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日本料理,每個人都會立刻想到:壽司、鐵板、天婦羅、刺身、鰻魚、壽喜鍋。特別是這個刺身,已經成為日本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道菜。
日本自詡為「全能食魚國」,吃魚肉就是國粹,蒸煮燉炸等各種吃法中又最喜歡吃刺身,在招待外國客人時也以刺身為最高禮儀。可以說,刺身並非日本本土的美食,而是我國流傳千年的一道傳統菜——魚。
早在原始居民在河邊和海邊定居之後,人類就有了吃魚的歷史。常言道:「魚鳥牛羊,最鮮為魚」,保持最原始鮮味的吃法就是刺身。
刺身,也就是生魚片,在我國古代又被記為魚膾、魚膾或魚肉。
我們國家關於吃生魚片的最早的文字記錄,可追溯到《詩經·小雅·六月》:「吉甫燕喜,多受福。來來去去的鎬,我行永久。飲御諸友,大魚大肉。侯誰來了?《張仲孝友》,這是《膾鯉》即生鯉魚片。《論語》、《春秋》、《孟子》等書中都有關於「魚」的記載。
魚生源於唐代傳入日本。」最早關於日本吃魚的記載,是在公元7世紀,是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最大的唐代。在「刺」字出現之前,日文的「切片」用漢字「切片」表示所有生切片,並沿用其在漢語中的意思。」
為何魚生到日本便會迅速走紅?必須從兩個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
日本屬於島國,國土多山林,又四面環海,且屬溫熱洋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人們常說,「幸運在山」,「幸運在海」,我們口中所說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他們發現,在山裡捕魚比在海裡捕魚來得更快、更多,魚很快就成為日本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
另外,日本人食用的魚類為海水魚,其攜帶的寄生蟲大多不能正常寄生於人體內,後來隨著冷凍技術和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這種寄生蟲的危險性又進一步降低,所以日本人吃生魚片顧忌不大。而且寄生蟲,也是我國明清魚生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一個重要原因。
明朝,人工養魚的數量開始增加,魚餌所用的人畜糞便多,因而寄生蟲汙染的情況時有發生;清代人口為歷代以來最多,人類活動範圍廣泛,使野生魚類與人畜糞便接觸的機會大,寄生蟲感染率也高。高寄生蟲風險的魚生因此退出中國飲食主流。
公元7世紀,日本天武天皇發布了歷史上第一條「食肉禁令」,規定:「自今及亦四月朔後,凡九月三十日前,莫食牛、馬、犬、猿(猴)、雞等肉,除禁例外,若有違者罪之,亦不得食。」此後,許多統治者也頒布了這條禁令,並加以補充。食肉禁令的產生是日本社會生活、文化和政治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社會生活因素
早先的「禁食令」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農業生產。例如,《天武天皇令》中明確規定,禁食四至九月份為禁食期,禁食對象僅限於牛、馬、犬、猿(猴)、雞,可耕地馱運牛馬,雞狗可隨時看地,豬、鹿等肉品也可全年食用。事實上,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不違農時,谷不勝食也;數魚不勝食也,魚不勝食也;斧頭不勝器也,山不勝木也」。
二、文化原因
公元5世紀左右傳入日本的佛教,很快就被各階層人士所接受。並且佛教提倡生者平等,殺生是罪,所以在後來的「食禁令」中,禁食的範圍越來越廣,對象越來越多。例如在《續日本紀》中也有關於保護豬的記載:「及買畿內民私養之豬,置之山野令遂命。」
三、政治原因
《禁食令》表面上是為了保護農業生產,宣傳佛教,維護民生,實質上是逃避不了統治階級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治的根本目的。所以,隨著「肉食禁令」的加強,來自深海的魚便承擔了日本人對肉類的需求,並最終成為了一種主流飲食文化。
生魚片起源於中國,這一事實得到學者們的普遍認同,並在東渡後傳至日本,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這並不是我們國家對傳統文化的輕視,而是它有自己比較適合發展的土壤。
魚生文化傳到了日本並得以傳承,這就像我們笑稱為「樂器之王」的嗩吶,其實是從波斯傳到中國,最後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現象之所以出現,不是由於各國對傳統文化的漠視,而是由於文化自身的發展,是文化和文化之間深層互補的結果。
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所要做的,不僅是重視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更是要培育和鞏固跨文化性格,倡導新的文化發展觀,建立一種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從不同的文化中尋找共同點,把不同的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新近形成的融合文化下共同解決問題,尋求發展」。作家:蓬山遠校訂/編輯:莉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