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醉美姊歸·最美庭院」創建活動,在屈鄉大地點燃了扮靚庭院的熱情,廣大女性踴躍參與,從庭院內外清潔做起,乾淨舒適是基本,再匠心設計搭配上各色綠植和花草,整個庭院就有了「景」的意味,更讓人欣喜的是,廣大女性在參與庭院創建的過程中迎來改變,更加亮麗、更加自信。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沙鎮溪鎮「最美庭院」。
推門見綠綠如蔭,滿院花香香四溢。
文明新風迎賓客,家庭和美奔小康。
1
高潮村——李文晴家庭
高潮村李文晴和她丈夫宋合興
夫妻兩人在武漢經營公司,疫情期間,一家三口回到老家高潮村李子園白家山。看到公婆日漸斑白的鬢髮、門前成片李花綻放的「香雪海」以及牆上創意十足的牆繪,她和丈夫商量後決定將小小的四合院布置一番,讓公婆有一個舒適安逸的居住環境安享晚年。
經過精心修飾過後的小院讓人眼前一亮。門口的休閒觀景平臺將李子園的風光盡收眼底;院子內錯落有致的擺放著桌椅板凳、茶具用品和花卉綠植等物品,春有枝葉吐芽,夏有鮮花爛漫,秋有瓜果飄香,冬有暖陽照耀,充滿了勃勃生機;客廳和五間臥室也收拾的乾淨整潔,美觀大方,閒暇之餘,三五知己相聚,也有休憩之處。
李文晴一家生活態度積極健康,庭院環境美麗舒適,羨煞左右鄰裡,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
高潮村——黃興菊家庭
高潮村黃興菊和丈夫宋發安
夫妻倆均年過六旬,膝下兩女都在外地工作,常回家看望二老。雖然在山區農村,但二老日子過得那是瀟瀟灑灑,鄰裡之間和睦經常串串門兒聊聊家常,說說笑話。住房經過災後重建後,黃興菊清理房前屋後的廢棄堆積物和衛生死角,專門理出了一片空地,種一些花花草草,五顏六色的玫瑰、繡球、杜鵑、吊蘭也安了家。
美化環境同時淨化心靈,老兩口每天堅持鍛鍊身體的好習慣。門前有一處觀賞平臺,平臺上有遮陽棚,擺上桌椅,觀景喝茶,夕陽黃昏之下夫妻倆交相輝映,此樂何及!
3
馬家山村——宋發英家庭
馬家山村宋發英和丈夫馬德俊
兩層洋房依山而建,庭前有景色宜人的花園,園中小草翠色慾滴、樹木整齊鬱鬱蔥蔥、錯落有致的石徑抵達石桌,石凳。
庭院擺放花盆,種植花草樹木,一片生機盎然。室內布局合理,物品擺放整齊。
宋發英夫婦介紹說:現在黨的政策好,精準扶貧政策給村裡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容村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幾個子女的幫襯下給新房修了花園。夫婦二人秉承著「以仁為美,以和為貴」的家訓將幾個子女教導的很出色,如今四個子女都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他們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和優美環境帶動了周邊村民積極投身美麗鄉村建設中,對村莊的衛生環境和村民的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4
樹坪村——盧春燕家庭
盧春燕的家,坐落在鳳凰山半山腰,小院面積不大,院壩置放長椅、鞦韆,石桌、石凳,院周圍用水泥築起了花壇,壇中置放了彩繪後的輪胎,錯落有致種上花卉植被。閒暇之餘坐在鞦韆上、長椅上,青山綠水盡收眼底,三兩人坐於石凳上品茶、嘮嗑、拉家常,生活亦如此,美哉樂哉!
燕子雙雙終日呢喃,佔盡風光,一江春水,碧波蕩漾。盧春燕的父親盧金山曾在宜昌園林花卉上班,因為受父親的薰陶,盧春燕也酷愛園林美化。心目中的庭院承載了盧春燕兒時的多少回憶。飄遠的記憶中也有初夏曉夜,蒲扇、板凳、葡萄藤,孩子的歡聲笑語還有那知了的叫聲......
