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列車司機的「重載人生」
我們剛剛詳細了解了礦區煤礦的生產供應,這些煤在裝載之後就將運往大秦鐵路。在這條世界上最高效的重載鐵路上,每天都會有九十多列萬噸以上的重載列車在大秦線上往來穿梭。大秦線上的列車司機幾乎是每隔一天就要往返一次大同和秦皇島,他們給自己的生活起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叫「重載人生」。那麼,他們是如何將煤運到秦皇島的?本臺記者趙海燕前兩天也專門跟隨大秦線上的列車司機體驗了一次運煤之旅。
本臺記者趙海燕:現在我們的列車駛出了始發站之後我們也有時間仔細看一下高師傅和程師傅工作的場所 大概也就是三四平米的樣子。
程利甫:對,四平米。
記者:我看見高師傅在這裡操作挺複雜的 您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 到底都是做什麼用的
程利甫:簡單來講, 開(汽)車咱們都熟悉, 火車操作只有兩個 ,一個是動力系統, 相當於油門,這個右手(控制的)手柄控制給油門大小,就是用多大的力把車拉走,左手,就是咱們的剎車系統,想讓車減速,或者讓車停住就靠他的左手的剎車系統去完成。
記者:那整列火車的方向盤在什麼位置
程利甫:咱們火車不需要方向盤,車輪上有一個輪緣和鋼軌卡住以後,自動導向。
列車行駛了大約四十分鐘後,我注意到,高師傅開始頻繁地操作控制臺上的手柄。隨後,我明顯的感覺到列車的速度慢了下來。
記者:打擾您了高師傅,我現在跟您聊兩句違反您在大秦線上開車的操作規定嗎?
列車駕駛員高興:不違反,可以的。
記者:剛才您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總部也有一些指令是什麼意思?
高興:這是機車先試一下手剎,看看制動力強弱。
記者:為什麼會在這一段試手剎
高興:這裡是大秦線最大的一個坡道,是千分之十二的坡道。
記者:千分之十二是什麼概念
高興:就是往前方運行一千米,落差十二米。
雖然千分之十二的坡度肉眼幾乎看不出來,但是對於兩萬噸的重載列車來說,這個坡度已經快要到極限了。
記者:走這樣一段路的難度在什麼地方
列車駕駛員高興:難度是,怕上坡道拉不動,下坡怕站不住,因為列車的制動力有限,從採取措施到停車將近要走兩到三公裡。
距離發車一個多小時後,列車進入了太行山脈的隧道群。這段路,在35公裡的路程上分布著大大小小11個隧道,而且大部分是橋連著隧道,隧道又連著橋。重兩萬噸,長2.5公裡的大傢伙在這樣的隧道群中穿行,有的時候,甚至車頭已經進入了第三個隧道,但車尾還沒有進入第一個隧道呢。我們從駕駛室望出去,隧道裡塵土飛揚,燈光昏暗,幾乎看不到路。但是就在列車進入第五個隧道時,信號燈頻繁閃黃,車速也開始下降。幾分鐘後,列車在隧道裡完全停了下來。這也是我們走大秦線遇到的第一次停車。(記者 趙海燕 汪成健 曲銳 韓逾昊)
走走停停 列車司機的「運煤徵程」
我們的記者跟隨一輛在大秦線運煤列車從大同出發前往秦皇島。一路都很順利,但是列車在經過王家灣隧道群的時候,突然接到指揮中心的指令,就在隧道裡列車停了下來。列車為什麼會停下來?什麼時候才能重新上路呢?繼續來看記者的蹲車日記。
出發兩個小時就遇到了一次停車,高師傅立刻將自己的停車信息告訴給後面的列車。
高興給後車打電話:
你好 我145公裡停緩 注意運行 馬上就走 (停啦?)對 停啦 馬上就動 (在哪?)145 (高師傅 咱們怎麼停下來了)是追住前頭的列車了 和它間隔比較近了 如果不採取降速停車的措施 會追住它 會造成追尾 和1 35 準備開車 (又可以開動了嗎)對 咱們調整一下速度就可以再走
高師傅呼叫的 「和1 35」是這列車的另一個機車。其實,這列重兩萬噸,長2.5公裡的列車,前進的動力源於兩個機車,一個就是我們所在的前部機車,另一個機車在列車的中部。
記者:那個機車是一個什麼狀態?
