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只寶可夢?Instagram隨機濾鏡風靡下的社交心理學

2020-12-17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騰訊傳媒,36氪經授權發布。

你是哪只寶可夢?你是哪位美少女戰士?你的2020年會更好還是更難?

現在按下Instagram的視頻錄製鍵,AR濾鏡就能告訴你答案。

本月初,一些個性測試類AR濾鏡在Instagram上俘獲眾多用戶的「芳心」,用戶頭頂寶可夢的短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刷屏。

以往,人們習慣於用濾鏡做美顏修飾、玩角色扮演、點亮炫酷特效;現在,搭上AR(增強現實)技術和算法的快車,濾鏡或許還將幫助解開數字居民探索自我之旅的一些迷思。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編譯Vox文章,帶你看看這些趣味十足的AR濾鏡背後,究竟有哪些令人著迷的魔力。

個性濾鏡,在線匹配

Facebook的AR開發平臺SparkAR Studio自去年8月對ins用戶公測以來,由於操作簡單,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參與到濾鏡創作中,將天馬行空的腦洞疊加於現實世界。

近日,ins用戶@filippo.soccini設計了一款幫助人們揭秘新年運勢的AR濾鏡「預測2020」,在社交媒體上迅速走紅。打開濾鏡,用戶頭頂會出現一個黑色對話框,顯示「2020年的我會……」字樣。

圖源:Instagram@filippo.soccini

程序設定的十二個預測選項將隨機閃爍,最終停留的界面會顯示:2020年你可能遭遇「結婚」、「死亡」、「喪」、「變窮」、「發財」、「人生贏家」……

此外,諸如「你是哪只寶可夢」、「你屬於霍格沃茨哪個學院」、「你是迪士尼中的哪個公主」等形形色色的角色匹配類AR濾鏡也扎堆湧現。

不論是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中的厄裡斯魔鏡(能照見人們內心深處最迫切的渴望),還是格林童話裡「坑」了白雪公主數回的魔鏡,出現在人們頭頂上旋轉的AR影像,就像「老虎機」上跳躍滾動的符號,讓人們盡情享受與流行文化中的人物和設定產生勾連的冒險和樂趣。

另一種印象管理手段

這類AR濾鏡成為「社交貨幣」所體現的傳播邏輯,正如其作品本身一樣,以簡單和有趣為核心。

它藉助口碑傳播,通過人們自發分享的行為,實現病毒式擴散。不管預測結果如何,一旦選擇發布和分享,視頻實時記錄下了人們原生態的反應。無論是興奮和滿意,還是不安與憤怒,這些真實且富有感染力的情緒也將一併被傳達,這和結果本身一樣具有社交價值。

圖源:Instagram@hamillhimself

用戶可能會反覆重啟測試,直到獲得想要的答案。比如,《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扮演主角天行者的演員馬克·哈米爾(Mark Hamill)在Instagram上吐槽,他足足玩了20多次,才得到一個「盧克」的濾鏡定格。

但微妙之處正在於,某種程度上是我們自己在主導結果是否「生效」,最後分享出去的被賦予角色後的反應記錄,也是人們進行印象管理的手段之一。

個性測試的社交心理學

部落主義的自我身份構建

和那些五花八門的性格測試、星座學一樣,這種測試類型的AR濾鏡還例證了一種廣泛存在的心理學,它隱匿於人類想要定義和確認自我身份的深層欲望背後。

很多人都想通過隨機生成器和某個虛擬角色來尋找真實的自我,這聽上去可能有點可笑,但並不離譜。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最容易解釋自己的方式,我們總是用各種「角色」快速勾勒自己,比如認為自己是《欲望都市》裡的米蘭達,或者聲稱自己是《哈利·波特》裡的一個「拉文克勞」。

這種自我認同與歸屬感很具體,那些用來定義自我的角色、人物、團隊、星座等標籤都有獨特的屬性,能讓人們快速識別、自然而然地與自己的特質進行比較。當發現自身性格類型與熟知的特定群體相匹配時,強烈的認同感會油然而生。

