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貫徹落實惠臺措施工作走筆
核心提示
幾年來,我市深入貫徹黨的對臺方針政策,不斷深化合作,擴大交流,促進了宛臺間融合發展。特別是近兩年來,隨著中央惠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和省惠臺「60條措施」的陸續出臺,我市對臺工作更加注重措施的落地、落細、落實,極大地激發了在宛臺胞臺商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宣傳服務篇
潤物細無聲 惠臺政策深入人心
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劉樹華(左二)深入臺資企業調研 卓月 攝
「各類惠臺措施我們都了解,特別是中央『31條』、『26條』和省『60條』,我們正有針對性地使用、享受著相關優惠措施。」日前,臺胞、東裕(桐柏)精密金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宏誠說。
連日來,筆者走訪臺企,採訪臺商、臺胞,深切感受到臺商、臺胞對惠臺措施了解之深入、支持之由衷。
2018年2月,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9個部門發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2019年11月,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2018年10月,河南省臺辦、省發改委聯合發布《河南省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意見》(簡稱「60條措施」)。三個惠臺文件力度大、務實詳細,可操作性強,為服務臺胞臺商臺企提供了根本遵循。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宣傳、落實惠臺措施的過程中,南陽市臺辦第一時間學習、吃透相關精神,他們將《涉臺政策法規資料彙編》等相關資料分發到各縣市區臺辦,並組織機關全體人員和各級對臺工作部門負責人進行培訓,逐條逐項進行解讀,提升自身業務素質,為落實惠臺措施提供了理論依據。
加強宣傳、貫徹,力促好措施儘快落地。為了讓臺商臺胞對各類惠臺措施應知盡知、應享盡享,讓政策的春風惠及各地,惠臺措施發布後,我市各級臺辦以多種形式多次深入臺企集中走訪,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傳達中央和省惠臺措施,解答相關疑問。據臺商們回憶,2018年11月,省惠臺「60條措施」頒布不久,市臺辦即帶著新的惠臺政策,對各臺資企業進行集中走訪、召開座談會。對臺部門不但印刷了小冊子分發到臺商、臺胞手中,幫助臺商、臺胞進一步了解、掌握相關政策,同時,還針對臺商、臺胞在企業發展、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積極協調解決,受到了臺商、臺胞們的歡迎。
提升惠臺政策的覆蓋面和知曉度,分層次開展惠臺措施宣傳活動。為做好惠臺措施宣傳工作,提高社會各界對對臺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各級對臺部門開展了多形式的宣傳活動,每年受涉臺教育的學生、幹部、群眾達數萬人,增強了公眾對對臺工作的了解。不少縣市區將中央惠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和省惠臺「60條措施」製作成展板,在機關、社區巡迴展出,有力宣傳了黨的對臺方針政策,增進了各界對黨的對臺政策的了解。市臺辦工作人員深入基層調研並宣講惠臺政策,先後到唐河縣興唐社區、宛城區東關街道玄妙觀社區等地,現場回答居民提問,引導基層民眾了解和準確把握黨的對臺政策。每年黨校春、秋季組織的幹部培訓班,涉臺知識納入培訓內容,為基層幹部做好對臺工作提供了抓手。
整合運用媒體資源,多渠道、全方位進行宣傳。一方面發揮主流媒體宣傳優勢,在《南陽日報》、《南陽晚報》、南陽廣播電視臺等媒體上宣傳、解讀黨的對臺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增強社會公眾對涉臺工作的了解;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網絡、微信傳播速度快、信息海量等優勢,及時推送涉臺領域政策方針解讀。南陽籍「大陸新娘」中秋聯誼團拜會、「豫見河南美,感知故鄉親」臺灣南陽籍鄉親故鄉行等活動舉辦時,新媒體還開展了現場直播活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好評。
