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的成立點燃了國產半導體的新希望,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已經有 17 家半導體產業相關企業登錄科創板,總市值已經超過 6000 億元,佔科創板市值比例約為 30%,在市值前 10 名的公司中,半導體企業就有 4 家,分別是中微公司,瀾起科技,滬矽產業,其中中微公司和瀾起科技市值已經過千億。
研發——企業的核心動力
雖然整體欣欣向榮,但是具體落到企業中,卻是另一番景象,從營收增長情況來看,有 4 家企業營收是同比下降的,其中晶晨股份營收同降 0.48%,瀾起科技營收同降 1.13%,華潤微營收同降 8.42%,神工股份營收更是同降 33.25%。
在淨利潤增長方面,有 6 家企業淨利潤是同比下滑的,其中芯原微同降 3.94%、華潤微同比下降 6.68%,華興源創同降 27.47,神工股份同降 27.8%,晶晨股份同降 44.06%,降幅最大的滬矽產業,同比下降 902.4%。
由於半導體領域一直都保持著較高的技術迭代速度,半導體企業要想在行業內一直保持競爭力,必須大筆投入研發資金,所以勢必影響企業淨利潤。筆者統計了科創板 17 家半導體企業的研發投入情況,從統計來看,有 8 家企業的研發投入佔比高於 15%,其中研發投入佔比高於 18%的有中微公司,安集科技,晶晨股份三家,17 家企業的平均研發費用為 12.39%
研發投入的力度是衡量一個半導體企業競爭力的標準之一,較高而持續的研發投入勢必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有一定影響,但是加大研發力度又是半導體企業的必修課,這裡就不得不說另一家半導體企業——芯海科技。
企業創始人的個性決定了企業的調性,芯海科技的創始人盧國建長期以來都從事模擬電路的研發設計工作,所以芯海科技是一家有著濃厚工程師文化的半導體企業,這一點從他們的財報就可以看出。
根據芯海科技的招股書顯示,其在 2017 年至 2020 年 1-3 月,芯海科技研發費用分別為 4019.66 萬元、4115.69 萬元、5108.61 萬元、1292.05 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 24.52%、18.77%、19.77%,這成績放在科創板企業之中,僅次於中微公司和安集科技,與晶晨半導體不相上下,遠高於科創板半導體企業的平均水平。
芯海科技
芯海科技是依靠 ADC 起家,早在 2007 年,芯海科技就推出了 24 位高精度 ADC 晶片 CS1242,有效位數為 21 位,性能指標達到 TI 公司的 ADS1240 同等水平,實現了國內中高端衡器國產晶片從無到有的替代過程。2011 年,芯海科技推出 24 位低速高精度 ADC 晶片 CS1232,有效位數達到 23.5 位,目前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芯海科技對標的美國公司是 TI 和 ADI,雖然雙方在市場佔比差距很大,但是芯海科技在研發投入上絲毫不弱於 TI,根據 TI 的 2019 年財報顯示,其研發投入為 15.44 億美元,研發佔比為 10.73%,芯海的研發投入比另一家企業 ADI 也高一籌,歐洲的英飛凌 2018 年研發投入佔比也不到 10%。
國產芯——研發要做加法
近期芯海正在謀劃登錄科創板,根據芯海的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芯海的淨利潤分別為 1635.85 萬元、2809.14 萬元、4280.23 萬元,淨利潤增速較高,值得注意的是,芯海科技的研發佔比一直保持在 20%左右,高於大多數企業只有 10%的研發投入。
過去三年芯海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 4019.66 萬元、4115.69 萬元、5108.61 萬元,芯海科是典型的技術驅動型企業,2019 年的淨利潤同增了 52%,但是研發投入依然高於淨利所得,去年的研發投入達到了 5108 萬,比淨利潤還高 828 萬元。這種對研發投入有著如此偏執的企業,匯頂科技也算一個,今年一季度匯頂冒著淨利潤減半的風險,將研發投入又翻了一倍,不管是芯海科技還是匯頂科技,對於一個半導體企業,這樣的精神是值得尊重的。