列車駕駛員高興:主要是監視列車儀表顯示,監控列車的運行。
記者:有操作的工作嗎
高興:沒有操作的工作,把儀表信息跟我匯報 …… 井底之蛙還有一片天空,他們什麼都沒有。
這時候我們才知道,最枯燥的是中部機車的兩位司機 他們對列車沒有操控權 只能每分每秒盯著屏幕 查看儀器儀表有沒有什麼異常情況。 白天還好過,到了深夜,枯燥的工作 單一的場景 寂寞可想而知。
快到中午一點鐘的時候,列車漸漸地駛出了隧道群,前邊路況也是一路綠燈,運行情況漸漸穩定下來了。兩位師傅準備趁這個時候做個交班。
準備接班,前方沒有臨時停車命令,機車運行正常,好嘞,運行正常。
記者:早晨幾點吃的?
機車駕駛員高興:早上是五點多,現在都中午一點了,這已經算是正點了,有時候到下午三四點才能吃上。
記者:就吃方便麵呀?
高興:對,方便食品,昨天從家裡出來沒顧上準備。
高師傅告訴我,冬季要來了,南方缺煤,現在囤煤的會戰又要開始了,這就意味著列車的密度要增加。
下午五點多,天色漸漸暗了,列車在遷安北站附近停了下來,信號燈由綠最後變為紅色。這也是今天我們這趟列車,在大秦線上第三次停車,而停車原因和上次一樣,還是堵車。只不過這次堵的時間比前兩次都要長。
其實,遷安北站是一個分流站。自從河北曹妃甸煤運碼頭陸續投入使用後,大秦線上的運煤車有三分之一會在這裡轉線,運往南方。這也大大減輕了秦皇島碼頭的運煤壓力。
晚上9點50,運煤車終於抵達目的地秦皇島港。從早上9點20發車到現在,一共走了12個半小時,比我們預想的時間長了1個半小時,但兩位師傅都說這已經是非常順利的了,在運煤高峰期,堵上幾個小時都是常事。我們的採訪在這裡就結束了,但是對於兩位司機師傅來說,八個小時的簡單休息之後,他們還將繼續自己的「運煤徵程」。(記者 趙海燕 汪成健 曲銳 韓逾昊)
秦皇島港翻車機房的技術改造
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秦皇島港所擁有的、這條目前世界上最高效的翻車線。
我們看到的這條皮帶,運行速度是每秒5.1米,相比去年,快了0.3米。別小瞧這個似乎不多的提高,快了這0.3米,秦皇島港單條翻車線的運送能力,就每小時增加了600噸。
秦皇島港七公司卸車部部長安成君:這樣咱們卸一列車的時間,原來是105分鐘,現在咱們卸車的時間是95分鐘以內。
3節車廂,240噸,2分30秒完成一個翻卸流程。這是一組讓秦皇島港所有卸車工人都引以為豪的數據,正是他們一次次的技術改造,讓秦皇島港擁有了目前世界上最高效的翻車線。
王餘禾,是秦皇島港二公司的一名工程技師,從事翻車機維修工作已經30年的他,最了解這一步一步的變化。
秦皇島港二公司高級技師王餘禾:(上世紀)80年代秦皇島港主要接卸的是普通的解列作業的車型,那麼,它的車鉤都是必須要人工摘開的,就像目前這種(王餘禾演示),就是這種摘鉤方式。
王餘禾說,受車型限制,上世紀80年代初秦皇島港的一條翻車線,每個小時只能翻卸23到25個車皮,最多不超過1500噸。後來,自動翻車代替了手動摘鉤解列作業,翻卸效率得到提升;但由於翻車機全部依賴進口設備,最怕發生故障,任何一個零件的損壞,都會造成停產事故。
秦皇島港二公司高級技師王餘禾:停產一天,當時就要上報國家經貿委和交通部,所以影響是非常大的。
於是,王餘禾和他的同事們從認識abc開始學習英文,用放大鏡來觀察控制板上的每一條電路,研究翻車工藝,學習編寫程序。1998年,終於完成翻車設備國產化,現在單條翻車線每小時的翻卸量,已經從最初的1500噸,提高到現在的7200噸;秦皇島港日均卸車70萬噸,為每年兩億多噸電煤裝船南運,奠定了基礎。(記者 錢江 彥傑 秦皇島臺 徐博宇)
隧道「壁虎人」 養路我最牛