多年來,南陽對臺宣傳工作一直處於全省前列,無論是對內宣傳還是入島宣傳,都成效顯著,服務了黨和國家的大局,也提高了南陽在島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惠臺措施宣傳中,南陽市再次發揮了模範作用,受到了臺胞、臺屬、臺商和社會各界的交口稱讚。
臺胞臺屬篇
同根又同源 家安南陽情牽兩岸
王先生是鄧州第一位持有居住證的臺胞
王家逸生於臺灣長於臺灣,現在的他,一年有95%的時間都生活在鄧州,「心早就定在這裡了」。
55歲的王家逸是鄧州第一位持有居住證的臺胞,他自小就知道,老家在「河南鄧縣」,戶籍簿上一直是這麼寫的。但直到十四五年前,隨同父親回鄧州定居,之後開店、結婚、生子,王家逸才真切感受到與這片土地之間的血肉聯繫。
10多年來,南陽、鄧州兩級臺辦逢年過節、定期不定期地到家中慰問,在父母去世安葬、子女適齡入學等問題上,王家人都得到了來自臺辦的幫助。遇到什麼疑難,他們也習慣了向臺辦工作人員請教。
數年前,大兒子到了入學年齡,是鄧州市臺辦的同志出面多方協調,幫助孩子進入附近一所小學就讀。現在,6歲的小兒子也面臨上學問題,王家逸和妻子就諮詢上門調研的臺辦負責人員——雖然他們也了解惠臺政策,但從工作人員口中聽到的感覺又不一樣。這次,他們不但確定了臺胞子女就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由居住地設區的市教育主管部門統籌安排」,小兒子入學沒有一點問題;而且,還了解到,他們的大兒子3年後報考省內普通高中,還可照顧10分錄取。而生於2002年、今年即將參加高考的臺胞小胡,如果報考河南省內院校,亦可享受加10分的待遇。
多年來,我市各級臺辦注重為臺胞送溫暖送服務,推動各項惠臺政策落地落細落實,幫助臺胞在南陽安心工作、學習、生活。
航拍唐河興泰種豬有限公司
唐河興泰種豬有限公司位置比較偏遠,網絡信號不好,影響了臺胞和公司員工的正常生活。唐河縣臺辦得知情況後,協調聯通部門拉了條專線進公司,為這條專線,聯通部門多支出3萬元成本。公司總經理王鬱文持有臺灣駕駛證,公司有車,他卻不能開。2018年,中央和地方惠臺措施出臺後,在縣臺辦的幫助下,王鬱文順利辦理了大陸駕照。上個月,該公司兩位臺幹的臺胞證到期,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再加上非洲豬瘟傳染形勢不容樂觀,兩位臺胞不能離開公司,也是臺辦的同志幫忙辦好後送到手中。
南陽的臺胞、臺屬都習慣將臺辦當做「臺胞之家」,面對這份信任,各級臺辦也是盡己所能,除了政策明確規定的各項措施外,臺胞臺屬提出的政策範圍外的各項事宜,各級臺辦工作人員也是認真對待,盡力幫助。
去年秋天,「大陸新娘」申女士因父生病,從臺灣返回唐河照顧父親,年幼兒子隨行。申女士想讓兒子到當地學校借讀,唐河縣臺辦的同志幫忙出面聯繫縣一小,後來因無人照顧,申女士將孩子送回老家學校,但她對縣臺辦的同志一直心存感激。
今年年初,「大陸新娘」宋女士偕夫回鎮平為父奔喪,後逢疫情突發,返臺計劃遇阻。因兒子上學、丈夫工作等原因迫切需要返臺,宋女士向南陽市臺辦求助。市臺辦及時協調縣、鎮、村相關部門辦理出行申請、體檢合格證明、車輛通行證等手續,幫助宋女士一家三口於2月8日下午順利離宛抵鄭,並於2月9日下午搭機返臺,此事得到省臺辦的肯定。
臺胞、臺商、臺屬,從接觸到的對臺部門工作人員身上,體會到了兩岸一家親的溫暖,了解到大陸惠臺的各項措施,感受到了家的味道。
南陽中富康臺方負責人、臺胞吳景淼已在南陽工作兩年,家人也隨他在宛生活。吳景淼近來準備給家人辦理大陸社保,他相信「將來我們的生活會更加方便」。
臺資企業篇
助臺企發展 親情之外再增紐帶
南陽銀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無人機在進行植保作業
4月的盆地,小麥揚花,農事正忙。
南陽銀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17位飛手,日前在各地農田開展植保作業。小麥赤黴病、條銹病等病蟲害呈高發態勢,總經理楊書芝告訴筆者,16kg無人機日噴灑面積為500畝,相當於40個人工的作業量,無人機噴灑農藥,可以說是簡便快捷的病蟲害統防統治方法。