科創板的意義
科創板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單純的炒股圈錢則完全沒有必要多一個科創板。畢竟科創板對於虧損的企業也能夠接受。科創板的目的是發展核心科技實現獨立自主,避免 10 年以後再出現華為與中興的事件,所以要扶持一批有核心技術與競爭力的企業。
中芯國際能夠一路綠燈,頻繁打破科創板上市流程記錄,從向上交所提交申報並獲得受理,到證監會批准註冊,整個過程只用了 29 天,究其原因是中國需要中芯國際這樣的企業。中芯國際之於國產半導體,就如同高通之於美國,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所以外界不在乎中芯國際去年營收與毛利出現了雙下降。滬矽產業登錄科創板首日大漲 180%,沒人關心它在 2019 年虧損 8991 萬,因為它是中國半導體矽片行業規模最大的企業,也是中國大陸率先實現 300mm 半導體矽片規模化生產和銷售的企業。科創板的半導體企業都押注的是國產芯的未來。
芯海科技不僅啃下 ADC 這塊硬骨頭,還在高精度 ADC 晶片的基礎上,進而研發低漂移放大器、基準源等產品,從而掌握了全信號鏈晶片設計技術。所謂的信號鏈是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接口,包括模數轉換、放大、轉換、調理,到控制的整個處理流程。
一個完整的信號鏈工作離不開 MCU,只有集成信號鏈和 MCU 的 SOC 產品才能從測量,到運算,再到控制,實現一個完整的信號鏈閉環。此外,對通用信號鏈 MCU 來說,芯海希望也能為客戶打造一個創新的平臺,產品的規格可能不是那麼極致,但是會預留空間給合作夥伴做創新。信號鏈也能夠快速給客戶或者合作夥伴創造一個集成度高性價比的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信號鏈屬於模擬電路,MCU 屬於數字電路,是技術跨度較大的兩個領域,國內企業普遍專注在信號鏈或 MCU 領域,而芯海科技、TI 是為數不多的同時掌握信號鏈和 MCU 技術的晶片企業。
信號鏈 MCU 的前景
隨著 5G 的到來與物聯網的發展信號鏈 MCU 越來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精確地感知帶來更精確的控制,信號鏈 MCU 的觸角不僅在醫療健康領域發揮極大的作用,在工業測量與控制、通信,尤其是智能家居方面也將發揮巨大的作用,比如芯海科技的信號鏈產品被用于格力空調伴侶,COLMO 中央空調,小米 Air 2SE TWS 耳機,魅族防飛濺電動牙刷等。
尤其是在新基建的背景之下,智能家居等物聯網產業的大發展對信號鏈 MCU 有著明顯的帶動性。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重點發展適應消費升級的智慧家庭產品。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 2021 年將達到 4369 億元。
在消費端的智能家居市場,小米華為是兩家明星企業,也是兩大龍頭,華為在去年就發布了 AIoT 生態戰略,將從入口、連結、生態三個層面去構建智能家居全場景產品生態,小米董事長兼 CEO 雷軍也在創業之時就意識到人工智慧的趨勢,並明確指出下一個超級風口就在 5G 通信帶來的萬物互聯時代,所以早早就在智能家居布局。而芯海科技作為信號鏈 MCU 產業鏈重要一環,打入這些企業的供應鏈也順理成章,目前小米手機的壓力觸控,TWS 耳機充電倉,小米的體重秤,體脂秤都採用的是芯海的晶片及方案,OPPO、VIVO 等企業也有合作。
最後,物聯網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包括匯頂科技,聯發科,紫光等企業都在往這個方向發力,芯海的信號鏈有著天然優勢,所以自然也能吃到這一波紅利,另一方面,作為一家半導體企業,芯海無疑是一家低調務實注重技術的企業,雖然距離 TI 的腳步還很遠,但是一直在努力,就像中芯國際一樣,距離臺積電也很遠,但是從未想著躺下來賺錢,只有這種務實的企業越來越多,國產半導體總有起來的一天,科創板就是這些企業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