我國「西煤東運」的大動脈――大秦鐵路,西起山西大同,東到秦皇島港,其中有一段穿過燕山山脈腹地,這就是河北宣化的王家灣路段,這兒的52公裡鐵路中,超過80%是橋梁和隧道。隧道裡的養護工人,他們在黑暗中是怎麼工作的呢?本臺記者跟隨養護工人,在這個路段走了一趟。
早晨7點多和工人們一起出發前往李家嘴隧道,外面大亮的天在這裡面猶如深夜,我們只能靠探路燈摸索前行。還沒走上兩分鐘,隧道裡經過的火車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
注意空車有車了,注意,有車了!(小心這有一個溝)
這就是隧道裡的避車洞,從列車上往外看,只能隱隱約約看到洞口,根本看不見隧道裡還有人。其實在這個2800多米的隧道裡,每隔60米就有一個避車洞,貼著牆藏在洞裡,儘量離飛馳而過的重載列車遠一點,給人的感覺就像是貼在牆上的壁虎。
我們跟隨的十幾位工人,他們要負責14公裡鐵軌的維護,而這14公裡當中只有500米是可以見天兒的明線,其它都在隧道中。
本臺記者王春瀟:
整個的隧道洞裡面都是非常非常多的細沙,就如同是颳起了沙塵暴。在避風洞裡我們也看到,這裡面堆積了很多的煤渣,可以看出常年累月工人們是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工作,所以防護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大秦鐵路王家灣線路車間河南寺工區工長 王進:
「不帶這個長時間會得矽肺病」 一個是太髒再一個就是不見太陽,如果長時間不見太陽,工作環境就可想而知了。
今天工人們的任務是到四公裡之外給鋼軌墊板兒,大秦線上的每節車廂都拉著80噸重的煤,加上自重20噸,一節車廂的重量就達到了100噸。如果鐵道上的鋼軌被壓得變形,這就需要養護工人儘快通過墊板把凹下去的鋼軌找平。四公裡路,我們走了兩個小時,中間躲了三十多次火車。
大秦鐵路王家灣線路車間河南寺工區養路工張佃林:七八分鐘的樣子。幹個七八塊板兒就得下去避車了。
記者:那挺麻煩的,和火車賽跑是吧?
張佃林:習慣了。這車多證明我們線路比較牛。
大秦鐵路不僅載重量大,而且平均13分鐘一趟車,車次頻繁也是世界罕見。這就要求軌道時刻要保持在最佳狀態。比如枕木下的煤屑汙泥,如果不清乾淨,會導致軌道不平,線路晃車。這在普通的路段並不是難事,一公裡的軌道用機器4個小時就清理完了。而在隧道中,機械進不去,全靠人工,還需要一個點一個點打著燈仔細檢查,十個人要整整幹一個月。雖然人工養護的難度大,可是檢查的要求一點也不含糊。
大秦鐵路王家灣線路車間河南寺工區養路工張佃林:每月跑軌檢車的時候跑0分,
記者:0分啥意思?
張佃林: 好比學校裡面考試的100分,最高分。
記者:這代表著什麼?
張佃林:代表意義很大,我們想和機械挑戰一下。
大秦鐵路王家灣線路車間河南寺工區工長王進:我們感覺挺自豪的,首先大秦線是世界上運量最大的鐵路,然後咱們線路都是靠人工養護。沒有大型機械。就是跟高級汽車一樣都是純手工做出來的。(記者 王春瀟 李佳 李鵬衝)
嶽軍和他的「機器人生」
秦皇島港是我國最大的煤炭輸出港,這裡有一個崗位叫做取料司機,他們的工位在四十米高的取料機上,一天顛簸十幾個小時,把煤從堆場送上皮帶,裝上海輪。今天,我們就帶您認識其中的一位司機,他叫嶽軍,雖然平時就坐在幾平方米的小操作間裡,但他仍然好動愛玩,困了就變魔術,還自稱堆場歌手。來看看嶽軍的「機器人生」。
嶽軍是一名取料機的司機,今年41歲,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操作這臺高四十米,重幾百噸的大傢伙。取料機最前方的轉輪每轉一圈都可以取大約三十噸煤,然後再通過機器上的皮帶,送到港口裝船,嶽軍的崗位就在離轉輪大約七八米遠的很小的操作間裡,這個狹小的空間他已經呆了19個年頭。
取料機司機嶽軍:還行這個東西都在於一個習慣嗎(嘛)?
