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挺有錢的,但做出來的音樂是狗屎,所以做音樂還是要動腦子的。」三石一聲在今年8月舉辦的廣州音樂集第一集上做關於A&R主題的分享,開場白毫不留情。他當時以索尼音樂A&R企劃經理身份現身,他更為樂迷熟知的身份是資深樂評人。
大學時讀電視編導專業,三石一聲一直對音樂興趣頗濃,他像一部華語流行音樂活字典,有關音樂的事件、人物、作品都在他腦海裡隨時聽從調遣。畢業後在《當代歌壇》雜誌做編輯,也曾在綜藝製作團隊試水,最終還是追隨心之所向,踏入音樂產業,在2016年前後開始負責汪蘇瀧的音樂企劃,他經手的幾年裡,汪蘇瀧的商演身價連翻三倍。經多年曆練,三石一聲也朝著金牌企劃邁進,在索尼音樂供職期間,參與黃綺珊、鄧典、田燚等專輯項目的操盤。今年參與的企劃作品更是超過30組,包括譚維維、THE9、錢正昊等個人和團體的作品,三石一聲成了時下頗受音樂人信賴和歡迎的知名企劃。
今天我們來回顧三石一聲當時在廣州音樂集有關音樂企劃的一些觀點、經驗和疑問。
整理:麻樂
企劃,讓音樂和音樂人升值
在華語音樂範圍內,音樂產業裡的A&R工種等同於「企劃」。A&R是英語「artist and repertoire」的縮寫,中文翻譯為藝人與製作部,據維基百科解釋,A&R指唱片公司下設負責發掘、訓練歌手或藝人的部門,擔任唱片公司和歌手之間的連結。
A&R是一個定義模糊的音樂產業角色,因為它有太多的功能。據職業規劃網站「The Balance Careers」介紹,初階的A&R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藝人與唱片公司的溝通橋梁,有時也被簡單定義為「發現人才並籤約」的角色,A&R通過聽demo或是讀音樂報導等渠道,發掘新歌手新樂隊,並向唱片公司舉薦、籤約,職級較高的A&R就有權決定籤誰留誰,藝人也通過A&R與唱片公司溝通合約細節。
籤約後,A&R要負責確保音樂人作品錄製前後一切工作的順利進行,他們的作用對藝人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們也決定音樂作品的宣傳規劃,以及如果藝人自己不會寫歌,A&R還要幫著藝人組織創作、聯絡製作人和收歌。
而「Music Careers」網則將A&R職責歸結於三點:1.尋找人才;2.監管錄製進程;3.協助市場營銷。他們就像一個音樂人或音樂作品的項目統籌。
從職業經驗出發,三石一聲眼中的A&R就是幫歌手和他(她)的作品升值。「企劃就是讓一個歌手的音樂作品、人格魅力獲得發展空間,讓它變得更有趣更有價值,包括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
企制宣的融合時代
三石一聲將90年代後的華語流行樂企劃分成兩個時代:90年代初的「企制」時代,和2000年代開始的「企宣」時代。前者以李宗盛為典型,將企劃和音樂製作融合,製作人既幫歌手創作歌曲、製作成品,也負責規劃藝人的藝術生命,譬如都市女性化身陳淑樺、文青女性萬芳,都是企制時代的產物。而後者則是重人設、重宣傳的時代,譬如蕭亞軒的戀愛達人人設,蔡依林的舞娘技藝類人設,包裝宣傳緊跟,通過某一種人格特質或刻板印象深入人心。
而現在的階段,三石一聲提出是「企制宣」三者分庭抗禮的時代,每一部分都是獨立運作,又互相關聯。三石一聲在2019年為《明日之子》選手田燚企劃新專輯,他回憶當時每次開會,都是企劃、宣傳和製作人同場探討,他們一起商量出打破傳統音樂工業制式,採用獨立音樂的思維和創作模式為田燚企劃專輯的思路,做一張兼顧商業價值和獨立氣質的專輯。
企劃團隊先了解田燚本人的特質,「發現他是一個名字裡面有四個火就像水一般的男孩,各種溫柔。」三石一聲回憶道,他們細聽田燚的原創作品,來取捨哪些歌適合收錄進第一張專輯,哪些暫且擱置一邊,「比如他寫一些字眼可能很重的東西,你會覺得為什麼從《明日之子》出來的一個人這個階段要死要活的……所以會把他比較溫柔的一面保留住,其它東西放在未來再一點點放進來。」
