》的影像與語言風格極具後現代主義的拼貼、反叛、解構質感,但從彈幕來看,觀眾對這樣的內容並不排斥,他們積極與「畫中人」進行著互動對答,不少人大呼自己學到了新知識。
  • 藝術紀錄片玩兒反向穿越 古代名畫成「網紅」
    ——系列紀錄片《此畫怎講》第一集《搗練圖:傳世名畫C位之爭》,採用真人演繹的形式,再現唐代張萱畫作中的一個個勞動婦女形象和動作。動人的古風旋律中,穿插妙趣橫生的對話,讓這幅經典名畫「活了」。  曲高和寡的傳統藝術如何更好地走進觀眾的視野?名畫背後的點滴故事如何通過紀錄片的形式來傳遞?
  • 豆瓣8.0,這部紀錄片幫你打開新世界大門
    《千裡江山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是不是一想到這些掛在博物館裡的名畫,就自動帶入高冷、難懂的標籤? 最近,芭姐發現了一部寶藏紀錄片《此畫怎講》就反其道而行,用真人演繹、視聽結合的方式,讓一幅幅名畫「活」了起來。
  • 讀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王希孟《千裡江山圖》
    我希望你,這裡的「你」可以是還未18歲的你,也可以是正在18歲的你,更可以是追憶18歲的你…希望你可以像我們接下來講的這位畫家一樣,意氣風發,氣吞天下!這是怎樣的一位少年天才,多一歲少一歲都不會成就這份經典。但歷史恰如其分的到來,成就了這曲千古絕唱!
  • 美育——從中國的傳世名畫開始
    編者按:上周五晚上19:30我們進行了果媽訪談錄第七期,這一次的嘉賓我們專門邀請田玉彬老師給大家講「美育,從中國的傳世名畫開始」以下為此次直播的實錄:【果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直播間我讀了這本書之後,就在想是什麼樣的人寫這樣的書,關於美育我們也做過,我們的社群對於美育都還比較有認知,前年我在果媽閱讀也講過家庭美育、兒童美學的主題,講了一些跟教養美學相關的書籍。這一次,當看到田老師的書,我有一種震撼的感覺。一打開書,裡面有很多細節,田老師的主張是:跟孩子的美育要從中國的傳統名畫開始。
  • 他畫個「下棋人」卻成了傳世名畫,有人不解,專家:你往棋盤上看!
    說到傳世名畫,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等等,這些畫都是古代人創造出的名畫作品,而且都被珍藏在了博物館中,有很多人看到這些畫之後都深感震撼。他畫個「下棋人」卻成了傳世名畫,有人不解,專家:你往棋盤上看!
  • 他將老虎畫成「病貓」,為何卻成為了傳世名畫?專家:看老虎眼睛
    ▲老虎畫像現在但凡能夠進入故宮的古畫基本上都可以定義為傳世名畫,歷史上有那麼多人畫老虎,恐怕也有好幾幅經典的虎圖入藏故宮了吧?故宮流傳下來的名畫中確有虎圖,但最著名的一幅虎圖《蜂虎》,卻畫得讓人看了不禁大笑:這幅畫把老虎畫得像「病貓」一般的樣子!看到這幅虎像,不少網友笑道:這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 傳世名畫 第10幅|韓滉 ·《五牛圖》
    今天最後分享的這幅傳世名畫《五牛圖》就出自韓滉之手。它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也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更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堪稱「鎮國之寶」。據了解《五牛圖》不接受國外展覽,想看這幅畫只能去北京。
  • 玩轉《漢宮春曉圖》,看科龍空調如何演繹傳世名畫!
    近日,科龍空調為推出其新品「漢白玉」空調,就採取了跨界合作的方式,結合其產品本身以漢服為靈感的設計理念,與盤子女人坊合作 ,通過重新演繹傳世名畫《漢宮春曉圖》,借用知名歷史人物王昭君打造名人IP, 解鎖跨界營銷新玩法。
  • 宋朝軼事: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至此,名畫問世,宋徽宗成了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後來,到清朝末年的800多年裡,清明上河圖一直蹤跡不明,流傳的故事也精彩絕倫。二、名畫現世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 這個名畫科普片也太有趣了吧!