5
樹坪村——周玉梅家庭
周玉梅是一名共產黨員,平時最愛乾淨整潔和種一些花花草草。
走進周玉梅的家,庭院優美,門前的花壇裡種著許多花草,院內乾淨整潔,無多餘雜物。
走進大門,地面乾淨整潔,家具上一塵不染,上面擺放著吊蘭、綠蘿、君子蘭等室內植物,一種如沐春風溫馨舒適感覺由此而生。
二樓客廳,三樓陽臺、臥室、廚房灶具等都是乾乾淨淨,擺放有序,在合適之地總會恰到好處的看到各種花卉綠植。
沙鎮溪鎮婦聯主席喬莉、周玉梅、樹坪村婦聯主席盧靜
周玉梅家庭成員儀表整潔,舉止文明,鄰裡互幫互助,帶頭改水改廁,爭做「最美庭院」示範戶,為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6
千將坪村——馬雪菊家庭
那是一個雨後的清晨,晨曦微露,馬學菊的庭院是一片生機勃勃。嫣紅翠綠的多肉掛滿露珠,晶瑩剔透;潔白的梔子花芳香陣陣;白色和粉紅色的繡球花、各色月季爭奇鬥豔;圍著院子擺放的各種鮮花綠植,與紅磚綠瓦,江邊的橙園相得益彰,構成一幅生意盎然的世外桃源圖。一個個改造精美的花盆,構思巧妙,錯落有致,處處彰顯著女主人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熱愛生活的態度。
鎮婦聯主席喬莉、馬雪菊、
千將坪村婦聯主席張健合影
馬學菊一家三口,溫馨幸福,尊敬長輩,鄰裡和諧。她們始終堅持勤儉節約、運動健康的生活理念,帶頭踐行廁所革命、垃圾分類行動。勞作歸來、茶後飯餘,夫妻二人在院中品茶,賞花,愜意生活!
7
樂豐村——王祖愛家庭
王祖愛和丈夫宋發合在自家門口日常生活照
王祖愛,女,現年73歲,三代同堂(老伴、兒子、兒媳、兩個孫女共同生活),現居住樂豐村4組。該家庭團結友愛,用傳統教育激勵子女健康成長。其配偶宋發和擁有1949年前祖父遺留土房一棟,1966年改造土房一棟,2008年新建預製結構樓房一棟。三棟房屋分別反映了其家庭生活變遷歷程,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兩年,王祖愛與兒子宋立明收集農耕農具、生活用具、民間器樂等舊物件近千件,對民間文化通過圖文並茂釋疑解惑,辦起了「文化小院」,成為全村黨員群眾傳統教育場所。該文化小院果樹環繞,花草飄香,整潔明亮,文化深厚,家庭和睦,榮獲全縣「清潔之家」。
藝術庭院,匯集民間文化精粹。在這個溫馨的庭院內,時常傳奏出具有民間特色的樂聲,走進宋老的堂屋,牆上擺掛著各種各樣的民間樂器,嗩吶、二胡、竹笛、木簫、口琴、鑼鼓一應俱全。
農忙結束、傍晚時分,天邊夕陽西下、紅暈初現時,老伴宋發和總會拿起心愛的樂器,或是憑心境,或是憑美景,伴隨著悠揚婉轉的樂曲,王祖愛輕聲哼唱起來,房前屋後的鄰裡好友也會循聲而來,大家圍坐一團說說唱唱,聊聊家常,話話農耕,一幅生動和諧的鄉村農閒時光畫卷印入眼帘。
綠植庭院,多彩繁花相映成趣。小小的庭院裡,栽滿了各式各樣的鮮花,不同的季節,庭院總是洋溢著不同的顏色、花香滿園,遠近可觀。在這個可以被稱為鄉村花園的小院落裡,栽種著桂花、梔子花、玫瑰花、薔薇、太陽花、菊花、繡球花、吊蘭、牡丹花、茉莉花。泡一壺淡茶,品滿園繁花。在宋老夫婦的細心照料下,庭院裡生機盎然,季節的味道通過花香流溢開來,所謂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一家人總是能和諧的與他人相處,引領整個村落的文化與品尚,以養花之道悟人生之理,不做獨具一格、置身世外的清閒散人,而總是熱心滿滿、親力親為的待人接物。