人們總是傾向於將自己依附於群體中,進行自我身份建構,這一概念稱之為「部落主義」。

「人們需要群體認同,包括喜歡的球隊或看似隨意組成的團體。」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傑伊·范巴維爾(Jay Van Bavel)說,「部落主義深深烙印在我們大腦思維的運作方式中,影響著我們感知世界和實踐的方式。」

即使我們知道那些個性測試很假,背後的邏輯也不堪一擊,但還是會忍不住嘗試。因為它能滿足大腦的「部落化」衝動,並給我們某種幻覺:

你是這個特定群體的一部分,你可以完全融入其中,不需要做出任何改變。

聽上去是不是足夠誘人?

「部落人」誕生

在「你是哪只寶可夢」系列的Instagram AR濾鏡遊戲裡,部落化機制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首先,你獲得了一個代表自己的角色,本質上是被給予了一組特徵,比如《精靈寶可夢》中小精靈們的技能和設定,你將一併繼承。

生活中的多數決定性因素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此刻在另一個烏託邦世界中,我們找到了尋覓自我身份的多重通道。此外,基於對隨機分發到的結果喜歡或討厭的表達,也是對自我身份的修補和重塑。

其次,「分享」就是與同一部落的其他住民建立連接的過程。曬出那些包含測試結果的社交動態,可以讓《精靈寶可夢》、迪士尼、《哈利波特》的粉絲們,輕鬆找到同好。

在數字世界裡,我們每天都在和無數陌生人「擦肩而過」,身份特徵標識就是人們辨認出彼此的社交密碼,對那些不熟悉《精靈寶可夢》的人來說,一個「小拉達」看上去只是有著兩顆大門牙的老鼠,但在信息流中瀏覽到該分享的資深玩家卻能對它的特殊能力和習性如數家珍。

同理,對於哈迷來說,霍格沃茨學院分院的小測試更是一幕幕「大型認親現場」,當一個自認為是斯萊特林的用戶「質問」分院帽為什麼把自己分去了格蘭芬多時,只有哈迷才能心照不宣地精準捕捉到這種「抱怨」,知曉它影射的原作設定。

即便我們不認可匹配的角色能代表自己,但它仍然加強了我們的歸屬感,因為身份識別本身就是部落化的重要一環。

Instagram「迫使」用戶記錄他們的實時反應,從而強化了這種體驗。社交媒體平臺允許人們分享彼此實時、自發的反應,同時也讓他們快速定義自己,或拒絕投射在他們身上的身份。

我們心知肚明,角色匹配濾鏡自然不可能幫助人們解決「我是誰」這個人生終極謎團;「預測2020」這樣的隨機生成器「算」出的運勢,也無法支配我們的2020年。

但這並不意味著同世界分享「你是誰」或「你想成為誰」就毫無樂趣、毫無價值。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排行榜高位隨時都可能易主,更加新奇巧妙的小玩意兒會持續接力吸引人們的眼球,源源不斷地製造快感。

即使Instagram的AR濾鏡測試終將被厭倦、被遺忘,但這並不會影響人們繼續沉溺於精神烏託邦世界,也不會減少人們尋找與表達自我真實身份的深層渴望。

參考連結:

1.https://www.vox.com/2020/1/3/21047104/what-pokemon-are-you-instagram-filter

2.https://www.vox.com/culture/2017/8/3/16035100/personality-quizzes-fake-hogwarts-meyers-briggs-mbti-astrology-zodiac

3.https://tech.fb.com/creativity-for-all-facebooks-spark-ar-now-lets-anyone-build-and-share-effects-on-instagram/

4.https://www.elitedaily.com/p/heres-how-to-get-the-instagram-2020-prediction-filter-to-reveal-your-future-19769365

5.https://bulbapedia.bulbagarden.net/wiki/Rattata_(Pok%C3%A9mon)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