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艦艦長周明輝在戰位上。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新華社青島1月22日電 身材魁梧的副航海長段春傑趴在電子海圖桌上,眯著眼睛繪製航海計劃,身旁放著厚厚一疊已經繪製完畢的海圖。
「沒想到用來迎接鼠年春節的,竟然是連續3天通宵加班。」段春傑直了直腰,笑著對記者說,南昌艦的後續訓練任務重。「2020年註定是任務接任務、忙碌再忙碌的年份。」
臨近春節,記者來到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遠遠看見國產首艘萬噸級驅逐艦——南昌艦靜靜地靠泊在軍港碼頭,夜幕中,艦體流暢的線條被淡淡的路燈打成明暗各異的色塊,顯得科幻感十足。
走進艦艇,一片忙碌景象:作戰指揮室內,雷達技師李進的測試工作還在繼續;電力部門值班員汪葉正巡邏在各個監測點;而情電部門政委劉天永則在準備「英雄艦員」牌匾和立功喜報,明天一早他就出發,趕在除夕之前將優秀艦員的榮譽隆重地送到他們的家中。
「作為055首艦,南昌艦不僅是作戰平臺,也是試驗平臺。我們必須加倍努力,用試驗、數據、甚至教訓把這型艦艇的生命力和戰鬥力的天花板撐到最高。南昌艦的天花板就是後續艦艇的起跑線!」艦長周明輝告訴記者,兩年來他們提出上千條優化意見,為後來者搬走了「絆腳石」。
三級軍士長李進曾是支隊雷達專業的「三朝元老」,但來了南昌艦之後卻被笑稱為「最老的新兵」。
「你能想像當我看到原本熟悉的與人同高的機櫃,被一塊指甲蓋大小的晶片代替後,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嗎?」李進說,他能摸清所有能看見的管路,但對於晶片這種看不見細節的設備,就本能地發怵。
能退嗎?李進這樣問過自己——但顯然不能!
兩年來他把自己當作新兵,經常粘著教員請教,甚至把專家處成朋友,終於吃透了相控陣原理,摸清了如毛細血管一樣複雜的冷卻系統。如今,作為第一代使用者,李進還被邀請參與該型裝備的使用說明書和教材編寫。
李進的經歷,去年從軍校畢業的副情電長溫狀也經歷過。作為兼職隊幹,他在軍校期間科科全優,來到南昌艦後主動要求參加部門戰士的「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沒想到第一次就遭遇了「滑鐵盧」:成績排在倒數第一。
「這個倒數第一沒有打擊到我,反而讓我有一種聞戰則喜的興奮。新裝備說明書都沒定稿,超越學校教材好幾個身位。這恰恰說明裝備有多麼先進,拿下之後會有多大的成就感。」溫狀說。3個月後,他就幾乎吃透了該型裝備的每一個細節,不但成績名列前茅,還依託理論功底深厚的特點,成了戰士們的「業餘教員」。
溫狀畢業就被分配到南昌艦,軍旅生涯的起點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驅逐艦,屬於「深藍海軍」的原住民。他那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自信,是新時代海軍所特有的。
與溫狀一樣,南昌艦「90後」官兵佔比73%,這些人絕大多數都屬於「深藍海軍」的原住民,年輕、自信、拼搏是他們共同的特徵。
「作為政工幹部,我的責任就是要為他們塗上南昌艦特有的『英雄底色』。」南昌艦政委陳維工告訴記者,他們的「英雄底色」有三條榮譽主線——
南昌,軍旗升起的地方。
101,人民海軍驅逐艦事業的起點。
055,國產萬噸級飛彈驅逐艦的夢想。
圍繞這三條主線,南昌艦把「英雄底色」貫穿到政治教育、軍事訓練和文化建設各個方面。在艦艇通道走廊上,隨處可見由全艦官兵「頭腦風暴」歸納出來的艦魂:「英雄城、英雄艦、英雄兵,第一槍、第一艦、第一人」。
採訪結束後,記者在南昌艦留宿一晚。剛躺下不久,突然鈴聲大作,房間裡的廣播傳出聲音:「操演情況,左機庫起火,一人頭部燒傷,值班執勤人員組織滅火,搶救傷員!」
幾乎同一時間,走廊上響起急促的跑步聲,忽遠忽近……
此時記者突然想起周明輝的話:「我們的目標在視距之外,徵途是星辰大海」。無論是視距之外還是星辰大海,都是由每一名艦員每一天的努力所支撐起來的。
艦長如此,士兵如此;平時如此,新春亦如此。
南昌艦副航海長段春傑在戰位上。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南昌艦雷達技師李進在戰位上。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南昌艦戰士趙長誼在碼頭上。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南昌艦電力部門值班員汪葉在戰位上。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