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坪村是畢節市威寧自治縣黑石頭鎮的一個深度貧困村,地處烏蒙大山的褶皺裡。
初冬,沿著一條水泥路蜿蜒進村,兩旁樹木相伴,斜陽透過枝葉間隙,灑向錯落分布山間的民居,留下綽綽光影。 貧困戶王會英的新家就建在其中一條進寨路的盡頭,離出村主幹道僅有950米。 王會英的新家是一棟小平房,水泥打的院壩,牆面貼上瓷磚,水龍頭安到家門口,牆腳處還停放了一輛摩託車。
威寧自治縣黑石頭鎮陸坪村村民王會英
丈夫是村裡的護路員,兒子外出打工,家裡的農活落在了王會英一個人的肩上。眼下,自家種的蕎麥進入收割季節,王會英白天就在地裡忙活。臨近傍晚,就回家喂喂牲口,打掃一下衛生。雖然累,但王會英心裡並不覺得苦。 「以前,路不通,別說騎摩託車,就連走路都費力。」 說起以前的日子,王會英兩眼溼紅。那時候,他們一家人蝸居在土牆房裡,柴米油鹽全靠夫妻倆種地和打零工,日子過得緊巴巴。最難的是,王會英一家所在的陸坪組營上小寨只有6戶人家居住,通組路不能覆蓋,出行成了最難的問題。
王會英的新家
出行全靠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背點紅豆去集市上賣,單邊都要走兩個多小時,實在是走怕了。」惡劣的出行條件一度讓寨子裡的6戶人家洩了氣,做夢也想不到有一天會通水泥路。 可是,改變說來就來。2018年,隨著組組通項目的實施,村裡的各個小組連通了水泥路。看著山腳下相對集中的寨子通了路,山上的6戶人家也不甘閒著,在經過商量後,除一家獨居困難老人外,其餘5戶共湊了7000塊錢,找來挖機,修通了950米的毛路。
威寧自治縣黑石頭鎮陸坪村村民朱興學
「脫貧攻堅絕不會漏掉一戶、一人,他們自身比較努力,我們也要盡最大的力量進行幫扶。」2019年7月,剛從鎮裡選派到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的宋志雄第一時間了解到了他們的需求。在村支兩委的協調下,申請了相關扶持資金,自行籌資修路的5戶人都得到了1萬元的資助,路面也得到了硬化。 出行「最後一公裡」得到解決,村民們的精氣神也提高了不少。在好政策的照顧下,王會英一家通過危房改造資金,把房子修到了路旁。「以前的房住著不安全,環境也差,現在的房子住起來乾乾淨淨的,舒服!」王會英高興地說,新房子修好的那一天,家裡宰了一頭豬慶祝。
黑石頭鎮陸坪村陸坪組
自今年全省開展掛牌督戰以來,陸坪村在縣民宗局和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爭取到少數民族發展資金81萬元,實施進寨路建設3.3公裡,打通群眾出行「最後一公裡」。實施入戶路及院壩硬化共114戶,通過查缺補漏,補齊了醫療、教育、住房和飲水安全等「3+1」短板,有效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全村212戶1019名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
陸坪村陸坪組的進寨路
「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現在全部都實現了。」當宋志雄到家進行走訪時,67歲的村民朱興學熱情地拉住了他的手。看著停在院子裡的拖拉機,朱興學感嘆地說,要是年輕幾歲,一定要學會開車,沿著平坦的公路繞上幾圈。
威寧自治縣黑石頭鎮陸坪村
傍晚,宋志雄結束走訪,準備回到村裡與其他幹部商量接下來的發展計劃。王會英簡單洗漱一下,準備給孫子做晚飯。隔壁的朱興學倚著拖拉機的車頭望向遠方,露出了笑容。 此刻,夕陽的餘暉映紅了村莊,也映紅了陸坪村人的幸福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陽
編輯 徐然
編審 周文君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