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何平】路透社4日報導稱,美國商務部當地時間周三表示,對33家中國企業和機構的新制裁將於本周五生效。上個月,美國商務部曾宣布將這些企業和機構列入貿易管控的所謂「實體清單」,聲稱它們「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權侵害行為有關」,或與中國軍方有關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此前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新疆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國家無權幹涉。中方對美方舉動表示強烈不滿、堅決反對。
「實體清單」被認為是美國出口管制的「黑名單」,旨在限制向相關企業銷售和付運美國商品,以及一些使用美國零件或技術在國外製造的產品。被列入的實體需要獲得美商務部頒發的許可證,才能購買美國技術。美國企業可以申請向這些被列入名單的公司出售產品,但美國政府將依據拒絕批准推定政策,即默認為不予許可,除非獲得反證,對涉及「實體清單」內企業的交易許可申請進行審核。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媒體此前報導,美國商務部網站5月22日曾發布通知,將9個「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權侵害行為有關」的中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包括中國公安部物證鑑定中心和8家企業,它們將被限制使用美國技術。此外,商務部還將24個「與中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軍事活動有聯繫」的實體列入「實體清單」,指責它們「從事與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背道而馳的活動」,其中包括多所中國大學和企業。中國網絡安全公司奇虎360也在名單上。據媒體統計,迄今美國已將300多家中國公司或實體列入「實體清單」。
中國公安部5月27日發布聲明,對美國商務部宣布將公安部物證鑑定中心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敦促美國商務部立即撤銷有關錯誤決定。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的技術禁運清單有很悠久的歷史,可一直追溯到冷戰時期,最初是為了避免蘇聯獲得美國及其盟友的軍事技術,但隨著冷戰的結束,其制裁範圍從軍事延伸到了商業層面,以達到幫助美國企業不公平競爭的目的。
沈逸認為,此次清單主要涵蓋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領域,這主要與中美之間的大戰略博弈有關。「儘管美國表面上稱是為了維護其國家安全和保護人權,但實際上是美國一項變形的產業政策。」他表示,美國此舉背後的原因是發現自身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諸多領域已無法保持絕對優勢。
「從技術本身的先進性來說,晶片等核心零部件的技術依然掌握在美國手中。但在應用和產業上,中國卻牢牢佔據了產業鏈的中下遊,即美國必須將其高科技零部件出口給中國,才能量產出高科技產品。因此放在國家戰略力量對比的大格局下,美方通過禁止出口等行為遏制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就成為一項戰略需求。」沈逸表示,「如果通過『卡脖子』讓中國的一些企業死掉,市場空出,美國競爭力更差的企業就可以填補上這個空白。這是國家安全名義下的貿易摩擦和貿易扭曲行為。」
他同時也提醒道,即使過去這些年中國在產業製造和商業應用上取得很大成就,還是要致力於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即使短時間內無法和美國完全對等,也可提升反制美方「卡脖子」措施的有效性。
「美方將中國有關企業、機構和個人列入『實體清單』,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違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幹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利益。」5月2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美方宣布有關決定後表示,中方敦促美方糾正錯誤,撤銷有關決定,停止幹涉中國內政。中方將繼續採取一切必要舉措,維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