古物庭院,納藏彰顯歷史氣息。在祖輩繼承下來的土房中,時代的印記隨處可見,解放時期的建築風格,革命傳承的紅色文化,農家器具的生活色彩,走進小小的房屋,仿佛置身於歷史博物館。能夠設身處地的感受到上個世紀沙鎮溪鎮鄉村生活的原汁原味,掛在土牆上的農作器具,表現了解放時期勞動人們的勞作方式,擺放在案底上的是每個時期不同的通訊工具,蘊意著資訊時代的進步與更新。在這裡,時代記憶被喚醒,尋根之夢得以重圓,社會各界黨員代表紛至沓來,感受著孩提時代的初心與夢想,領悟著艱苦時期農民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8
千將坪村——鄭貴容
鄭貴容的家兩層小洋樓依水而建,院子周圍種滿了鮮花。嫣紅翠綠的多肉掛滿露珠,晶瑩剔透;金黃色的蟹爪菊清香陣陣;粉色的繡球花、紅色的三角梅、各色月季爭奇鬥豔。一個個用舊物改造的精美的花盆,構思巧妙,形態各異,處處彰顯著女主人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熱愛生活的態度。金秋時節,橙園碩果纍纍,圍著院子四周擺放的各種鮮花綠植,與紅磚綠瓦,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生意盎然的世外桃源圖。
鄭貴容平時喜歡種花花草草,剛開始打造庭院的時候,丈夫和兒子都很支持她,婆婆卻不理解,覺得這些地方原本可以種些小菜,花草又不能當飯吃。每當看到兒媳鄭貴容往院子裡種花的時候,就說:「以後你們都不用吃飯了,端著碗看著這些花兒就飽了。」隨著院子裡的花草越來越多,越來越美麗,婆婆也當起了園丁,春天幫忙除草、殺蟲,夏天幫忙澆水抗旱,冬天怕把花凍壞了,每天晚上都要搬進室內,早上再搬出去。對比以前的態度,婆婆笑著說,看著這些美麗的花草,心情也好起來了,每頓要多吃兩碗飯。
鎮婦聯主席喬莉、
鄭貴容婆婆(周祖燕)、
千將坪村婦聯主席張健
鄭貴容不僅打造了美麗的庭院,也是美麗的傳播者。周邊的群眾在她的帶動下,都開始種起花來,她還教大家用舊物改造花盆,剪出各種各樣的造型。閒暇之餘,大家聚集在她院子裡,喝喝茶,跳跳廣場舞,一起交流種花心得,分享最新花種......生活就是這麼愜意!
室內乾淨整潔,家具錯落有致,背景牆上張貼著「家和萬事興」五個紅色大字,顯得格外溫馨幸福。廚房使用清潔能源,一塵不染,廁所同樣乾淨沒有異味。廚房垃圾和生活垃圾還進行了分類處理,一家人保持著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鄭貴容的家裡你會發現一家人和氣有禮、孝敬長輩,互敬互愛、誠信友善,她們始終堅持勤儉節約、運動健康的生活理念,帶頭踐行廁所革命、垃圾分類行動。他家的美好環境也帶動了周邊村民進行居住環境衛生改善。
一花一世界,一院一人生。
推門見綠,抬頭賞景,起步聞香,
於一方乾淨美麗的庭院裡棲居,
簡單的日子也過成了一首詩。
美麗庭院,不止扮靚了我們的美好人生,
更扮靚了鄉村振興的新時代!
來源:沙鎮溪鎮婦聯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醉美姊歸·最美庭院】——帶你走進沙鎮溪鎮最美庭院(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