南陽銀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租賃、培訓、維修為一體的臺資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的16kg裝載重量的無人機,因為符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情況,特別受農民歡迎。中央惠臺「31條措施」出臺後,唐河縣政府對購買該型號無人機的農民給予補貼,單價6.3萬元的無人機,政府補貼4萬元。2018年當年,該公司享受農機購置補貼即達168萬元。去年公司又賣出100多臺16kg無人機,按例可享受四五百萬元的補貼。
此外,銀通公司作為高新技術企業,還依法享受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的政策,去年該公司因該項政策減免5萬餘元。
宛臺交流,始於探親尋根,擴大於經貿交流。經濟,是除親情外,兩地又一條無法割捨的紐帶。近兩年來,隨著中央惠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和省惠臺「60條措施」的落地實施,更加強了這一紐帶的聯結。
4月14日,東裕(桐柏)精密金屬有限公司內一派繁忙景象,兩輛滿載球閥的大卡車駛出廠區。這些產品將通過上海海關出口國外。
該公司是桐柏第一批覆工復產的臺資企業,180位員工已於3月初全部到位,各條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公司的生產計劃已排到六七月份。公司二廠廠房正在加緊建設中,目前一期5600平方米廠房已陸續封頂,預計下半年設備、人員陸續到位。
東裕(桐柏)精密金屬有限公司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2014年,東裕(桐柏)精密金屬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屬於國際市場高端產品,管理人員僅十幾人,年產值超億元。按照公司副總經理葉宏誠的說法,「地方政府蠻照顧我們的」。無論是上個月一廠的復工復產,還是前兩年二廠建設用地的協調,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按照惠臺政策,東裕(桐柏)精密金屬有限公司於2018、2019兩年分別依法享受高新技術企業15%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金額分別為50多萬元、30多萬元。東裕(桐柏)精密金屬有限公司擁有獨立的研發中心,目前擁有國家專利31項,多種產品獲省、市、縣科技進步獎,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2018年這一項金額為180萬元,2019年公司申報實用新型專利四項,目前正在審核中。今年,為減少疫情對企業的影響,國家又出臺規定減免2月至6月社保企業部分支付,公司還將因此節約30萬元左右。
鄧州市聖新源紡織品有限公司是鄧州市第一家復工復產企業
鄧州市聖新源紡織品有限公司2月21日復工,是鄧州市第一家復工復產企業。
這是一家為地方經濟作出突出貢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多次獲得稅收貢獻獎,並被評為四星級企業。為保障企業順利復工,地方黨委、政府牽頭召開協調會,不僅幫助聯繫購買平價口罩、為車輛辦理通行證,還在當地電視臺為企業推送招聘啟事。臺胞、公司財務總監鄭淑梅女士說,目前,公司內1700多位員工已經到位,10個代工點也已陸續復工。
在唐河縣興泰種豬有限公司,臺胞、高級顧問丁志明說,疫情期間,縣臺辦出面,為他們協調辦理了車輛通行證,這是唐河縣第一張生活物資運輸通行證,保障了公司的生產和員工生活沒有受到影響。公司的財務總監周先生告訴筆者,公司建成6年來,他們一直享受著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2018年,因「生豬調出大縣」一項,公司即獲得20萬元的補貼。
4月中旬,市縣兩級臺辦負責人到興泰公司調研,聽說公司為疫情防控捐錢捐物,還提醒丁志明,這部分捐贈可抵扣稅款,讓他注意相關優惠政策的運用。
「我們是惠臺政策的受益者。」在年初的一次座談中,丹尼斯南陽區域負責人沈高閣如是說。這句話說出了南陽臺商的心聲,他們都深切感受到來自惠臺政策的真金白銀、真心實意的支持與扶助。
(文:周若愚 陳祖建 牛鳳山 圖: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崔培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