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叫獸」導演的電影《沐浴之王》上映。
肖翔與周東海
故事講述了,彭昱暢扮演的肖翔是一位富二代,在一次滑翔中不幸失憶,被喬杉扮演的周東海撿回家,並且安置了一個新的「身份」,周東海的弟弟周翔。
本篇文章涉及一點點的劇透,但主要還是對故事模式進行分析。
電影主要的故事框架是「身份錯位」。這種框架分為兩種。
1 兩個角色身份互換:
如成龍的《雙龍會》,雙胞胎失散,後來混混身份和音樂家身份互換。
新海誠的《你的名字》,男女靈魂互換,還加入了時空穿越元素。
日劇《父女七日變》,父女的社會身份和學生身份互換。
2 一個角色兩個身份:
如周星馳的《逃學威龍》,要求去學校辦事,於是多出一個學生身份。
還有這次的《沐浴之王》,富家公子身份因失憶暫時隱藏,多出弟弟和搓澡工的身份。
角色和身份分別是什麼?
角色就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她有自己的動作,語言,生活習慣等等,看作一個實在的人。
身份是一個人物的社會化認知。如公司的老闆,父母的孩子,武林的盟主,一般來說建立在與他人的關係當中。
通常一個角色有很多身份,這些身份的聚集在一起,就組成了角色的人格。
當「身份錯位」後,新加入進來的身份和其他身份格格不入,於是產生喜劇效果。
一家四口
在《沐浴之王》中,肖翔(彭昱暢)失憶後,被當作周東海(喬杉)的弟弟周翔。而弟弟這個身份與殘存記憶中的其他身份不符合,肖翔要驗證這個身份,周東海想盡辦法矇混過關。觀眾知道周東海作假,而片中肖翔當作真,於是產生了喜劇效果。
要用好「身份錯位」模式,有兩個要點:
1 身份的差異要足夠大
比如《雙龍會》中,雖然是雙胞胎,但身份上一個是底層的混混,一個是上流音樂家。
大的差異能讓角色的行為變得與眾不同。
《逃學威龍》中周星星作弊被抓,舉出雙手以為要被拷。
《沐浴之王》中肖翔把迪吧和澡堂融合,讓兄弟澡堂成為「網紅店」。
2 身份交換的目的
也就是回答,為什麼兩個身份要被交換。
如《父女七日變》是為了讓兩人相互理解。《逃學威龍》是為了找到正義之槍。《沐浴之王》是周東海受傷缺人,加上幹活沒拿到錢,想讓肖翔來工作抵扣。
目的的設置決定了模式會到哪裡結束。承擔了開頭和結尾。
模式結束不代表故事/電影就結束,還需要一個高潮部分,身份的融合。也是「身份錯位」模式的意義所在。
故事的含義:
每一種故事模式因為獨特的元素和順序,都能產生獨特的表達效果。身份錯位讓角色新增加了身份,如果最後加的身份沒有在角色身上固定,就好比電影最後告訴你這一切都是夢,全部都變得沒有意義。
新的身份讓角色產生新的人格屬性,角色從開頭到結尾產生了變化。
《逃學威龍》中,本來找到了正義之槍,結果達叔被抓了。救出達叔逃到學校後,周星星的警察身份和學生身份合在一起,要抓壞人,還要保護小弟。
《沐浴之王》中,肖翔在恢復富家公子身份後,以往參加比賽,保留了搓澡工的身份,又和周東海把兄弟澡堂越開越大,保留了弟弟身份。
一個好的故事,角色是會產生變化的。辨識角色身份可以簡單的看出角色變化。
比如《大話西遊》中,至尊寶一開始是土匪,後來為了救紫霞,重新拿回孫悟空(唐僧的徒弟)的身份。
而孫悟空(未轉世前)出場就是偷走月光寶盒,還要把唐僧交給牛魔王,這時已經沒有唐僧徒弟的身份。最後和至尊寶合一,重新變成唐僧徒弟。
《大話西遊》有很多雙重身份的設計,鐵扇公主既是牛夫人又是小甜甜,紫霞青霞共用一個身體等等。
一家之主 周東海
說回《沐浴之王》。
比起易小星的上部電影《萬萬沒想到》,這次的故事有了很好的完整性。
缺點方面,在我看來是情感表現不足。
影片的情感主要集中在周東海一家。我並不是很贊同把情感點落在親情上。
肖翔和周東海佔了影片大部分時間,家庭戲份是比較少的,這樣一來鋪墊不足,最後的煽情就顯得刻意。
既然周東海戲份多,為什麼不把情感集中在周東海的家庭責任上了?
電影中也提及了,周東海為什麼要賣澡堂。要供妹妹學畫,要給奶奶看病。
在我觀影過程中,最有感觸的地方就是周東海反悔不賣澡堂了,然後被一頓爆揍。一個男人被環境壓迫,不得不做出妥協,與自己的意願(把澡堂做大)背道而馳(賣掉澡堂去賣海鮮),最後奮起反抗讓我動容。我自己當然做不到,所以才來看電影啊。
從身份上來看,周東海明顯離我更近,離多數觀眾更近。就算要講親情,也應該是從周東海出發。
可是影片集中在了肖翔身上。畢竟是主角,又是彭昱暢主演。從商業角度來說,也是可以理解。
整體上,我對電影打出及格水平。
喜劇夠本,情感不足,可以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