    抱歉抱歉,這都是看多了這個小視頻後,被名畫裡面的"演員"帶跑偏,不知不覺就說出了一個小段子。是的,你沒有看錯,是"演員"!這個超有趣的名畫科普片就是《此畫怎講》。這部國內首個名畫真人番,一舉打破常規的紀錄片的慣用模式,用單集5分鐘的時長,惟妙惟肖地為我們將名畫講了個通透明白!名畫就這麼和真人結合了!是的,你沒有聽錯,就是5分鐘!
  • 老虎被畫成「病貓」,為何被譽為傳世名畫?放大5倍看老虎的表情
    但也有人表示,拍賣上的字畫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頂級字畫,因為傳世名畫都收藏在博物館裡,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眾所周知,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我國最頂級的博物館,藏有無數頂級書畫。據故宮給出的統計數據,故宮藏品總數為1862690件/套。大家都知道臺灣也有故宮,就是臺北故宮。臺北故宮有這樣一幅畫,叫「蜂虎」。畫的作者是清代華嚴。
  • 中國十大傳世精品名畫-《清明上河圖》知識鑑賞
    提到國寶級文物《清明上河圖》可謂世人皆知,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品鑑這幅傳世精品名畫的相關知識點,鑑賞它成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的不俗之處。構圖上有張有弛,嚴密緊湊,畫滿層層展開,一氣呵成,自然且流暢。整體畫面忽然在熱鬧的氣氛中結束,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從這幅名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對比,閒散、奢侈、艱辛,是這幅畫作的點睛之筆。而且通過這幅畫作,也使我們了解到古代建築的風貌及失傳的技藝,還有例如交通、風俗、服飾等也是後世研究的寶貴資料。
  • 讀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題記:漢白玉臺階,紅牆綠瓦,雕梁畫柱,.....,這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經歷了百年的滄桑巨變依舊挺立於此,來長安大街上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我在神武門之下,遠望太和殿,陣風吹過耳邊,腦中浮現是10年前的情景,國寶中的至寶沉睡於此,十年一次的甦醒大展,遺憾我與你擦肩,只能通過照片、新聞來感受你的不朽威嚴與魅力,她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的一幅畫作——北宋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也許你只知道她的名字和她的作者,那今天,小孫老師希望可以和你分享學習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識。
  • 世界七大傳世名畫,達文西獨佔其二
    世界七大傳世名畫,達文西獨佔其二達文西這個奇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世界最著名的七幅畫達文西獨佔其二,下面讓我來為大家盤點著七幅名畫,感受那個時代的魅力。蒙娜麗莎達文西《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紀宗教統治的時代,是對人類壓抑的時代,其作品都是以神為題材的。《蒙娜麗莎》一反傳統,畫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為表現內容,此可以領悟到其思想意義的內涵,這是代表新興資產階級打碎教會精神枷鎖的革命。
  • 老虎被他畫成瘦骨嶙峋的「病貓」,成為傳世名畫,寓意在虎眼上
    清代著名畫家華巖(1682年——1756年)同樣是一名畫虎行家,他生活在康熙、乾隆年間,是「揚州畫派」重要成員,跟「揚州八怪」金農、鄭板橋、黃慎、高翔等人,以標新立異的探索精神,共同繁榮了揚州畫派,極大豐富了水墨寫意畫的技法,對後世畫家影響很大。
  • 老虎被他畫成瘦骨嶙峋的「病貓」,成為傳世名畫,寓意在眼睛上
    清代著名畫家華巖(1682年——1756年)同樣是一名畫虎行家,他生活在康熙、乾隆年間,是「揚州畫派」重要成員,跟「揚州八怪」金農、鄭板橋、黃慎、高翔等人,以標新立異的探索精神,共同繁榮了揚州畫派,極大豐富了水墨寫意畫的技法,對後世畫家影響很大。
  • 《富春山居圖》憑什麼成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這部影片是導演為了蹭一幅名畫的熱度而創作的,連片名都是用的名畫的名字。結果,片子糊了,名畫也沒有多少觀眾記得,更別提去了解、欣賞一下了。這幅悲催的名畫就是《富春山居圖》。其實在美術界,這幅畫的地位極高,被譽為「畫中之蘭亭」,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