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三個帝王分別是: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自秦始皇登基稱帝起,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共先後出現了493位皇帝,這些皇帝各具特色。但論文治武功,綜合評價,排名前列的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幾位帝王,如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明太祖等。若要必須三位,那麼就是始皇、李世民、朱元璋這三位。
秦始皇嬴政
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的功績已經不用贅述。他是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人。經過多年的徵戰,南徵北越、北擊匈奴,最終統一六國。滅六國之後,隨即開始北築長城,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同時改變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不一致的情況,使度量單位統一。
並且改善交通情況,修築以國都鹹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使水路逐漸發達。另外注重少數民族團結,在秦朝統一以後,就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吏,使之成為秦國的一個組成部分。
最為重要是的是,秦始皇在對於文化方面貢獻較大,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秦朝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唐高祖李淵次子。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太宗在位期間,首先是對於人才上,算得上求賢若渴。即帝位不久,就設弘文館,用來儲備天下文才。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包括房玄齡、長孫無忌、李靖等,皆是一等一的人才。
同時完善制度,將隋朝的一系列制度進行改善,加以改進,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
在朝堂上,從諫如流,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如在位期間,著名的諫官魏徵就曾上疏200多次,還有幾次導致皇帝下不了臺。正是這些作風,最終形成了河清海晏的貞觀之治。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小名朱重八,他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得國最正的皇帝,沒有之一。自貧寒之身起家,大舉「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經過幾十年的浴血奮戰,最終推翻了元朝這個外族的統治,使中原大地再次回到漢族人的手中,同時,收復燕雲十六州,這是在漢唐之後未曾有過的功績。
登基之後,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使元末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促進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其遺詔中曾說道:「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見證了朱元璋勤政一面。
寥寥數語,不足以說明這三位千古一帝的功績,也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封建社會,在屬於他們的時代,翻開了新的篇章,當然,每一個帝王在位期間都有各自的不如人意之處,如始皇帝焚書坑儒、太宗晚年昏庸,明太祖濫殺,但是都不妨礙他們在各自的時空裡,是當時時代的改變者和引導者。