擠到這個操作間不久,我們就感到機器運轉的巨大震動讓整個操作室顛簸得非常厲害。在這個操作間裡的所有設備都用鋼絲固定在位置上,以免被顛下來,很難想像一天十幾個小時在這樣的環境裡,嶽軍是怎麼過來的。
取料機司機嶽軍:開始有點不適應,迷糊,噁心啥的,慢慢的都好了,我以前坐車暈車 幹取料機以後不暈了, 治好了。
一個上午,嶽軍帶來的水一口沒動,他說他不愛喝水,已經被顛的頭暈腦脹的我借著去廁所工夫從取料機上下來,讓我沒想到的是廁所離機器特別遠,來回一趟我居然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而如果嶽軍離崗半個小時就需要另找人替班,中間會耽誤不少功夫,我才理解為什麼嶽軍早上帶來的一瓶水到了中午也一口沒喝。但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環境裡工作,我們從嶽軍嘴裡聽到的卻滿是自豪。
取料機司機嶽軍:經過我手裡走出去的煤,價值我估計比銀行點鈔員經過他手裡的鈔票還多,沒有一千億也得有四五百億,這個價值, 很自豪。
嶽軍告訴我們,他這人比較好動,到現在依然還是公司每年羽毛球比賽的冠軍,足球、西洋棋也是樣樣精通,剛一參加工作的時候,成天憋在這麼一個小屋裡,而且條件還這麼苦,他的確曾經打過退堂鼓。
取料機司機嶽軍:頭幾年我央求我爸,換個工作吧,這個東西我實在受不了了,我爸說從哪,幹什麼活你這種態度你都幹不好。
嶽軍的父親當時有一定的社會關係,給他調個工作沒問題,可他說了多少次,父親就是不管,他當時和父親賭氣,就在這個崗位上待了下來,從那時起嶽軍開始努力鑽研技術。
取料機司機嶽軍:你同樣都是幹這一天,你別彆扭扭也是幹,你認認真真的也是幹。
取料機的操作看起來簡單,兩根操縱杆一個管前後,一個管左右,取料時一邊向前推進,一邊不停的左右來回擺取料臂,但其實這是一個特別有技術含量的活,即要穩又要勻,平時看似一樣的操作,每個司機每小時完成的裝載量卻差別很大,奧秘都在這兩個手腕的力度上,取料機的負荷每小時最多不能超過6000噸,超過了會損壞機器,而取少了則會影響裝船效率,經過不斷的摸索,嶽軍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慢慢地,他讓這個寵然大物在他的操控下越來越聽話。他也成了同事眼中真正的的「取料高手」。
嶽軍同事魏中利:取料的平均水大概是4000噸每小時左右,他做為(作為)我們師傅級差不多能夠達到5000多噸每小時。
嶽軍同事滿家彬:2007年參加局裡邊的技術比賽,他考了第一名,他由初級工因為得了第一, 自動升級為高級工。
為了更好的提高裝船效率,取料司機的午飯都由專人從食堂打好送到每個機器底下,這也是一天當中我見到嶽軍唯一的一次走下取料機。在一起處的時間長了,我們也是無話不說,趁著中午吃飯的空,嶽軍說想對著鏡頭對父親說幾句話。
取料機司機嶽軍:爸,媽,兒子上電視了啊,還是中央臺。
但是嶽軍後來說的話,讓我十分意外。
嶽軍的班分為白班和晚班,第二天晚上七點,我們和上晚班的嶽軍再次登上取料機,到了操作間才知道,今晚由於風大,海上封航,無法進行裝船作業,他們現在的任務就是在這裡待命,但不允許睡覺。
取料機司機嶽軍:不知道現在沒有開航的時間,如果說一會開航了走船,這個東西很快的,我們要保證在第一時間內來作業。
嶽軍說上夜班不管是幹活還是待命,十二點以前還好說,和工友聊聊天什麼的,一過十二點犯困就成了大問題,有一次夜班的時候他就是因為睡著了,結果取料機直接把地面的皮帶掀了起來,現在說起那次事故,嶽軍還是心有餘悸。為了防止夜班司機犯困,港口安排了專人檢查,而且每晚還要利用對講機多次報崗。一個夜班是十一個小時,為了讓自己不犯困,嶽軍想了很多招,變個小魔術分散一下注意力就是一個好辦法。
凌晨一點半,我的同事已經開始犯困了,而嶽軍還和工友不停的聊著天,他說兩點鐘還要對講機報崗。這次報崗我沒有聽到,因為後來我也不小心睡著了,一覺醒來發現嶽軍正在外邊的小平臺上唱歌。
取料機司機嶽軍:我們都是著名的堆場歌手。
嶽軍管這叫個叫出來吼兩句(這句怎麼聽不懂?),他說這也是解決犯困的另一個好辦法。
取料機司機嶽軍: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我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跟著希望在動。(記者 錢江 王劍峰 王帥 祁雅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