田燚的個人首張專輯《你渴嗎》最後集結了10個製作人來協力製作10首歌,截至今年8月全球播放量累積兩億次。
量變不一定引起成功
三石一聲介紹,傳統操作上,每當唱片公司面對一張專輯,都會先給出預算,估量這張唱片能賣多少錢,能賺回多少,再倒推回這張唱片值得投入多少錢。企劃再根據被分到的預算多寡,去規劃各版塊的配置,譬如視覺的拍攝和設計、置裝製作、MV製作、媒體和樂評人宣發等等。
三石一聲也對MV的性價比起疑,他問現場的聽眾通常在哪些渠道獲得新音樂,正如預料,流媒體、視頻平臺、社交平臺是普遍獲取音樂的地方,但MV的形式似乎在音樂接收渠道中只佔很小的比例。他發現MV並非一個有效獲得注意力的手段,有時也不必執拗於拍MV,把精力放在其它被人發現的方式或渠道上或許效果更佳。
三石一聲也發現,不少吃這碗飯的人人格魅力是閃光了,然而音樂卻跟不上。許多年輕的音樂人做出歌就直接上線,不思考前因後果。上線發行只需文案、封面、音源和歌詞,是一件再容易不過的事。然而為什麼要發歌?這是三石一聲提醒年輕音樂人的一點:「歌的來龍去脈是什麼?你給人的印象是什麼?你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小朋友沒有企劃就想不明白。有人認為量變引起質變總會成功的,其實不是的。」
過去打磨一張唱片,音樂人要創作和製作出比專輯收歌數量多得多的歌曲,優中選優,過去的音樂人經歷過完整的企劃周期,長則三五年,無論是音樂、形象還是舞臺表演,呈現的都是概念完整意識深刻的作品。然而現在的風氣是幾首歌上線,再湊點翻唱,也能端出一個演出。
「唱片公司賺快錢,跟流量籤約——你幫我賺一年兩年的錢,我賺完錢你就走人。」三石一聲發現,現在的公司基本沒有耐心再去培養歌手藝人,「現在的環境也很難出一首歌就火起來,還是需要幾年的孵化期。」反倒那些一籤約就動輒十年合約的「賣身契」也並非沒有道理,它給了企劃更完整更系統的規劃的可能,可以細緻排布藝人每一年要做的事,每出一張作品要達到的高度,在過程中調整企劃策略。
國內市場捨棄了真正樂迷的需求
現在越來越多的音樂人或樂隊選擇自己做企劃,大到孫燕姿、周杰倫、五月天,小到很多獨立音樂人,都用企劃的意識去做音樂作品。
但有一個問題是,許多音樂人在標榜全能時,卻並不能達到高水準,單拿作詞來說,三石一聲發現當下的中文歌詞表達「沒有信達雅了,想想近五年近十年優質的華語填詞人,第一時間想不出有誰,那些詞就跟英文、日文、韓文的歌詞直譯過來一樣。」
另外他覺得企劃的「度」也要拿捏得當,在參加歐陽娜娜企劃會時,當某個企劃團隊要設定歐陽娜娜做一個怎樣的女孩時,歐陽娜娜反饋:我只想表達一種狀態,並沒有想被框住。三石一聲覺得,傳統的企劃就像一個殼子,框住了藝人,他提出比較恰當的做法是,要了解企劃對象身上的特性,跟別人的差異所在,把共性和特性結合起來,呈現出藝人完整的狀態。
多年做企劃,三石一聲也開始涉獵他之前不怎麼聽的韓國流行音樂,發現那其中有很多優秀的企劃範本,出道五年的藝人可以出10張專輯,豐富的音樂內容讓他們在舞臺上可以盡情展現信手拈來。
反觀國內的音樂市場,他發現大眾接受的永遠都是主打歌,藝人作品要麼不夠,要麼非主打無人問津,以致費力不討好時,音樂人或廠牌便只出單曲或短EP,呈現出投機式的創作。
但三石一聲覺得,真正的樂迷會在乎主打歌之外的所有內容。「國內環境是有點畸形的,有點本末倒置,會捨棄掉真正樂迷的需求。」他提到,一味製造金曲主打,一味碎片化發布單曲,都忽視了鐵桿樂迷對音樂本身的需求。作為一個喜歡聽專輯的人,他說當某些音樂人把自己整張專輯的歌曲一首一首上線,再合起來打包推出時,那種新鮮感大打折扣,就像聽了一張精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